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7年,王遠芬出生于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鎮的一個貧農家庭。他1928年參加農民協會和赤衛隊,1929年5月參加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后被編入紅32師學兵團。在革命戰爭年代,他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王遠芬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無論是身處貧窮閉塞的邊遠山區,還是住在繁華熱鬧的省會城市;無論是當戰士、基層干部,還是升任高級指揮員、共和國將軍,他都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平民本色。
饑餓面前,他與戰士同甘共苦。
1941年至1943年,日軍瘋狂“掃蕩”太行山區,實施“鐵壁合圍”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加上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太行軍民進入非常艱苦的斗爭時期。尤其是太行軍區一分區北控正太路,東臨平漢路,南逼邯長公路及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日偽軍不惜一切代價加緊對其進攻和掠奪,一分區的斗爭形勢十分激烈和艱苦。
時任太行軍區一分區參謀長的王遠芬和一般干部戰士一樣,每天頂多只能配到半斤小米,摻上野菜分作兩頓,半干半稀地吃個半飽。他跟大家說:“我們一定要學習和發揚紅軍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去奪取勝利。”他與士兵同甘共苦,經常到山上挖野菜充饑。冬天挖不到野菜,他就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到幾十里外的山村買玉米核回來碾碎充饑,結果吃得人人肚子發脹,甚至解不下大便。盡管這樣,他得知地方上發生餓死人的情況后,立即帶頭節省口糧救濟災民;他還帶領干部戰士幫助群眾滅蝗、抗旱、種莊稼。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渡過難關,他和全分區官兵一起積極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加緊開展大生產運動。王遠芬帶頭上山開荒、種糧種菜,快速解決糧菜困難。到1943年,一分區的干部戰士每人都完成了3個月糧食和全年蔬菜的自給任務,從而戰勝了敵人封鎖和自然災害帶來的嚴重困難。
小事面前,他也做到公私分明。
王遠芬一生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小事,他也要做到公私分明、毫不含糊。
1955年年底,王遠芬由安陽軍分區司令員調到河南省軍區任參謀長,搬家時警衛員誤將軍分區的一只綠色搪瓷臉盆帶到了鄭州。一次,他的兩個女兒用那臉盆洗臉時被他撞見了。他叫來警衛員詢問原因。警衛員吞吞吐吐地說:“不小心帶錯了。”他聽后非常生氣,嚴肅地叫他馬上想辦法捎帶回去。警衛員見他的兩個女兒正用著那只臉盆,便輕聲嘀咕:“這點小事,就算了吧。”王遠芬卻毫不含糊地說:“小事也應分得清,絕不能占公家一點便宜!”
后來,他還追問那個警衛員“臉盆送去沒有”,當警衛員匯報說“已妥善歸還”,他才滿意。
險情面前,他和群眾奮戰一線。
1959年黃河出現特大洪峰,河南鄭州段險情不斷,形勢非常嚴峻。時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的王遠芬因從小有病無錢治、戰爭年代又多次負傷,積勞成疾,身體狀況很不好,住進了醫院。當他得知廣大指戰員和群眾都奮戰在抗洪第一線時,他連忙提前出院,趕赴黃河岸邊指揮抗洪搶險,直累得哮喘病復發。大家都勸他回家休息,他堅決地說:“水情就是敵情,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你們放心,我能挺得住!”他像戰爭年代一樣,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有我無敵”的大無畏精神,連續多個日夜奮戰在黃河岸邊,硬是堅持同廣大群眾一道戰勝了洪峰。
人生面前,他始終保持平民本色。
王遠芬雖然是我軍的一位高級將領,但絲毫沒有“官架子”,始終將自己放在與人民群眾同等的位置待人處世。他不管到哪里,總是和群眾打成一片、融入群眾中去,噓寒問暖、促膝談心、情同手足。大人小孩都喜歡圍著他拉家常、聽故事,把他當作貼心人。
王遠芬雖然身居高位,卻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生活非常簡樸。他常對身邊的人說:“戰爭年代無數先烈犧牲了,革命勝利后也有許多功臣放棄城市生活回家種田去了。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活,好好工作,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因此,他總是勤奮地、忘我地工作著。只要一有空,他就帶領全家人和警衛員在房前屋后種植瓜菜或干雜活。他日常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縫補多次的舊衣裳,并總是要求兒女們把掉在桌上的飯粒撿起來吃掉,珍惜每一粒糧食,從不奢侈浪費。
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可以經常看到,在河南省軍區大院里,一位衣著樸素的長者在種菜、除雜草……不知內情的人都以為他是一位辛勤的老園丁;可誰知他就是身經百戰、功勛卓著的王遠芬將軍。
1962年12月,王遠芬將軍病逝于鄭州,年僅55歲。雖然他英年早逝,但是,人們永遠懷念這位始終保持布衣本色的開國將軍。
(作者系安徽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金寨縣干部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