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來,尊老敬老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農耕社會,老人中的賢者,是知識、經驗、權威和智慧的化身。因而,敬老尊賢是上至帝王、下迄民眾普遍踐行的道德規范。《詩經》頌贊“壽考且寧”,《周禮》倡導“孝行以親父母”,孔子祈盼“老者安之”,孟子向往“老者衣帛食肉”。古代的圣賢,更是推己及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有人將諸侯對待老人的態度與納賢興邦的“國之大事”聯系在一起,認為如果敬奉老人尊重賢者,國家就有喜慶;遺棄老人任用不賢者,國家就有災禍。千百年來,尊老敬老之風綿延不息,成為華夏民族血脈中珍貴的文化傳承。
漢代,推行“以孝治天下”,將尊老敬老提升到治國層面,形成我國歷史上尊老制度的第一個高峰。漢文帝時期頒布《授粥法》,明確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供給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同時規定:“凡孝于親者人帛五匹”,不贍養老人者,將被處以死刑,尸體將被展示于街頭。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者,也將被判重罪。1959年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王杖詔書令》竹簡顯示,大約在漢宣帝年間頒布了尊敬和撫養老人的法令。《王杖詔書令》宣告“高年賜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之,比于節”。“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也就是說,對于7旬以上的老人,朝廷頒賜一柄頂端雕有鳩鳥的特別手杖,名曰“王杖”。凡持有“王杖”者,其身份相當于年俸“六百石”的官吏,可以享受各種社會優待。他們不但可以自由出入官府,還能在天子道上行走,不受限制;他們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應;受王杖者和60以上無兒子的鰥寡老人,種田不交租,經商不納稅。《王杖詔書令》還規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侮辱、打罵或虐待持王杖者,如有違抗以蔑視皇帝罪論處,嚴重者將處以死刑。出人意料的是,這項法令頒布后,居然真有以身試法者。據漢簡記載,漢成帝時曾有汝南郡王世安、隴西郡張湯等庶民毆打王杖主并折傷其杖,南郡亭長司馬護、長安東鄉嗇夫田宣等地方官吏擅自傳召、捆縛、毆打杖主等等,以上涉事者均被當眾斬首以儆效尤。另外,對于撫養照顧鰥寡孤獨、病殘老人者,《王杖詔書令》也作出了予以免除租稅、勞役的規定。以立法形式維護和保障老年人生活權益的《王杖詔書令》,是我國第一部敬老法。王杖,堪稱漢代老人享受特殊照顧的“優待證”。
關于漢代王杖的形制,《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王杖長“九尺”(約合今2米),“端以鳩鳥為飾”,因此當時民間又稱之為“鳩杖”。全國各地漢墓出土鳩杖數量不少,說明漢代老人使用鳩杖很普遍。漢墓中出土的鳩杖,材質有青銅、木質的,也有玉質的。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鳩杖首”為青銅質地,長約5.7厘米。顧名思義,“鳩杖首”就是“鳩杖”之“鳩首”,鳩鳥嘴巴緊閉,上下尖喙部相合,凸起的雙眼炯炯有神,似在翹首昂視,望之頗有威儀感。
考古資料顯示,漢代王杖雕工藝精致,多為髹漆。由于經常使用,難免會有所損壞。所以,《王杖詔書令》將授杖、持杖、用杖的準則納入法律,要求地方官吏及時為持杖者修整王杖,唯有這樣,才可“使百姓望之”夠得上“比于節”的王權尊榮。
至于以鳩鳥飾杖的來歷,自古以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一是“鳩”與“九”同音,古代兩字通用。“九”是個位最高的數,又稱無數,象征極高、極多、極長、極大;二是鳩鳥食道暢達,為“不噎之鳥”,刻鳩紋于杖頭,寄寓老者食時防噎,有祝福長生之意;三是《周禮》中有“周人獻鳩”的敬老風俗。相傳,周朝專設名為“羅氏”的捕鳥官,于每年仲春二月,捕捉驚蟄后復蘇的鳩鳥獻給老人。他們認為此時的鳩鳥是一種高級滋補品,最適宜于“養老助生氣”。到了漢代,由于未設專門的捕鳥官,只好將王杖之首雕成鳩鳥,送給老人;四是東漢《風俗演義》中記有一個傳奇故事說,“漢高祖與項羽戰京索間,遁從蒲中,時有鳩鳴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鳥,故作鳩杖,賜老人。”故事說的是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帶大戰,項羽攻勢兇猛,劉邦節節敗退。一天,被項羽軍隊緊追不舍的劉邦,不得不藏身林木。追兵趕到時,忽然聽到鳩鳥鳴叫之聲。他們判斷如果草叢中有人肯定會把鳥嚇跑,說明劉邦并未藏身此處,于是轉身離去。劉邦因鳩鳥鳴叫庇護而得以脫險。因此,劉邦得天下后給予鳩鳥極高的禮遇。
其實,考古發現證明,鳩杖的出現并非始于漢代,早在距今3500年的青海湟源卡約文化遺存中,就發現了兩件青銅鳩杖。先民將“鳩”置于代表王者之威的“王杖”之上,作為部落首領權勢的象征。所以,鳩杖最初應為遠古時期原始部落的權杖,與遠古先民的鳥圖騰崇拜有著密切關系。后來,隨著社會的演變與文化發展,鳩杖的權杖功能逐漸淡化,幫助老人行走的功能逐漸凸現,鳩杖尊老敬老的象征意義逐漸衍生出來。
據《后漢書·禮儀志》“仲秋八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的記載,漢代一般是在八月授予老人王杖。八月賜杖的緣由是“諸物老成,故順其時氣助養育之也”。另外,在“八月賜杖”之前,地方政府要對本郡的老年人口進行統計,由此上報老年人口數。關于這一點,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各地方政府在統計老年人數時都有作假行為,皇帝卻對此持以默許態度。這其中原因倒也不難理解:一方面,高齡人口的虛增,并不影響國家的賦稅與徭役;另一方面,社會上多有高壽者,不僅表明皇帝圣明、地方官吏政績卓著,更是國祚長久的吉兆。
后世民間給老人祝壽,有“坐看溪云忘歲月,笑扶鳩杖話桑麻”的壽聯。在中國數千年的尊老制度中,鳩杖的確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作為漢代老人的“優待證”,鳩杖見證了我國歷史上尊老制度的第一個高峰。應該說,這一點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為避免重蹈秦之覆轍,漢朝最終選擇了相對柔和寬松的政策,“以孝治天下”成為這一傾向的代表。秦朝所崇尚的法家思想有較強的利己主義色彩,由此造成了十分嚴峻的養老及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朝大力提倡“老有所養”的尊老思想,無疑對盡快平定秦末亂世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