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傳統文化為研究背景,以中國古典舞變奏為準繩,以中國古典舞變奏動因為牽引,觀根植與傳承,創新與呈現,終究會看到不同于以往的對于中國古典舞的詮釋。中國古典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薈萃了中國傳統戲曲、雜技、武術、民間舞等藝術的動作元素,形成了“以意傳神、動靜合一、剛柔并濟”的動勢。多元藝術元素及傳統文化的融合賦予了中國古典舞這一“有意味的形式”更多精神內涵,充分彰顯了古典舞“心意合、意氣合、氣力合、力形合”,集心、氣、意、力為一的魅力。現運用文獻研究、觀察、實證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并結合學界各種教學、研究經驗,從中國古典舞的發源、傳承、創新及中國古典舞發展的幾個維度闡述古典舞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辯證關系,力圖更清晰地把握傳統文化對中國古典舞創作和發展的價值,以期進一步提高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魅力,并動態地將其延伸到當下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進程中,使其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古典舞是我國舞蹈種類的一個分支,我國現代舞蹈教育中的中國古典舞學科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它起源于我國的傳統舞蹈,同時結合了中國古代戲曲、武術、民間舞以及西方芭蕾舞等多種藝術的精髓。多元藝術的薈萃形成了中國古典舞“精、氣、神、形”四維一體的審美追求。它一方面注重動作、線條等外在肢體的美感,另一方面強調舞蹈動作蘊含的精神與內涵。正如宗白華所言,中國的舞蹈本質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其以生命活動為內涵,在追求這一內涵的過程中以達到自由、解放的境界,進而實現自身的終極意義超越。可以說中國古典舞在其長期的發展流變過程中承襲了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易經》中的“陰陽之說”、道家的“氣韻之說”、儒家的“中和之說”等。這些文化被舞蹈家用肢體動作表達出來,形成“流動”的藝術,起到愉悅情感、陶冶身心的作用。可以說,中國古典舞蹈獨特的韻味已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所傳遞出的藝術感和美感在為觀眾帶來審美享受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了整體國民的素質。縱觀當下中國舞蹈藝術,中國古典舞已然成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種類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范式與本源——根植傳統文化下的中國古典舞變奏動因解讀
易經——陰陽之道
中華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結晶就是《易經》,《易經》又稱作《易》《周易》。《易經》中記載了兩性文化的世界觀,其中關于變易不居、循環不止的卦象論述更是體現出我國古人樸素辯證的方法論。“陰陽”概念是《易經》中關于卦象論述的主要意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認為宇宙初期是一個混沌的整體,自盤古開天地以來,混沌初開,清陽之氣上升成為天,渾濁之氣下沉成為地。古人認為“陰陽”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男為陽,女為陰,陰陽協調,生命得以延續;日為陽,月為陰,日月得以運轉。古人對身體的認識也體現了“陰陽”的觀念,《素問》就寫道“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這種陰陽觀念自然也對中國古典舞產生了影響。
中國古典舞中的子午相基本體態也體現著陰陽變化。例如,中國古典舞中的基本站姿“丁”字步,它區別于人們日常站姿的關鍵之處就在于“丁”字步嚴格遵守子午相的要求,左腳在前,腳尖對準8點,身體朝向2點,舞者頭部朝向和他們的身體方位相互配合,呈現出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的獨特古典造型。中國古典舞體態講究“兩軸三面”的子午相,要求腰、頸兩軸以及頭、胸、腰三面相互錯位,不能處于一個平面上,這樣相互交錯使得舞者上下身處在一種扭擰交纏的狀態中,這樣既矛盾又統一的舞蹈動作,形成了不同的美感。相對于局部的手臂動作而言,子午相是通過全身肢體動作的配合,將平面的太極圖以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
道家——氣韻之道
魯迅曾經說過“中國文化之根在道教”。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其思想根植于老、莊思想。道家文化崇尚自由,追求精神的解放,他們推崇回歸自然、超越世俗,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在筆者看來是一種自我的超越,是與自然界萬事萬物共生共存的自由境界。從藝術角度來看,它并沒有西方宗教的狂歡,而是對“天樂”理想的向往與追求。這種“天樂”理想是道家特有的精神特質,它源于傳統卻又不拘泥于傳統,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而道家的藝術品質被中國古典舞繼承下來,這種超脫的審美意識、超越現實的精神追求在中國古典舞中常常通過對“仙家”“仙境”的追求與仰慕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霓裳羽衣舞》中的“羽化登仙”。
中國古典舞一向以傳神為要旨,它強調“以形偉神、形神相依”。舞蹈中外在的“形”作為可視性的物質運動,是其存在的基礎,是藝術家理念的外顯。而神是生命之根,心靈之氣。中國古典舞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其在追求形似的同時更強調精神、境界、氣韻,對氣韻精神的繼承多源于道家。正如宗白華所言,中國古典舞也是生命自身悟道的節奏。它以生命活動為內涵,力圖在追求這一內涵的過程中找到真正自由解放的狀態,進而實現對終極意義的超越。在這一過程中,古典舞的魅力得到充分釋放,這個過程亦是氣韻之美呈現的過程。
儒家——中和之道
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旨在規范社會宗法秩序,以實現仁者愛人的道德境界,它崇“仁”尚“禮”,要求克己復禮。在古人眼中,“和”是萬物之本,是世間最本質的狀態。“中和”意味著融合之力、凝聚之力,是生存的力量、生命的依托。同時,“中和”亦意味著忍讓、內斂,這也體現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奉行的低調內謙的品格。
在中國古典舞中,儒家的“中和”思想滲透在方方面面。從韻律上看,它不同于有固定強弱節奏的西洋音樂,中國古典舞節奏一般注重自由發揮,有一種特別的韻律感,達到一種出其不意、柳暗花明的效果。中國古典舞韻律中的變幻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思想的體現。從舞蹈著力方面看,“勁”的運用亦體現了“中和”思想。中國古典舞中的“勁”通過輕重緩急、長短快慢的對比,呈現出一種動中有靜、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的節奏。這種張弛合一、收放自如、強弱結合、緩急并重的舞蹈姿態,展現出中國古典舞剛柔并濟的融合之美,是對“中和”思想另一種體現。
接受與衍生——傳承傳統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古典舞變奏動因分析
動心之美——神韻
在中國文藝評論界中,“神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說,這個詞準確地概括了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而這一精神氣質在中國古典舞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境。“神韻”是中國古典舞身法訓練中外勢與內蘊的靈魂。“形未動,神先領,行已止,神不止”充分詮釋了中國古典舞特有的“神韻”美。其是藝術之源,是中國古典舞蹈的靈魂,因為有“神”舞蹈才有了“生命與價值”。舞蹈動作之所以有生命力是由內在的“形,勁、意”支撐,當“形、勁、意”融會貫通,則進入到“無形者”的全新境界,將古典舞推向更高的層次。“勁”依托于“形”而存在,它是舞蹈動作得以流暢完美表現的基礎,可以使舞蹈更加流暢而充滿韌性。在中國古典舞中,有兩種“勁”式,即寸勁和反襯勁。寸勁是在舞蹈中舞者形體、方位、角度準備就緒基礎上的“畫龍點睛”之力,其使肢體動作更富有生命力;反襯勁則用來渲染體態造型,特別是在謝幕時的造型,使其更富感染力。所謂“律”,一方面是指舞者在表演時所應遵循的舞蹈本身的規律,另一方面則是在平時訓練時遵循的規律。在中國古典舞中,“反律”是其特有的韻律,它使舞者的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充滿神秘性、韌性,它“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沖必靠,逢開必合”,這種獨特的韻律模式造就了中國古典舞獨特的審美價值。
空間標識——身法
其一,“手”部是舞蹈中非常具有表現力的藝術媒介,其姿態、動作、形象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特別是手腕、手掌、手臂幾個部位,能夠將舞者的情感及風格充分地表現出來,進而提升作品的節奏感與美感。手作為舞蹈肢體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可以表達舞蹈風格外,還有造型功能。造型嚴謹在舞蹈中非常重要,教師在日常的舞蹈教學中應該注意訓練學生手的基本動作。同時,對手臂的訓練亦至關重要,特別是中國古典舞,風格獨特。其手臂的姿態與動作應秉承點線貫穿的縱向訓練標準,從局部到整體,進而通過手的形、神、意相統一表達舞蹈意韻。如果說舞蹈是心靈,那么手就是眼睛,通過這雙“眼睛”來觀賞舞蹈,能夠發現中國古典舞的豐富、細膩,因而對“手”的訓練極為重要。
其二,“眼”部是舞蹈言情的媒介。在中國古典舞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從未離開過眼神。中國藝術一向追求心神一體、內外相合的審美境界。因此,在古典舞教學中,對眼神的訓練至關重要。首先,要幫助學生認清眼神在舞蹈表演中的地位,很多學生在平日的練習中過于追求形體技能的嫻熟,而忽視了眼神的重要性,甚至認為眼神在舞蹈表演中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這種錯誤的理解導致學生很難表演出優秀的作品。中國古典舞一向講求“形神兼備”。當學生只追求肢體技巧嫻熟而忽略眼神時,一旦遇到需要眼神傳情達意的高難度舞蹈時則很難表演出來。
其三,“步”又稱為“步法”,即腳步移動的方法。中國古典舞在動作方面繼承了許多武術、戲曲元素,其中在“步法”方面承襲了許多武術中的太極步法。太極中有一種描述“邁步如貓行,行步如臨淵”,強調輕靈穩健、進退轉換、虛實分明。教師在了解中國古典舞整體步法特性的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深入挖掘舞蹈本身的步法特性,例如“小碎步”“圓場步”等,除了挖掘這些借鑒于戲曲的步法與舞蹈表演的共性外,教師也要對不同的舞蹈作品進行差異性分析,使舞者在未來的表演中融會貫通。
其四,“身”。說起“身法”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典舞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圓”。其不僅在中華文化中有著特殊含義,在中國古典舞中更代表了“剛柔并濟、內外合一”的舞蹈姿態,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外化的體現,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在中國古典舞的身法中,有一種旋轉動作,指的是人體圍繞一個定點或者一個軸心做圓周運動,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舞蹈語言。這種旋轉的動作體現了回歸原點的“圓融”狀態。中國古典舞的身體線條講究行云流水、渾圓完整,明代曾以“轉一字為眾妙之門”來評價中國古典舞的身法技巧。除此之外,借鑒于傳統武術中的翻身動作也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中“圓”的審美特征。翻身與身韻緊密聯系,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同時,在翻身的過程中空間運動形象鮮明,可以通過對不同節奏、速度的掌控表達不同的情緒,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中國古典舞稱此身法為“劃圓的藝術”。可以說,提起中國古典舞的身法,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圓”。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旋轉、翻身等動作時,更應該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圓融精神”,正確的思想認知可以提高肢體動作的準確性,所以在強調基本功訓練的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文化與風格——創新傳統文化下的中國古典舞變奏動因敘事
縱觀中國藝術發展史,從其起源來看,詩、樂、舞、畫之間有著悠久的同根同源關系。這種同源性使中國藝術形成了獨特的美學觀,即對“意境”的追求。“意”即是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而“境”則是自然天地的大環境。當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時則創造出具有中國審美特點的想象空間——意境。“意境”之說最早出現在文學領域,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最注重情感意境的營造。其中,唐代詩人王昌齡曾提出“緣境、取境”的理論;司空圖進一步闡釋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近代文學家王國維更是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意境。可見,意境的營造一直是我國文人所看重的至高境界,縱觀歷代為人稱道的古典文學作品,無不充滿意境想象,即使時隔千百年依然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令人回味無窮。中國古典舞深受古典文學意境觀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古典舞劇目《春江花月夜》,它將中國古典舞中的動作語匯同古典詩歌中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意境融為一體,進而展示出中國古典舞的意境之美。
中國古典舞發展的哲思
舞蹈是美的藝術,中國古典舞更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舞種。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的是情感,展示的是藝術,蘊含的是文化。從發源、傳承到創新,中國古典舞脫胎于中國傳統藝術,因秉持著中庸和諧、太極陰陽的精神,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鮮明特點的舞蹈體系,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與大家氣派。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古典舞始終保持、弘揚著中華文化的特有風格,彰顯出中國獨特而又深厚的文化內涵。繼承、發展中國古典舞蹈事業任重而道遠,要從豐富的民族文化汲取養分。新時期,中國古典舞不論是編創還是教學都要正視文化內涵與技術滲透的辯證關系,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豐富古典舞的肢體語言,力圖將我國古典舞的藝術水平推向更高層次。在表現美、傳承美、感受美的基礎上,凸顯中國古典舞的文化特征與表意,凝練出和諧的舞蹈境界、中庸的心理趨向、仁禮智信的社會契約和至善的人性仁心。
沈陽音樂學院科研項目“根植·傳承·創新—傳統文化視域下中國古典舞發展哲思”(項目編號:2020WLY02)。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