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龍縣的諾鄧村被譽為“千年古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信仰文化。諾鄧古村長期存在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傳統以及多樣的民族民間信仰為其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底,也推動著諾鄧古村不斷實現新的發展。現對諾鄧古村的信仰文化進行歸納梳理,并探討它們如何滋養村落生活并推動古村各方面的發展。
諾鄧的信仰文化資源
封閉又開放的諾鄧
諾鄧古村最早可追溯到漢代,但在唐代南詔時期,“諾鄧”一名才真正出現。樊綽《蠻書》中的“細諾鄧井”便是諾鄧之由來。自那時起,便開始沿用“諾鄧”這一邑名。古往今來,諾鄧村如今所在的縣治——云龍縣經歷了部落經營、土官管理、流官理政……形成了文化多元、傳統深厚的縣域,但其仍以白族為主體民族。這一地區由于歷史上中原漢族移民較多,且當時漢族移民與當地居民形成了交往、交流、交融之態,因此白族與漢族并無多大差異,他們也自稱是與漢族最接近的少數民族。諾鄧村是距離縣城十千米以外的一個封閉的小山村,地處高山峽谷中,農業條件較差,不能種植水稻,糧食主要靠外部供應。雖然農業不發達,但諾鄧的鹽礦資源豐富,是滇西北地區最早的鹽業經濟重鎮。歷史上諾鄧井鹽是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的重要戰略物資,由專門的官員負責鹽務管理,明朝時由中央直隸管轄并派官駐守征收鹽稅。諾鄧人依靠馬幫在茶馬古道進行鹽業交易與鹽米買賣,并以此發家致富。因鹽帶動的商幫往來和移民遷徙也使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諾鄧得以交匯、交融。因此鹽為封閉的諾鄧打開了一道大門,使其與外界政治、經濟、文化相連,多元文化的積淀也為其新時代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信仰文化積淀深厚的諾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諾鄧繁榮的鹽業貿易孕育出了豐富的鹽文化和多樣的信仰文化,造就了諾鄧堅實的文化基礎。這些傳統文化要素的存在是諾鄧這樣的傳統村落得以形成、立足和延續的根本。
1.儒釋道信仰
云南在唐代南詔時期就奉行“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之法,重儒尚佛蔚然成風。明朝時期,統治者重視道教,道教又開始興盛起來。一直以來,云南地區儒、釋、道一體現象普遍,諾鄧村也不例外。
明朝時期,中央在此設直隸中央的鹽課提舉司,并派黃孟通到此征收鹽稅,黃姓家族便在此生根。黃家是科舉望族,落戶諾鄧后儒學之風盛行。村中以黃家為代表的重儒、崇儒人士頗多。清康熙年間至清末,諾鄧共出“進士二人,舉人五人,貢爺五十八人,秀才四百人”。這樣偏僻的山村能取得如此顯著的考學成績,與當地人重儒的思想分不開。諾鄧村的家庭教育中也普遍將耕讀傳家作為門風家訓。如今,外界提起諾鄧人都有“人人都會毛筆字”的印象。也正是這樣突出的考學成就,讓并非州縣駐地的諾鄧村獲批修建了孔廟,前來拜訪求取功名者絡繹不絕。每年八月二十七舉辦的孔會更是整個縣域的盛大節日。諾鄧的儒家文化中還包括內涵豐富的孝道思想。“入則孝,出則悌”“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是人們生活與交往的重要原則。諾鄧村盡管因移民較多產生了“九楊十八姓”的現象,但這里的人都重視家族發展,宗族觀念濃厚,分別修建了黃家、楊家、徐家等家族宗祠,每年都舉辦盛大的祭祖活動。重孝道的諾鄧人不論身份高低、距離遠近,都會親自到場祭拜。此外,逢人生死是村里的大事,村民們不論生疏,都會到場幫忙,即使雙方關系不和也會履行到場幫忙的義務,孝道觀念深入人心。
此外,在玉皇閣周邊可以發現儒釋道三類建筑的聚集,如玉皇閣下有彌勒殿,左有靜室,右有關圣廟和孔廟。現如今,這些建筑都作為諾鄧珍貴的歷史建筑文物得以保存。這也形象地展現出歷史上諾鄧多元信仰文化和諧共處的局面。其中佛學思想自南詔大理國以來一直影響著大理地區。諾鄧曾經也修建了眾多寺廟,如古嶺寺、香山寺、萬壽宮等。諾鄧還保留著許多與宗教有關的民俗節日及儀式,包括彌勒會、觀音會、太子會等。明朝時期,隨著鹽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道教從中原傳入云龍并迅速發展。道觀建筑遍布整個云龍縣,法事活動頻繁,洞經音樂十分興盛。諾鄧在明嘉靖年間修建了玉皇閣,每年逢玉皇會、南北斗會、城隍會等民俗節日時都會在此舉辦盛大的儀式。現在諾鄧村里還保留著一個專門的道教小組,不僅承辦村里的各類信仰活動,也常被邀請到周邊村協助開展信仰活動。
2.本主崇拜
本主意為“本境土主”,是大理地區白族特有的民間信仰。在白族人心中,本主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信仰。不論是人生中類似婚喪嫁娶這樣的重要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能看到本主的影子。這些本主并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有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神。他們產生于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或可以為人們樹立道德榜樣,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慰藉,或人們可以向他們祈求物質生活保障。因此本主的種類眾多,有天、地、山、人、神等,這種人、神、物合一的信仰,造就了大理豐富多樣、極具包容性的本主信仰文化。諾鄧村也有自己的本主,俗稱三崇老爺。關于三崇老爺的傳說,民間一說是雞足山神,一說是明朝大將軍王驥。諾鄧人在本主故事的建構上出現了人和神兩種說法,可以看出本主信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3.龍王信仰、灶神信仰、山神信仰
諾鄧人都持有愛好自然、保護生態的觀念,這一群體性觀念的形成和維持與當地的生計——鹽業分不開,在此觀念影響下也形成了多樣的民間信仰。灶神信仰、山神信仰和龍王信仰都是“鹽神”信仰體系的組成部分,集中表達了諾鄧人對鹽業的重視和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保護。諾鄧龍王信仰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并非普遍的清水龍王,而是鹵水龍王,也稱“應水龍王”,源于當地“青龍吐鹵”的傳說。相傳古時諾鄧有人放羊時看見羊總愛跑到河流的一出水口飲水,后來發現是鹽水,由此發現了鹽并漸漸形成了“青龍吐鹵”的傳說。鹵水龍王在諾鄧人的信仰中至關重要。村中在靠近鹽井的地方修建了規模龐大的龍王廟,還有專門的戲臺用來娛神,每年舉辦盛大的龍王會,村里的鹽戶都會到場。諾鄧村也有負責降水、灌溉的清水龍王。諾鄧村雖不以農業為主,但也種植少許莊稼,因此在農忙時節人們會向清水龍王祈求雨水。對清水龍王的祭祀沒有祭祀鹵水龍王時隆重,人們常常只是在河邊或水溝旁奉上一些祭品進行祭祀。
鹽戶們取回鹵水進行煮鹽。而煮鹽前,他們都會到村里修建的供有灶君的灶房進行祭拜,祈求灶君保佑鹽豐。每年的灶神節,鹽戶們都要供上糯米飯,討灶神歡心,以求灶神可以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上天多做善,大地廣鹽工”的觀念是諾鄧人灶神信仰的核心。鹽煮出后要進行售賣,生于高山峽谷的諾鄧人自古就利用馬幫運鹽,通過茶馬古道開展貿易活動,因此運輸業對于諾鄧也非常重要,山神信仰也由此誕生。諾鄧人認為一山一神,對山保持敬畏,山神也會保佑過路人平安。商戶在出發前都會向山神祈求出行平安,而諾鄧人搭建的簡易山神堂在馬幫運輸途中也隨處可見。諾鄧人的民間信仰幾乎都與鹽有關,在制鹽與售鹽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信仰支持,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鹽神信仰體系。諾鄧人十分珍惜鹽礦資源,并以信仰嚴格規范自身行為,遵守定額取鹽規則,也一直恪守禁伐森林的村規民約。
多元信仰文化的和諧共處
諾鄧村自古以來便以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接納了各種信仰文化。可貴的是,這些文化在諾鄧能做到和諧共處,為諾鄧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玉皇閣建筑群中集中分布著儒釋道建筑,充分體現了儒釋道在空間上的合一。其中儒學積淀深厚,成為各信仰存在的底色和彼此和諧相處的基石。在實際生活中,儒學與社會秩序的制度性設計有緊密的聯系,對人自身的行為和集體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諾鄧村儒學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建學堂、設孔廟、祭孔儀式程序化等可以充分體現出儒學的影響,人們利用信仰的神圣性強化儒學思想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儒學文化也滲透到各種信仰之中,尤其是人們會將儒家倫理與各類信仰結合起來指導家庭生活及社會關系。諾鄧村中非正式的道教協會中的成員也多有儒學背景,他們時常談演的洞經樂也包括大量儒學經典內容。因此多元信仰文化實際上是可以和諧共處的。
諾鄧與多樣信仰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諾鄧村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諾鄧旅游業發展的關鍵,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當下鄉村振興活動如火如荼,鄉村振興不僅要依靠經濟,文化也是其持續推動力。在諾鄧村信仰文化資源豐富的條件下,依靠信仰力量滋養村落各方面是促進鄉村發展的一大途徑。
在政治上,各種信仰文化圈子以及帶頭人所具有的文化號召力對號召人們參與公共生活大有裨益。諾鄧人注重傳統,村中了解傳統信仰、民俗節日以及儀式過程的耆老特別受人尊敬。如村里提調的人員和各種信仰的儀式專家,村民們在其帶領下不僅可以回顧歷史,也延續了文化,他們是村民們的“精神領袖”。而這些耆老多是有著儒學背景的文化人,他們懂得如何團結村民,如何使村落集體利益最大化。他們也會配合基層管理人員在現代政治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如今人們生活需求多樣,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下降,所以更需要基層管理組織與這些信仰組織之間加強溝通,促使公民充分表達訴求,主動參與政治生活,增強其對村落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在經濟上,諾鄧人自古便以鹽為介,在茶馬古道上開展豐富的經貿活動,與周邊族群進行頻繁的交往互動,形成了諾鄧多樣的信仰文化和包容的文化心態。這一心態又反過來影響著其經濟活動的開展,使他們更愿意接受經濟上的新變化,為自身贏得更多的生存與發展機會。20世紀末,諾鄧傳統的鹽業經濟衰落;21世紀初,旅游業開始發展。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變遷,旅游業不僅催生了多種崗位,解決了當地很大一部分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帶動了村民自主創業。村民們開始學習開客棧、做電商、說漢話,家家戶戶都做起了生意。諾鄧多樣的信仰文化也是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些民俗節日和儀式展演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但市場經濟也對傳統道德觀念和文化基礎造成了侵蝕。筆者訪問的一位村民說:“雖然家家戶戶都做火腿,但是質量參差不齊,好多人一年的火腿說成三年的賣給人家。”另一位儀式專家說:“如今,大家辦會的心思多了,有的考慮收益和回報,有的考慮時間地點限制。很多人怕麻煩不愿組織和參與,都想著自己的事去了。”曾經幾乎每個月都有的民俗節日和儀式如今減少了許多。儀式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諾鄧的多元信仰及其儀式展演本身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是旅游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在文化上,諾鄧多樣的信仰文化是諾鄧人重要的精神世界。諾鄧人每個人都熟知并自豪于諾鄧邑名、族別和產業越千年不變的“三不變”理念,其背后是諾鄧人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維護的自覺。但面對年輕人出走,老年人留守的現狀,信仰文化的維持和傳承成為諾鄧文化發展的一大難題。一些歷史建筑尤其是寺廟面臨著無人維修、逐漸衰敗的景象。許多民俗節日和儀式活動面臨著無人組織無人參與的窘境,傳統文化正在慢慢消失。在眾多儀式中擔任重要角色的道教小組也面臨著傳承問題,其年老的成員在近兩年陸續離世,雖然有年輕成員的加入,但人數較少,導致一些重要的儀式只能選擇取消或簡辦。許多老人抱怨以前月月辦會,相當熱鬧,現在都找不到“閑”的去處了。如此下去,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找不到精神歸宿,諾鄧的長期發展面臨著困境。
在生態上,諾鄧的鹽神信仰體系中蘊含著中國傳統信仰的核心觀念“天、地、人合一”。正是這一思想讓諾鄧人堅持敬天、敬地、敬山、敬水,只有將萬物看作和自己一樣重要,并對其表示尊重與敬畏,才能獲得自然的保佑。“萬物有靈”實際表達了他們對自然的重視。也正是在這一信仰的作用下,諾鄧人對山水道路有著自己的執念,人們走進諾鄧就能看到家家戶戶花團錦簇,玉皇閣旁古木參天。旅游業發展至今,諾鄧人寧愿選擇人背馬馱的運輸貨物方式,也不讓水泥公路侵蝕原有的道路景觀。但也存在人們為了個人利益不斷加蓋樓房、增修客棧的現象,這些行為破壞了諾鄧的傳統空間布局。鹽業經濟衰落以后,村民們一部分回歸農業,有的人迫于生計開始肆意砍伐樹木,對自然造成了破壞。萬物有靈的自然觀及山神信仰、灶神信仰、龍王信仰這類傳統信仰與民俗習慣的復興對于喚醒人們內心的尊重與保護意識有著積極作用。
在社會生活上,儒學涵養了各類信仰文化,使得各類信仰在小小的諾鄧村實現了和諧共處。多樣的信仰文化及相關儀式活動為村民們提供了很多生活互助和情感交流的機會,此外信仰的道德本質也使村民更能與人為善,行為更符合社會標準,這些對于強化村落公共生活凝聚力、提升公共道德、促進諾鄧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多元信仰文化還促進了族際互動,盡管諾鄧白族與周邊民族有很大差異,但信仰的多樣化使得村民們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十分融洽,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
傳統文化是諾鄧的精神血脈,支撐著諾鄧走過千年時光。正是因為這些深入諾鄧人的思想行為中的傳統文化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才使得各類文化成為諾鄧人心中牢固的精神信仰,并以宗教形式強化了這一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而諾鄧多元信仰的存在與和諧共處不僅為諾鄧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成為其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激勵著諾鄧人民自強不息。對信仰文化進行復興和重塑可以激勵諾鄧后人在新的時代實現其文化的再發展。
(作者單位: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