
當年聽到“信息爆炸也會傷人”時,一頭霧水,現在則感受深刻。每天打開手機、電腦,鋪天蓋地的信息,潮水一般涌過來。從吃喝拉撒到投資創業,從養生保健到為人處世,無所不包,關鍵是公說婆說,大相徑庭。比如我們早先是喝豆漿的,后來說還是喝牛奶好,于是改喝牛奶。牛奶也喝習慣了,又有人說以中國人的體質,還是喝豆漿好。而且有專家言之鑿鑿,日本人從來沒有講過一杯牛奶強壯了一個民族。再比如有人說蛋黃不能吃,會升高膽固醇,馬上有人說蛋黃比蛋清營養豐富。有人說你怎樣對待別人,就會得到怎樣的回報。有人說壞人永遠不會用善良回報你……無需贅述,每個人都能至少舉出一千條這樣的例子。我們過去只知道“一千個觀眾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知道對于同一件事情,一千條信息有一千種說法。而且,每一種說法都努力在引經據典,從孔子到孟子,從《道德經》到《本草綱目》,從外國科學家到中國學者,從當代科學發現到考古發掘證明……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除去信息技術發展為信息傳播帶來的便利不說,單就信息的內容來講,至少有3種情況:一種是刻意嘩眾取寵,從一驚一乍的標題,到危言聳聽的內容,不論真善美、假惡丑,只為標新立異,博眼球,蹭流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問題確實沒有終極真理,還在不斷地探索中,也就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新的觀點,既包括宇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也包括諸如癌癥之類的疾病到底能否根治;再有一種情況,就是站在不同的視角,得出不同的結論。《盲人摸象》的故事婦孺皆知:四個盲人一個身材高大,摸遍了大象全身,他說:象的外形大概像墻,寬廣而平坦。一個又矮又小,摸到了象的腿,他說:象的身體像樹干。第三個人握著象的鼻子說:象的外貌,既不像墻,也不像樹,而是像水管。第四個人只摸到了象的牙齒,他說:你們三個說的都不對,大象只不過像一根長棍罷了。四個人都沒有說謊,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都以偏概全,傳遞了錯誤的信息。
那么,這些泥沙俱下的信息,到底有幾分可信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時,說過一句非常生動形象的話:“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這句話通俗易懂,卻充滿哲理。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老北京布鞋舒服,但如果你習慣了旅游鞋,也不一定非換布鞋不可。西施皺著眉頭捂著胸口非常惹人愛憐,前提是西施很漂亮。本來長得就丑,還要皺眉頭捂胸口就悲催了。“從眾”和“跟風”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但有時候獨辟蹊徑卻大獲成功。改革開放初期,美國西部淘金的故事常常被提起。在淘金熱潮中許多人抱著發財的夢想前往西部,其中有些獨具只眼的人發現,能不能淘到金子、能淘多少金子,都是未知數。但有一點兒卻可以肯定:淘金的人們都需要喝水、需要耐磨的褲子。于是不再淘金,改為賣水、賣牛仔褲。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許多淘金的人一無所獲,而賣水、賣牛仔褲的都賺得盆滿缽盈。
我們掌握信息,是為了把信息為我所用,而不能成為信息的奴隸。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信息,一定要有主見。要知道不是每一雙鞋子都合你的腳,所以,既不要起哄,更不要盲從,也不必覺得心里發毛,無所適從。我們小的時候都聽說過洪水來了,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爬到同一棵樹上的故事。富人帶了一兜黃金,窮人帶了一兜干糧,最后富人低聲下氣要用金子換窮人的干糧。在特定情況下,干糧的價值超過了黃金。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干糧的價值永遠超過黃金,又錯了。所有的道理都要因時因地而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自身所處的環境、所具備的條件出發。前幾年有報道說:一個人得了癌癥,決定不予治療,而是變賣了所有家產,夫妻倆一起去周游世界。幾年過后回來,癌癥消失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但是我覺得真正有了病,只要有條件治療,治療的預期效果又好,最好還是先治病。所以,即使成功的案例,也未必值得所有人效仿。
中醫是我們的國寶,它最大特點是辨證施治,一人一方,一病一方。金、元時期北方熱病流行,官方要求醫生必須依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開方。可是按照《局方》開出的燥熱之劑,治療傳染性的熱病,效果非常不好。劉完素在認真研究《黃帝內經》特別是《素問》的基礎上,結合北方環境氣候,以及民眾飲食醇厚、體質強悍的特性,提出了使用寒涼藥物治療傳染性熱病的主張。這一與燥熱之劑完全相反的思路,療效非常驚人,不僅治愈了大批的病人,還使傳統中醫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寒涼派。當年譽滿京城的“民國名醫”施今墨先生則講過這樣一個醫案:“曾于天津治一婦人血崩,血出不止,在醫院里止血藥、止血針無濟于事,將其倒懸、堵塞,血亦滲出,人皆束手無策,求治于我。中醫理論:‘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急當固氣。故我亦用老山參濃煎頻灌,終得血止人活。”從這個案例來看,人參可以止血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施先生接下來說:“有人以為人參可以止血,就把人參當止血藥用,再遇崩漏,必用人參,結果不但不止血,反生他癥而不自知。所以人參用之得當可以‘起死回生’,用之不當亦可傷生。”中醫的成功經驗最生動的說明,包治百病的藥方是沒有的。即使是人參這樣的名貴藥材,有人用了止血,有人用了傷身。
生活如此,工作亦如此。一位經濟學家說過:不是每一個崗位都適合每一個人,但一定有適合每一個人的崗位。所以,選擇工作同樣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能夠從中找到感覺、激發熱情并且愿意奉獻終身,那就說明這是適合你的工作,不必再去左顧右盼,東張西望。李保國和我是老鄉,他剛參加工作時,在當年的公社廣播站做報道員,據他說還曾經聽我介紹“寫作經驗”。他去世后我常常想,如果他沿著寫作這條路走下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成為卓有成就的作家或記者,一種是成為一個普通的碼字工。但是,他學了林業,他熱愛林業,找到了從事林業工作的感覺,以太行山為平臺,用他的知識幫助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在山區走向富裕的同時,也實現了他自己人生的價值。他放棄了紙上的寫作,把文章寫在了太行山上。他的鞋子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