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是馮建吳藝術的轉折期,他突破傳統、探索創新,在創作理念和繪畫方式上都進行了新的嘗試,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藝術風格和語言。
馮建吳是二十世紀巴蜀山水畫壇的重要人物,他不僅以自身守正創新的藝術創作和理念,在巴蜀畫壇獨樹一幟,更以其在藝術教育上的卓越成就為近現代巴蜀山水畫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十世紀,在四川仁壽的土地上,誕生了兩位重要的藝術家,他們就是馮建吳和馮亞珩(石魯)兩兄弟。弟弟馮亞珩(石魯)作為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其突出的藝術成就、傳奇的人生經歷和鮮明的個性特色被業界廣泛關注,深具影響力。而其兄長馮建吳則是立足于四川這片熱土,長期浸潤傳統,又能獨辟蹊徑,最終形成自我風格的典范。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論述其在近現代巴蜀山水畫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一、時代主題
馮建吳早年藝術追隨荊、關、董、巨,對馬遠、夏圭、范寬、李成等有深刻的體悟。后在上海昌明藝專求學,師從王個簃、王一亭、潘天壽、諸樂三、諸聞韻等,成為吳門再傳弟子,汲取了浙派、海派的精髓。在藝術道路上,他孜孜不倦,博覽眾長,對傳統筆墨進行深入研究和參悟,為后期的藝術創新積攢了雄厚的傳統筆墨功底。在上海求學時,馮建吳就暗藏著“出室創蹊”的宏愿,曾寫詩曰:“ 師宗一代吳安吉,出室難于自創蹊。密密樊籬靡鸀雀,決決瀛海騰鯨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是馮建吳藝術的轉折期,他突破傳統、探索創新,在創作理念和繪畫方式上都進行了新的嘗試,逐漸形成了自身的藝術風格和語言。當然這種轉變,除了來自于他自身“出室創蹊”的愿望之外,也來自于當時的時代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國畫運動”,即國畫的改造運動。“新國畫運動”提倡寫實精神,要求創造出符合人民需要的內容和形式,來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和時代風貌。這也造成了當時傳統中國畫的艱難處境。如何順應時代,成了中國畫避免被時代淘汰的關鍵,而這種沖突最突出的表現就在山水畫領域。山水畫家們開始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創作理念,以主題寫生為途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火熱的激情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謳歌社會主義建設的豐碩成果。在這個時期,遠在上海的王個簃先生也時常寫信來鼓勵他突破過去因承前人的創作面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探索出自己新的藝術風格。于是,他開始自覺地進行著藝術創新實踐。在當時嶄新的美術思潮和流派中,他受胞弟石魯及其代表的“長安畫派”的影響最大。石魯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創作主張對馮建吳影響深刻。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馮建吳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思想。他始終堅持兩點:傳統和生活。他提出了藝術創作“能入、能出、能化”的主張。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之上,面向社會生活和廣闊自然,尋求新的手段,以新題材、新意境來反映現實生活。
此后,他遍游全國各地名山大川,蜀中山水,峨眉、青城是其盤根之地,也常應石魯邀請,赴關中和陜北采風寫生。他畫了無數的主題寫生畫和速寫稿,真正地深入時代生活,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特別是1962年暑期兩個月時間,馮建吳游歷了川、鄂、桂、滇、黔等五個省。之后,他的畫風更加雄強、剛健,逐漸形成了“天風朗朗,海山蒼蒼”般大氣磅礴的藝術境界。
馮建吳一生創作了大量體現川渝鄉村生活、社會生產、鐵路工程、梯田建造等主題的寫生圖像,如《蜀江水碧蜀山青》《魚田堡煤礦》《桃李公社》《綠水青山代代春》《襄渝道上鐵道兵營房》《一代青松》《巫山梯田》《南桐煤礦一角》等。同時,在寫生的基礎上賦予傳統山水題材以新的筆墨語言和視覺效果,例如以三峽為主題的《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夔門天下雄》,以青城、峨眉為主題的《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等,呈現出嶄新的視覺語言和時代審美。
二、彩繪峨眉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馮建吳的人生閱歷和藝術積淀使他的藝術更趨臻爐火純青之境。在他的眾多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以“峨眉山云”為主題的系列,這也是他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峨眉山以仙山之名聞名遐邇,山中變幻莫測的云海最能顯示峨眉之“仙氣”。在中國美術史中,不少畫家都留下了經典的“峨眉圖像”,比如黃賓虹的《峨眉山色》、張大千的《峨眉金頂》、傅抱石的《峨眉處處有歌聲》、李可染的《峨眉溪澗圖》、陸儼少的《峨眉冬雪》等。他們的作品不僅賦予峨眉山更多的神秘面紗,也體現出四川山水雄秀氤氳、靈動變幻、深邃險峻、野逸奇崛的風貌。
馮建吳曾多次帶學生上峨眉山寫生,尤其秋日的峨眉山,風霜過后,層林盡染,紅樹與青林相互掩映,色彩斑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時常對峨眉山滿目蒼翠中的紅霞云海念念不忘,曾作詩描寫峨眉山云:“三日山中住,不見山中形。白云失我目,咫尺成虛冥。置身霄漢間,恦恍醉不醒。但覺雙足底,終日風冷冷。一聲鐘磬響,忽然生眾青。”他也畫了許多峨眉作品,例如《峨眉絕頂》《可以橫絕峨眉巔》《峨眉華嚴頂》等,其金碧重彩山水《峨嶺朝輝》更是巧妙地使用紅色來描繪峨眉的丹崖、紅樹,用剛健、遒勁,充滿金石筆力的線條勾畫出山澗云霧,構圖新奇險峻,呈現出氣勢磅礴、吞吐八荒的“峨眉山云圖”。同樣的還有《峨眉秋色》《峨嶺春云》,以及1980年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繪制的金碧重彩山水《峨嶺朝暉》等,這在眾多以峨眉山為主題的作品中顯得卓爾不群,為峨眉秀色又增添了一筆神韻。
三、金石入畫
馮建吳,生于書香世家,父有萬卷藏書,先于四川美術學院學畫,后到上海考入由吳昌碩后人創辦的昌明藝專學習,繼承了吳昌碩一脈“金石入畫”之真諦,屬于文人畫系統。理論家林木先生曾評價馮建吳的作品是“濃重朱砂在淡雅空靈的文人水墨中硬闖出又一條熱烈歡騰的全新境界。“馮建吳以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在研習傳統與探索現代之后,確立起了其雄健磅礴、彩墨縱橫的獨特藝術風格,實現了傳統文人山水的現代轉型。他的作品融詩、書、畫、印為一體,描繪了氣吞天地、雄渾壯闊的山水畫新圖像。
比如《月涌大江流》就是根據杜甫《旅夜抒懷》有感所作。馮建吳的詩學尊崇杜甫,遍覽百家,作詩千余首,往往詩以志起,畫因詩生。畫中的江水用“金剛杵”筆法勾勒,雄強勁健,這源于其書法有金石碑刻之蒼勁,又有貼學之厚潤,真草篆隸,相容成體,古拙強悍,如“金剛杵”。意趣天然,蒼厚樸茂,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全新的美感。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馮建吳的作品偏向于傳統一路。其后他將帶有濃郁金石味的書法注入到繪畫創作中,將漢碑、魏碑的雄強、樸拙,運用到繪畫的線條中,強調“金石入畫”。他的書法,研習顏真卿、歐陽詢、《張遷碑》《石門頌》等。其篆隸受吳昌碩、陳曼生、伊墨卿等影響,又自出新意。其行書蒼勁雄渾,醇厚大氣。晚年,他用書寫篆隸之法作行草書,其行草樸茂奇崛,縱逸瀟灑。他的篆刻則承襲吳昌碩與吳讓之二老。
四、美術教育
馮建吳是二十世紀巴蜀地區中國畫教育的奠基者。1932年,他在成都創辦了東方美術專科學校,任國畫系主任、校長等。1932年秋,他邀請黃賓虹先生來川任教,為當時的四川畫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1956年后,他在四川美術學院,進行山水、書法、篆刻等方面的教學工作,一生春風化雨,桃李天下。同時,他還出版了許多學術著作,例如《成渝兩地展出故宮部分書畫管見》《談藝瑣錄》《山水設色研究》等,對20世紀西南地區美術教育及中國畫的學術架構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胞弟石魯亦深受其影響。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馮建吳和石魯的藝術人生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早期石魯受馮建吳影響,積累了深厚的傳統功力,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期則是馮建吳受石魯影響,最終實現了對傳統的突破,形成自我風格。可以說如果沒有馮建吳就不會有畫家石魯;同樣,如果沒有石魯,也不會有馮建吳后來的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