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醫學界,提起辛育齡教授,可謂大名鼎鼎——他是我國胸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培養出數百名胸外科專家級醫生;他首創的針刺麻醉技術,引起國外同仁矚目,紛紛前來參觀學習,大大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醫學界的交流合作;他完成了我國第一例人體肺移植手術,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加拿大后第三個做此手術的國家。他因功勛卓著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醫師”,榮獲黨中央首次頒發的“七一勛章”,被譽為“白求恩式好醫生”。
牢記教誨,立志做一名好醫生
辛育齡(1921-2022)出生在河北省高陽縣。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7月8日中共中央發布通電,號召全中國軍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侵略。正在保定師范學校讀書的辛育齡聽后毅然棄文從武,參加八路軍,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入伍后因為有文化被安排到冀中軍區衛生部后方醫院做衛生員。
1939年,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醫生來到冀中軍區援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他急需配備助手,部隊領導經過認真挑選,派辛育齡到白求恩身邊工作。跟隨白求恩工作期間,辛育齡親眼目睹了白求恩為救治傷員不顧辛勞甚至舍生忘死的崇高醫德。有一次,部隊擊退敵人一次“圍剿”后,上級命令白求恩率領的醫療隊先行撤退,誰知此時一位身受重傷的老兵被送到醫療隊,已收拾好一切準備撤退的白求恩馬上要求辛育齡打開手術器械盒準備手術。手術在一片槍炮聲中開始,白求恩毫不顧忌,鎮定自若地操作著,直到手術完成才撤離。眼前這一切讓辛育齡心靈備受震撼,切身感受到白求恩曾教導他的那句“在醫生心里,永遠要把病人放到第一位”并非一句口號,而是一名醫生必備的救死扶傷精神。由此,辛育齡暗下決心,今后一定要做一名像白求恩那樣的醫生。在跟隨白求恩工作期間,由于兢兢業業、勤奮好學,辛育齡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2年,根據辛育齡的表現和業務能力,黨組織選派他進入我黨創建的延安中國醫科大學學習。辛育齡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一入學便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成績在同期學員中一直名列前茅。1947年辛育齡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被分配到中國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做外科醫生。1948年秋遼沈戰役打響,辛育齡奉命帶領醫療隊趕赴沈陽參戰救治傷病員。
心系病患,開創我國胸外科事業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發展我國醫療事業,1951年經過硝煙戰火錘煉的辛育齡有幸成為新中國首批公派留學生,赴蘇聯師從著名胸外科專家包古士院士學習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
來到異國他鄉,辛育齡就一頭扎進知識的海洋,每天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埋頭復習消化一天所學內容,遇到不懂的問題便及時請教老師,直到弄明白為止。如此寒來暑往,1956年辛育齡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順利畢業,獲蘇聯醫學院醫學副博士學位。
回國后面對當時百廢待興,因衛生條件差肺結核病高發的狀況,辛育齡主動要求離開部隊到中央結核病研究所(后改為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組建胸外科開展治療。他的理由只有一個——部隊醫院只為部隊服務,到地方醫院可以救治更多病人。進入研究所后,辛育齡發現治療肺結核病的傳統方法,對病情已到晚期,特別是大咳血的重癥患者不僅沒有什么效果,而且還常發生病人窒息性死亡的情況。于是,他運用所學知識經過縝密思考,反復研究,很快制定出一套雙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術的新治療方法,用這一方法對200多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大咳血病人治療后,全部成功,開了我國通過肺切除治療肺結核的先河。這一創新1958年獲衛生部技術革新獎,并在全國推廣,使眾多肺結核重癥患者擺脫了病魔。
1958年,為解決我國絕大部分省市醫院尚未建立胸外科、十分缺少胸外科醫生的情況,衛生部決定由辛育齡牽頭,在中央結核病研究所舉辦胸外科醫生培訓班,每期從全國各地醫院選擇20人重點培養,學制一年。從1958年到1980年,辛育齡培養出了一大批胸外科技術骨干,他們回到各地全都成為當地醫院創建胸外科的負責人。除了培訓骨干外,辛育齡還幫助、指導全國40余家醫院建立了胸外科,被譽為“我國胸外科的奠基人”。
創新前行,勇攀醫學高峰成就卓越
在推動全國醫院創建胸外科的同時,辛育齡還不斷在胸外科治療技術上創新前行。20世紀60年代,藥物麻醉技術并不十分成熟,為節省胸外科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辛育齡決定從歷史悠久的中醫針刺技術中找到麻醉方法。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他創造出一套針刺麻醉技術,這一技術最大的特別之處,是可在病人神志清醒的狀態下實行手術。為了驗證這項新技術的臨床效果,辛育齡毅然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在針刺麻醉狀態下給自己實施闌尾炎手術,手術期間他用鑷子反復夾皮膚測試最小痛點,最終成功找到了鎮痛效果最佳的穴位。
1970年,辛育齡首次將針刺麻醉技術運到胸外科手術中,成功完成了肺切除手術。此后,辛育齡用這一技術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手術,一時間引起國內外醫療界矚目。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美國代表團提出要觀看辛育齡針刺麻醉手術的全過程,我方欣然應允。在有關方面安排下,美國代表團官員和記者共30余人到醫院觀摩。手術開始,辛育齡僅用72分鐘便順利完成了通常全身麻醉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完成的肺切除手術,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靜自如,令美方人員震驚之余贊嘆不已,大稱神奇!尼克松總統私人醫生說:“中國的針刺麻醉在美國醫學界早有傳聞,但多數人都不相信。今天我有幸親眼看到了針麻肺切除手術的全過程,看到了針麻鎮痛的良好效果,這一技術是真實的?!泵绹襟w一位記者也說:“我不再認為針刺麻醉是神話了?!泵绹襟w對此事報道后,先后有數百名外國胸外科醫生慕名來到研究所參觀學習,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醫學界國際合作的步伐。
肺氣腫、肺纖維化等肺終末期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極大,令人苦不堪言,要拯救這類瀕臨死亡邊緣的病人,只有切除喪失功能的病肺,植入同種異體的健康肺。但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上僅美國和加拿大報道過人體肺移植,且僅做過42例。辛育齡覺得,國際同行能做的,中國醫生也不能落后。于是,他在國內沒有先例,國際資料匱乏的情況下,以一種勇攀醫學高峰的精神向這一醫學難關發起沖鋒。憑借多年積累的肺病治療經驗,通過在大量動物身上反復試驗、不斷研究,最終于1979年完成了國內第一例人體肺移植手術,先后共做了2例,為我國開展肺移植手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堅守本心,從醫院院長回歸普通醫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力推進,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我國急需建設一所現代化醫院。1982年,中日兩國政府達成合作意向,決定在北京建一所引進日本先進醫療水平的大型綜合醫院。國務院在全國衛生系統遴選后,決定任命辛育齡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負責醫院籌建任務。領命后,辛育齡確定了嶄新的辦院理念,硬件上——通過與日本政府相關部門、日本醫學界、歐美醫療器械企業數十次溝通談判,成功地以當時最低價格為醫院采購了最先進的醫學設備,為精確診療打下堅實基礎;軟件上——要求全體醫護人員牢固確立“救死扶傷、患者至上”的理念,視患者為親人,恪守醫德,文明行醫;工作上采取“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原則和人事制度、表彰體系,充分調動每個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經過兩年多不懈努力,醫院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籌建任務完成,于1984年10月正式開院。然而,誰也沒想到這一當時國內最現代化的醫院一建成,辛育齡便主動要求辭去院長職務,回一線做胸外科醫生。他說,這樣可以從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抽身,以多年積累的經驗為更多的患者服務,挽救更多的生命。辛育齡態度十分堅決,最終組織上答應了他的要求。很快,辛育齡的身影又出現在門診、病房和手術室里,一干又是30多年。他80多歲高齡時仍堅持每周出門診、參加科室查房;82歲還主刀為患者做肺切除手術、86歲親自為患者做電化療,直到90多歲依然在醫院里帶學生……
幾十年來,辛育齡一直在胸外科領域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先后完成3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了130余篇醫學論文,編寫出版專著10余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8次,北京市科技成果獎5次,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醫師” “全國勞動模范”,2021年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之際榮獲了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
2022年6月,辛育齡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辛育齡曾在詩作《行醫有感》中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救死扶傷平生愿,人生價值是奉獻?!边@短短兩句話14個字,無疑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如今雖然斯人已去,但他畢生獻身祖國胸外科事業的崇高精神,黨和人民將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