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成都大學首屆“青椒計劃”青年科研新銳,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紀錄片專委會理事,中國電影剪輯學會短片短視頻藝委會理事,全球修辭學會-中國認知傳播學會理事,廣州大學生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終評評委,四川省廣播電視學會社教文藝專委會理事,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電影家協會會員,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紀錄片中心副主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成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新聞部副主任(掛職),成都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影視專委會委員。曾擔任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金鵬獎紀錄片組初評評委,中國網絡視聽大會金沙短片扶持計劃(微電影)評委,“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省賽評委及評審庫專家等。
2023年8月23日14時30分,由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指導,《現代藝術》雜志社主辦的“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3年第10期(總第70期)電視藝術專場在成都市新山書屋開講,講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本次文藝講壇特邀成都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李姝,為觀眾帶來題為“紀錄片中的中國智慧和文化自信——以非遺紀錄片《傳承》為例”的主題分享。
處暑至,暑氣漸消,天光恰好。在這美好的初秋季節能靜心沉淀,聽一場收獲頗豐的講座,是人生頂級的享受。李姝老師從“緣起:世界文明中的中國智慧”“創新:紀錄片遇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增強文化自信”三個方面展開講解,她以生動的講解方式,豐富的紀錄片案例,向觀眾分享了如何在觀看紀錄片時感受其中的鏡頭語言,感受其豐厚的中華優秀文化底蘊,讓觀眾獲益匪淺。
李姝老師以“緣起:世界文明中的中國智慧”為切入點拉開了講壇序幕。“我們身處世界上唯一歷經數千年未中斷的中華文明,在全球多元文化激蕩與風云際會的時代,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對人類文明做出持久貢獻,我們需要從優秀中華文化中尋求中國智慧。”她說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都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的提出和實施都體現出了中國智慧與大國擔當。”
隨后,李姝老師向觀眾分享了“創新:紀錄片遇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主題,“現代科學與古老智慧的相遇就如同現代科技所象征的高效與未來和非遺技藝代表的傳統與過去,看似二元對立,實則是辯證融通,非遺紀錄片則啟迪著古老傳統與現代科技的辯證之思。”李姝老師講道,“敘事上的以人為本,圍繞非遺人講述他們與非遺之間的精彩故事;現代技術的發展,可采取動畫、微距攝影、虛擬掃描、航拍、延時攝影等多元化的視覺表達手段;紀實美學統領下,戲劇美學與技術美學的融合,讓觀眾看到日常未見之境獲得更多的審美愉悅。但無論影視技術如何創新、拍攝手法如何更迭、敘事方式如何變化,用鏡頭忠實記錄、探索中華大地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主創們始終如一的創作初心。”
最后,李姝老師采取邊觀看紀錄片邊講解的形式,以《傳承》紀錄片為例,就“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增強文化自信”進行了詳細闡述。她說道,“非遺紀錄片是對外展現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正在通過以紀錄片為代表的創作載體和傳播手段而綻放出全新的時代活力。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新媒體迅猛崛起,不僅成為紀錄片傳播的重要陣地,改變了人們以往的視頻消費習慣,而且還深度介入產業鏈條,為紀錄片注入互聯網基因,積極重塑紀錄片的規則和版圖。在這種融合態勢下,非遺題材紀錄片也迎來了蓬勃發展。透過非遺文化的全景描繪,生動地續寫了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力量,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共鳴的聲音,更廣泛的民眾參與,更多元的社會力量,與我們攜手同行,共同探索紀錄片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智慧。”
互動環節中,線上與線下的觀眾紛紛提問李姝老師,提出“當代年輕人能在哪些渠道參與到傳統文化項目中?”“非遺紀錄片思想觀念與技術能力不對稱、傳播方式單一該如何解決呢?”“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呼吁多,行動少的現象。”等問題,李姝老師在現場一一作出解答。
互動環節結束,現場觀眾仍止不住想跟李姝老師交流。在熱鬧的交談聲中,本次講壇圓滿結束,講壇的最后,《現代藝術》雜志社向主講嘉賓李姝贈送《年度百家“推優工程”》《“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特輯,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