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半是煙火,一半是詩意。在四川遂寧1660多年的歲月變遷中,既有陳子昂、張九宗、賈島等文人賢士輩出,文脈相承;更有川劇朗朗,述說著人間悲歡……讓遂寧這座城市溫潤如玉、謙尊而光。
“蜀戲冠天下”,川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種之一。千變萬化,川韻瑰寶,一代代川劇人薪火相傳、弦歌不輟。推動川劇傳承創新發展,在遂寧市川劇團37年的演繹生涯中,始終用行動踐行著重傳承、勇創新、開新篇的使命任務。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二十大以來,在遂寧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遂寧市川劇團作為在全省及全國戲劇界頗有影響力的文藝院團之一,推出了《周八塊》《塑菩薩》《郎當驛》《瓊江作證》《燕歸》《蒼生在上》《螢火》《青山依舊在》等一大批鮮活的舞臺藝術劇目,備受觀眾青睞。
把握重大時間節點" 狠抓精品劇目創新
2017年12月,中紀委網站頭條刊發了《四川蓬溪張鵬翮:仕宦不得以賄敗官,貽辱祖宗》,深入闡述了張鵬翮為民擔當、清廉為官之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為大力培育和弘揚廉政價值理念,遂寧市川劇團充分挖掘張鵬翮的廉政、為民、擔當思想,創作、演出了大型廉政題材川劇《蒼生在上》,極大地豐富了廉政文化表現形式。川劇《蒼生在上》,以張鵬翮為核心人物,以治理黃河水患為貫穿性事件,以“借糧救民”為陪襯,展開清代康熙時期以“國家利益、治水利民”與“個人私利”,與“局部得失”的戲劇沖突,充分展現了歷史上以張鵬翮為代表的“忠君愛國”“廉政文化”“清官精神”“坦蕩做人”等優良的人文品格。川劇 《蒼生在上》啟用川劇五種聲腔之一的胡琴聲腔藝術,舞臺表演熱情充沛,酣暢生動,娓娓動聽,賞心悅目,啟人聯想。這臺廉政題材川劇,從另一個角度激勵著廣大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堅守敢于擔當、實事求是、清政廉潔的價值觀。此外,《蒼生在上》榮獲“四川省第九屆巴蜀文藝獎”、四川省文聯 2019 年度百家“推優工程”優秀原創文藝作品(戲劇類)、第二屆四川藝術節“文華獎劇目獎”等,且在成渝兩地巡回演出近百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為向黨的百歲華誕獻禮,遂寧市川劇團傾力打造紅色革命題材川劇《螢火》。厚重的革命題材、獨特的戲劇故事和精彩的川劇唱念做打,在有限的舞臺時空里再現革命年代共產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壯舉,一幅幅具有時代感染力的舞臺畫卷和一段段聲情并茂的川劇唱腔,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螢火》講述的是1929年夏天,曠繼勛帶領一群青年軍人,抱持救國救民之理想信念,投身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發動武裝起義,建立起四川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樹起中國工農紅軍四川第一路軍大旗的武裝起義故事。
該劇劇本榮獲第32屆田漢戲劇獎,編劇巴布沒有在劇中直接書寫革命先烈曠繼勛,而是把曠繼勛率領部隊武裝起義投奔共產黨的壯舉作為全劇的故事背景,以曠繼勛部隊三營營長楊濟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的蛻變成長為切口,著力塑造楊濟舟、馬志杰、趙書夢、楊母、牛二娃等正面人物及林中池、蔣效武等反派人物形象,以小見大,藝術再現曠繼勛領導“蓬遂起義”那段歷史。劇中劉世虎領銜主演三營營長楊濟舟,以川劇凈角的唱念做打成功塑造了楊濟舟這樣一個個性獨特的舞臺人物形象,以細膩的唱演塑造出楊濟舟勇猛、智慧的形象,充分表現了楊濟舟秉持的忠孝仁義與追求光明的不懈奮斗。《螢火》滿天星,星星火燎原,從編導創作到演出呈現,從演員唱念表演到音樂、舞美,《螢火》一劇的呈現,讓觀眾眼前一亮。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先后作出了系列部署,出臺了系列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以良好家風培育帶動文明鄉風、淳樸民風。為此,遂寧市川劇團圍繞明代遂寧著名才女黃峨與新都狀元楊慎傳承的“四重”“四足”家訓和忠正清慎家風,創作、演出了黃峨與楊慎的家風家廉主題劇目《青山依舊在》。 新編歷史川劇《青山依舊在》是以楊升庵和黃娥協助平息鳳朝文叛亂的故事為依托,以“歸途驚變”“石牢訴情”“巍山勸兵”“孤城馳援”“遠水救火”“同仇平叛”“情寄青山”7個場次,藝術再現楊慎、黃峨夫婦不避艱險滇中平叛的故事,表現了楊、黃二人的“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的擔當和家風傳承,“茅屋不漏足矣,粗茶淡飯足矣,妻子賢惠足矣,兒孫孝順足矣”的人生態度,以及對楊、黃二人歷久彌堅的愛情頌揚,“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曠達人生的欣賞。真所謂:一部中華史,百代家國情。對進一步展示廉政文化建設成果,弘揚崇德尚廉社會氛圍,強化黨員干部的家風教育,都具有重要意義。
突出劇目創作和演出兩個重點
一流院團的形成有兩個關鍵:一是有能力把新創劇目變成常演劇目,注重把常演劇目變成保留劇目,下功夫把保留劇目變成經典劇目;二是重視演出質量和效果,并有保證演出質量的措施和制度。做到第一點,就是抓住了高品質劇目這個根本,做到第二點,就抓住了觀眾。
37年來,遂寧市川劇團的各項工作始終圍繞以創作和演出為中心,突出劇目和受眾這兩個關鍵,最終達到藝術發展目的。遂寧市川劇團構建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的運營機制,不斷創作、演出,才是院團存在的基本價值。作為專業藝術院團存在的基本形式,創作、演出是檢驗舞臺藝術產品兩個效益的主要尺度,也是獲取藝術生產社會信息的主渠道。只有通過不斷創作、演出,舞臺藝術產品才算最后完成,“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處理好藝術發展幾種關系
處理好演出與受眾的關系,實現受眾導向具體化。物質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交換階段,一般來說與消費是分離的。而藝術創作、演出的作品,其生產的最終完成階段,即舞臺演出,是與流通、交換同時進行的。藝術價值最終在受眾端實現,因此必須捋清演出與受眾的關系。
處理好創作與演出的關系,實現創作演出一體化。演出是創作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遂寧市川劇團的演出收入十分有限,雖有整個演藝生態的問題,但就劇團自身而言,創作能力比較弱,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在于創作和演出的“割裂”。如抓創作的,不演出;演出的,在創作過程中基本不參與。這時候,劇目創作這個“角色”就顯得尤為必要,培養和使用本地有能力的人才和作品,如青年作家羅賢慧的作品《青山依舊在》、劇作家陳立的作品《蒼生在上》《螢火》等,就極大地化解了此類矛盾,通過不斷地創作,既提升了本土劇作家的創作水平,又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
處理好演出與人才的關系,實現人才錘煉實戰化。藝術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而推動人才成長的最有效途徑,是演出實踐,要在一場場演出中不斷發現人才和培養人才。
處理好演出與品牌的關系,實現品牌建設系列化。劇目和特色,是成就遂寧市川劇團品牌的根本要求。一個優秀的川劇團不僅要有自己的品牌劇目,還應有自己的進校園品牌、公益品牌、活動品牌、服務品牌,從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遂寧川劇品牌。
此外,遂寧市川劇團與省級院團、各類藝術院校及周邊川劇專業院團還加強并開啟了橫向聯系,發展院團聯盟優勢,形成常態化交流互訪演出。在擴大劇目影響面的同時,也豐富了兩地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省級院團的專業人才、項目品牌、對外演出平臺等優勢資源,帶動遂寧市川劇團新創新排劇目,讓省級院團的人才資源優勢輻射到遂寧,也可借助四川省川劇院、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等演出平臺進行劇目的宣傳推廣,整合雙方精品節目資源,打造品牌對外演出節目,同時以劇目傳承的方式,雙向交流培養優秀青年川劇人才,共同推進川劇傳承與發展。
“在保持川劇高藝術水準的基礎上,我們堅持用更加親民的表演方式,更加接地氣的臺詞為觀眾帶來傳統藝術‘大餐’。”遂寧市川劇團團長劉世虎說,在傳承中創新發展,遂寧市川劇團一直堅持每年排練一部大戲的傳統,呈現出川劇獨特的巴蜀文化標識和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