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看到良好的行為,就生怕自己無法做到;看到惡劣的行為,就要像用手伸入滾燙的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
“見善如不及”與“見不善如探湯”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求善就會避惡,避惡亦能揚善。前者是黨員干部應該追求的道德境界,而后者則是黨員干部應該守住的道德底線。如果沒有對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那就難以獲得修身養德的內在動力;如果缺乏道德底線的堅守,就會突破外在約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一個人要想培養自己的良好品性,最重要的就是趨善避惡,這是修身養德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榜樣的作用至關重要,要把“見善如不及”作為貫穿始終的道德追求;與此同時,反面的警示和反省也必不可少,要把“見不善如探湯”作為對歪風邪氣的應有反應。
中國共產黨人提倡愛憎分明,因為人間有善惡,所以歷來有“趨善避惡”之訓,然而真正做到卻不易。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善”與“惡”有時往往會同時存在,如何把“善”擴而大之,以養浩然之氣;把“惡”排斥消除,清理垃圾,便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要想達此目的,不能希望坐享其成、獨善其身,也不能面對丑惡現象態度模棱兩可、不敢斗爭,毫無理直氣壯、敢怒敢批的愛憎分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于黨員干部而言,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都有其閃光之處,但也有其不足之處,黨員干部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見善而不及”,也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要常修為政之德,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堅持“時時勤拂拭”,始終以先進為榜樣、以楷模為標桿,努力發現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短處、正視自己的不足,日日掃除心靈的“雜草”,時時修煉道德的境界。
元代大儒許衡就是一個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人。有一年盛夏,他經過河陽時,由于路途遙遠,加之天氣炎熱,因此口渴難耐。這時卻看到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來吃,唯獨許衡獨自端坐在樹下,神色安然如常。有人不解地問他:“何不摘梨解渴?”許衡回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現在時局混亂,這棵梨樹哪里還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
對于黨員干部而言,做人做事就要像許衡那樣堅持自己的原則,守住道德底線,決不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從善如登,步步艱難,但只要努力,獲得的是內心的充實,是自我的升華;從惡如崩,學習作惡,非常簡單,但帶來的是自身的墮落,甚至是伴隨一生的污點與罪名。希望黨員干部都能“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始終做到見賢思齊、見善如驚、見危授命、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