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州河”川劇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起源于漢代,正式形成的標志是清雍正二年瀘州藝人組建慶華班。它以中國戲曲四大腔之一的高腔唱法見長,有“高腔窩子”的美譽,在川劇中獨樹一幟。
合江縣川劇團是“瀘州河”川劇的重要傳承發展之地,作為當下四川省碩果僅存、且尚能堅持傳統劇目傳承與新編川劇創作演出的兩個縣級川劇團之一,在2023年,合江縣川劇團演出的《包公賠情》經典傳統川劇折子戲登上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大舞臺,一折川劇凈角唱功戲,為觀眾帶來了川劇稀缺行當“凈行”的經典傳統劇目,演出充分展示了縣級基層川劇團在川劇傳承振興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所收到的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全面復興優秀傳統文化決策的陽光沐浴下,在四川省、瀘州市和合江縣各級黨政領導的關心、關愛、關懷下,合江縣川劇團先后創作演出了現實題材川劇《烏蒙山脊梁》、謳歌抗疫平凡英雄的《醫者仁心》、表現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最后一場封箱戲》和鄉村振興題材現代小川劇《連心橋》,以及原創川劇粵劇戲歌《川粵千年》等舞臺藝術與網絡視聽作品。出人出戲見成效,受到廣大戲劇觀眾與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取得了廣泛而良好的社會效益。
現實題材川劇《烏蒙山脊梁》縱情歌頌時代精神
2018年合江縣川劇團推出由合江本土優秀青年編劇張波創作的第一部新編現實題材川劇《烏蒙山脊梁》,該劇透過烏蒙山區青瓦村張東海一家三代前赴后繼、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守護家園、守護人民群眾的故事,傳遞烏蒙山區干部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挺直脊梁奔小康的精神。
小劇團、大情懷,川劇《烏蒙山脊梁》除了劇中男一號是來自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優秀青年演員王耀超,包括女一號張曉紅在內的其余演職人員全部由合江縣川劇團的演員擔綱,以合江人演合江事的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觀眾的原則讓全劇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演出風格清新接地氣。縱情歌頌脫貧攻堅背景下農村基層干部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形象地展現了當代農村群眾勵志自強、脫貧致富的時代精神。
合江縣川劇團旦角演員、縣川劇團團長張曉紅在劇中領銜主演青瓦村村委會主任李桂英。張曉紅在劇中運用沒有任何伴奏清唱的《一枝花》《園林好》等高腔曲牌字正腔圓,傳情達意,把具有濃郁瀘州河流派風格的川劇高腔唱得入情入味,顯示了深厚的專業功底,傳承傳播了瀘州河川劇高腔的濃郁河道韻味。
川劇《烏蒙山脊梁》2018年在合江首演,在持續的舞臺演出實踐中,該劇被列入2018-2019年度四川省重點關注劇目,是四川省10部入選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中唯一一部扶貧題材川劇。該劇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全國戲曲基層院團網絡會演;錄入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百年小康夢圓時》CD集;獲得首屆四川藝術基金2020年傳播交流巡演推廣項目資助;入圍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全國戲劇評論與創作人才的培訓班》;入選四川省文聯2018年度百家“推優工程”優秀原創文藝作品。主演張曉紅因在劇中成功塑造了青瓦村村委會主任李桂英舞臺藝術形象,于2019年在第二屆四川藝術節上榮獲“文華獎表演獎”。
現代小川劇《連心橋》深情詮釋偉大崇高
2019年,合江縣川劇團創作演出鄉材振興題材現代小川劇《連心橋》,該劇由合江本土兩位優秀青年編劇張波、李菊原創,合江縣川劇團旦角演員張曉紅與生角演員梁應平聯袂主演。小川劇《連心橋》通過一個感恩、傳承和信義故事,講述一對老夫婦銘記救命恩情,接過上一代撐船人的橈片,堅守渡船30年,不離不棄30年,相濡以沫30年,不論春夏秋冬,不管嚴寒酷暑,堅守寂寞與清貧,重復簡單和平凡,奉獻了最美的年華,詮釋出一種最簡單的偉大與崇高。在翹首以盼中,政府決定修一座對口幫扶的連心橋。從此,渡船不再,碧波蕩漾的荔枝灣架通了黨委和群眾的心橋,通向了幸福的明天。
小川劇《連心橋》2019年榮獲第八屆全國優秀小戲小品展演“優秀參演劇目獎”“優秀演員”,并在首屆“黃河情”全國小戲小品交流演出季中榮獲“優秀劇目獎”“優秀演員”,同年參加四川省第十七屆戲劇小品(小戲)大賽榮獲二等獎。
抗疫川劇《醫者仁心》謳歌偉大抗疫精神
2020年,合江縣川劇團與四川省川劇院聯合創作排練演出新編抗疫題材川劇《醫者仁心》。合江縣川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張曉紅在該劇中擔任主演扮演武漢某醫院院長。該劇2020年10月15日在合江首演,用川劇舞臺藝術作品,致敬所有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藝術謳歌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現代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在傳與承中思考如何守住傳統文化根脈
2022年8月4日晚,合江縣川劇團創作演出的又一部現代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作為四川藝術基金2021年度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在瀘州市合江縣川劇團劇場成功首演。
該劇講述一個基層劇團的川劇傳承故事。每逢歲末,劇團都要在村里的萬年臺上延續封箱戲演出傳統,以賡續川劇文脈、傳承表演藝術。十年后,開發鄉村旅游的林老板和以陳雯麗為代表的基層川劇人,在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的碰撞下,圍繞萬年戲臺的拆與保,在傳統文藝的傳與承之間,展開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演繹與選擇,借以探尋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現代農村社會發展進程中如何守住傳統文化根脈之思考。
《最后一場封箱戲》以內容與形式有機統一的清新淡雅風格、神似與形似相結合的唱念做表、現實與浪漫融于一體的虛實相生的戲劇故事,和功法嚴謹、雅俗共賞的舞臺呈現,深情演繹一團三代川劇藝人的愛與堅守,緩緩鋪陳出一幅幅鄉村振興文藝畫卷。
封箱戲,不封箱,一代一代戲綿長;花到春天自然開,梨園之春終會來。川劇《最后一場封箱戲》從“收徒、拆臺、護臺、惜臺、失徒演到興臺”,從封箱演到開臺,透過鄉村萬年臺拆與建的故事演繹,藝術而形象地傳遞了傳承優秀文化,傳揚優良傳統的時代風貌與精神追求。
令人牽心掛腸的故事、演員優美的唱腔、準確到位的表演,《最后一場封箱戲》作為第三屆四川藝術節精品劇目展演暨第五屆四川文華獎參評劇目,于2023年11月3日在四川省歌舞大劇院本屆藝術節成都主會場上亮相,縣級基層院團再次登上省會城市成都的戲劇大舞臺,角逐第五屆四川文華獎。
川劇粵劇戲歌《川粵千年》打破壁壘的最美遇見
四川省合江縣是中國晚熟荔枝之鄉,廣東是中國荔枝主產地。四川、廣東相隔千里,因為荔枝結緣。2023年,由合江縣青年戲劇家張波創作,合江縣川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張曉紅主唱的合江原創川劇粵劇戲歌《川粵千年》就是一場因荔結緣、因愛相遇、穿越千年、打破壁壘的最美遇見,是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融合運用的一次新嘗試,包含流行演唱、川劇演唱和粵劇演唱,無論是念白還是唱腔,都盡可能保留地方傳統戲劇特有的魅力。2023年斬獲全球微粵曲大賽第四屆作品創作賽金曲,并榮獲“十大金曲”榮譽。
合江縣川劇團近年來以一年一戲,一戲一個臺階的節奏持續出人出戲,在持續不斷的川劇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演出實踐中,青年戲劇人才不斷成長,涌現出了青年戲劇創作人才張波、李菊,川劇表演人才張曉紅等合江本土“名人”,青年戲劇編劇張波、李菊茁壯成長,川劇名角張曉紅作為拔尖藝術人才脫穎而出,成長為合江縣唯一一個國家一級演員,成為合江川劇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的領軍人才。
以劇團人,以人為本,出人出戲,服務于民,合江縣川劇團以一個基層川劇團的堅守與擔當努力踐行藝術為民的服務宗旨,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四川文藝新篇章貢獻應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