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川劇究竟源于何時?川劇聲腔有什么樣特色?自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興川劇”至今,川劇發展又如何?
四川戲劇文化傳統可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兩漢的角抵百戲,為早期川劇藝術形式奠定基礎。至唐五代,形成“蜀戲冠天下”的局面。至明清時期,移民入川、會館林立,南北聲腔劇種匯聚衍變,與四川各地方言土語、民歌小調相融合,逐漸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川劇。據各方文獻:明代時期“出現”了川劇,清代初期“誕生”了川劇,清代中期“形成”了川劇。在晚清至民國年間,川劇以四川的河道分布為依托,逐步形成川西壩、資陽河、川北河、下川東四大流播區域,在藝術上也受藝術傳承和方言語音的影響,漸次演變為各具特色的四大流派(俗稱“四條河道”)。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交通不斷發展,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川劇的河道之分也隨之淡化,但它對川劇起到了推動發展作用。
川劇在數百年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藝術傳統。川劇是集高腔、胡琴、昆腔、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為一體的劇種,其中高腔源于弋陽諸腔,高亢婉轉;胡琴源于徽調、漢調,咿唔如語;昆腔源于蘇州昆曲,典雅妙曼;彈戲源于陜西秦腔,激越沉雄;燈調源于四川本土,俚俗活脫,色彩斑斕而又統一于川劇的劇種風格。五種聲腔中,尤以幫、打、唱結合的高腔音樂最具特色,在中國戲曲高腔系統中堪稱獨步。川劇語言生動活潑,俏皮多姿的四川話,幽默風趣,讓川劇喜中帶詩,充滿鮮明的地方色彩,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無怪乎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評述川劇“川丑都有書卷氣……往往是閑中著色,輕輕一筆,使人越想越好笑。”川劇有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六千多個,有繼承明傳奇的眾多傳奇故事劇,有沿襲地方戲的大批歷史演義劇,近現代尤以魏明倫、徐棻等人創作的劇作為代表,鄉土氣息濃郁,獨具巴蜀文化的奇異風彩,素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雅俗共賞的文學品格享譽中國劇壇。
2022年,是“振興川劇”40周年。《現代藝術》特邀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擔任“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主講嘉賓,為觀眾帶來“文化強省建設中的文藝力量——從‘川劇振興’說起”的主題分享;2022年9月,新編川劇《草鞋縣令》參加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展演,并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文華大獎,這也是繼2007年川劇《易膽大》獲得文華大獎之后,時隔15年后再度獲此殊榮,《現代藝術》特別報道“‘傳統文化之美" 惟民至上之心’新編川劇《草鞋縣令》多維述評”(詳見《現代藝術》2022年9期)。2023年7月10日,《現代藝術》參與主辦的“四川戲劇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四川師范大學召開,研討會就振興川劇40年經驗與成就、四川戲劇發展瓶頸與問題對策及評論助推戲劇振興方法路徑進行了討論。為進一步助推川劇振興,《現代藝術》本期特別推出川劇專題,分為“理論探討”和“劇團展示”兩個部分,“理論探討”涉及川劇的詠嘆藝術、川劇聲腔體系、川劇老旦聲腔、大型川劇音樂、川劇高腔、川劇動漫IP打造,以及體驗經濟視域下川劇藝術中心綜合體設計探究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劇團展示”部分,展示了川劇“四大河道”等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川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自貢市川劇藝術中心、瀘州市非遺傳習保護所、合江縣川劇團、德陽市川劇團、遂寧市川劇團、南充市川劇團、鄰水縣文化館(鄰水川劇)等各級各類九大川劇院團,展示他們近年來,在出人、出戲,在四川文化強省建設中積極探索的成果。
川腔聲聲傳時空音韻,劇團悠悠展巴蜀風姿。從這些理論探討的文章和劇團展示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歷經三百多年滄桑的川劇,正在以更加鮮活的模樣展現新時代的光彩……“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這是新時代川劇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