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傳統川劇在新視域觀照下的現代轉型,彰顯和重建當代川劇的審美風范,如何讓川劇“活”起來、“火”起來?這是傳承和弘揚當代川劇可持續發展工程的重要課題。2023年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就是又一次成功的嘗試,它為深入實施振興川劇和曲藝工程,傳承創新發展川劇藝術提供了一種路徑。這次展演活動,從2023年4月18月至5月14日,從46部優秀劇目中遴選出17部,既有地域特色,又展現巴蜀風采,不但為川劇行業提振信心和士氣,也為川劇愛好者奉獻了一場視聽盛宴。
作為地方性文化,川劇藝術凝聚了巴蜀大地的語言、文化、歷史、民風民俗、民族特質等地方性知識,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標志。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從外部環境看,當代川劇還很小眾,是一個“特困行業”,傳承與傳播兩大軟肋制約著它的生存和發展;從行業內部看,人才、劇目、資金都面臨困境。因此,川劇的守正、創新和繁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開拓新的觀眾源,走向市場化,打通川劇走向大眾的“最后一公里”。
講好川劇故事,感受川劇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守住川劇就是守住川人的根和魂。筆者將從鄰水縣川劇團上演的新編川劇《南海李準》和傳統川劇《八件衣》入手,講述一個地方川劇團如何突圍,探討川劇的破圈之道和振興之路。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川渝對外交流的一張文化名片。鄰水縣川劇團的生存與發展史就是現代地方川劇“盛”與“衰”的發展史。1956年,為了支援鄰水縣“農業合作化”運動,由重慶市勝利川劇團和實驗川劇院派出的近百名藝術家,組建了一個實力雄厚、行當整齊的鄰水縣川劇團。自劇團成立以來,常演劇目210多臺,創作了110多臺現代劇目,其中40多部作品在全省比賽中獲獎。在當代新媒體新語境下,川劇的社會影響力持續下降,縣級劇團也幾近“全軍覆沒”,還能夠上臺演出的,一個手都能數得過來。有的地方甚至一個地級市都沒有川劇團,無法完成中央文件提出的每個中小學生一年看一次戲曲的要求。而鄰水縣川劇團在困境中求發展,目前團隊只剩下十來個人,大都是五六十歲的演員,活態傳承發展地方川劇,優化縣級劇團現狀迫在眉睫。在川渝同城融圈的大背景下,川劇是川渝地區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文化資源,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承載著兩地人民共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記憶,是川渝地理同域、歷史同脈、文化同源、人緣相親的重要標志。因此,鄰水縣川劇團在助推“振興川劇”上還是有目共睹的。
新編歷史劇《南海李準》:融媒體時代地方川劇破圈的一例樣本
作為廣安一枝獨秀的鄰水縣文化館(鄰水川劇)的新編歷史劇《南海李準》,自2018年11月22日晚在四川省歌舞劇院熱演以來,好評如潮,展示了來自小地方的業余川劇團演出的專業水準。通俗一點兒講,《南海李準》是融媒體時代對“振興川劇”的一種有益嘗試。川劇的復興需要“草船借箭”,《南海李準》的適時上演,正好借船出海,把愈來愈小眾的川劇推陳出新,變中求進,逐漸走出時下的困境。
就《南海李準》的主題來說,就值得玩味。喚起民族魂,唱響愛國情,全劇緊扣家國情懷,與時代精神吻合,這是挖掘歷史題材比較成功的范例,給“振興川劇”打造了特色文化品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歷史題材、現實關照,從《南海李準》劇本角度來講,川劇講究唱念做打齊全,有固定的程式化動作。演員們亦莊亦諧的表演和高亢嘹亮的唱腔,再融入歌舞音樂元素,加上精美的舞臺布景燈光,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歷史與現實交融,贏得臺下觀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特別是演員們的服飾跟劇情十分貼合,為演員們的精湛演技更增加一份光彩。“聰明人出在大四川”,作為川劇大戲《南海李準》,主演蔣曉明、李喬松、溫益懷、周劍虹等的精湛技藝,贏得了觀眾的認可,這也是此劇受觀眾追捧的原因之一。鄰水川劇名角演鄰水歷史名人,相得益彰。該劇的推出和上演,提升了鄰水乃至廣安的知名度,實現了張志剛編劇和裴福林導演的意圖,實實在在讓喜愛川劇的劇迷們過足了一把戲癮。
川劇折子戲《八件衣》:新語境下地方川劇融圈的一場視聽盛宴
由四川省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省文聯共同在成都主辦的2023年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作為全省唯一一個縣級群眾文藝團體——鄰水縣文化館(鄰水川劇)川劇折子戲《八件衣》成功入選,是地方川劇振興的“破”與“立”之道。
川劇如何賦能和融圈?怎樣傳承與創新?鄰水縣川劇團在鄰水縣文化館國家一級演員、廣安市文聯副主席、廣安市劇協主席蔣曉明的帶領下,重新編排了《八件衣》(又名《嫁衣案》)這一折子戲。劇中主角楊廉由蔣曉明主演,演出受到觀眾的認可。全劇講述了馬鄉紳家被賊盜走其女嫁衣八件,告官。書生張成義為上京求取功名,因無盤纏,前去舅父竇九成家借貸,竇家也拿不出銀兩,其女竇秀英把自己縫好的嫁衣八件交給表兄去典當。竇秀英與表兄早有婚約,為表心意,把自己私房銀子十兩和繡鞋一只暗放在包中,張成義去典當,被誣為盜,拿去見官。在班頭白石剛的策劃下,把張成義屈打至奄奄一息,后遇花兒得救。竇家父女聞噩耗,前往公堂理論,當堂驗物證實了冤案。知縣楊廉,決心私訪破案,在各方調查研究下,終于抓到了兇手——原來是自己的班頭,最終給張成義洗清了冤屈。傳統劇目的挖掘,可以留存文化、審美、對外交流等價值,《八件衣》的演出為鄰水縣川劇團帶來了生機活力。聚焦人民群眾高質量的精神文化需要,通過展演來培養人才、培育市場,重塑川劇發展“生態圈”,著力探索“振興川劇”新路徑。
“戲曲進校園”:讓川劇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為大力實施“振興川劇”的人才提升工程,鄰水的戲劇家們用《南海李準》和《八件衣》等的成功演出找到了答案。他們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努力培養出新一代川劇人才,讓“振興川劇”后繼有人,讓川劇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川劇的出路在哪里?這不是一兩次集中展演所能回答的。一方面,川劇工作者要面向人民大眾普及川劇知識,感受川劇的魅力,讓大眾受到川劇美的熏陶和教育;另一方面,要讓川劇走進校園,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讓更多的孩子成為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或許,這才是復興川劇最有益的途徑。鄰水的戲劇家們一步一個腳印,為培養川劇藝術人才,早在2017年就在鼎屏小學建立川劇傳習基地,開設川劇傳習班。領水縣文化館川劇演員每周二下午到該校傳授臺步、指法、唱腔等川劇知識,目前已累計培訓學員600人。2022年,領水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縣教育科技和體育局等相關部門聯合發布《鄰水縣川劇藝術進校園活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川劇進校園。川劇藝術從娃娃抓起,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讓川劇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不斷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厚植川劇振興的“土壤”和根基,這是振興地方川劇的有效途徑之一。
總之,川劇三百多年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川劇藝術要遵循藝術生產規律,主動適應時代需求,培育和構建具有川派特色的戲曲文化生態鏈,在新文化視域中重新讓川劇藝術“活”起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讓川劇再次“火”起來。堅持“古為今用、守正創新”,今天的川劇應當抓住機遇,以名家傳戲來傳幫帶,把川劇的藝術精粹傳授下去,彰顯巴蜀特色,守住自己的根脈和美學風格。讓大眾走進劇場,讓劇場演繹美好,為川劇賦能,為川劇助力,立足四川,走向全國絕不是一句空話,川劇藝術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