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乃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是明朝賦稅的重要來源地。然而,由于江南地方官員與京城大員相互勾結,貪腐和侵吞稅糧的行為日益嚴重,上繳朝廷的稅糧逐年銳減,國庫錢糧緊缺。
宣德五年(1430年),為了整治江南稅糧賬目混亂、虧空嚴重,明宣宗朱瞻基任命善于理財的周忱為工部右侍郎,兼任江南巡撫,巡查江南各府各縣,負責監管和征收江南稅糧事務。聞聽周忱要來江南,江南各級官員心中都忐忑不已,惴惴不安。然而,周忱新官到任后,并沒有把“火”燒到江南官員的頭上,而是每天領著幾名隨從四處閑逛,每到一處都拿出一個小本子在上面記著什么。在江南稅糧上動過手腳的一干官員做賊心虛,就暗中買通了周忱身邊的一位隨從,讓他悄悄探查周忱都在小本子上記些什么。那位被買通的隨從報告:“沒什么特別的,就是當天發生的一些事情,事無巨細,毫無遺漏,就連當天的天氣情況,都一一記錄下來了。”那一干江南官員聽了,這才放心下來,心想:“周忱也不過如此,徒有虛名爾!”
這下,沉寂了一些日子的江南官員們又開始蠢蠢欲動了。這天,一名縣官急慌慌地來巡撫衙門向周忱報告,他們縣的運糧船在海上突遇風暴,船上的糧食都被風給吹跑了,所有的糧食都落到了海里。周忱滿腹疑團地問縣官:“所有糧食都落進了海里,一袋糧食也沒剩下?”那名縣官裝作很痛心疾首地說:“是的,大人,一袋也沒剩下。”看到周忱在低頭沉思,縣官不無得意地想:“就知道你會這樣問,所以才說糧食落進了大海里,難道你還能下到海里查看不成?雖然你心里并不相信,但也拿我沒辦法。”
然而,縣官的想法大錯特錯。只見周忱拿出了一個小本子,仔細地翻看了一會兒,然后命差役把當事的所有官員都召集到巡撫衙門。等到人來齊之后,周忱便問那名縣官:“你既然說船被大風刮跑了,糧食都掉到了水里,那么我問你,糧食是哪天丟失的?是上午還是下午?當天天氣如何?刮的是東風西風,還是南風北風?當時海上有多少船只航行……”
縣官似乎早有準備,對周忱連珠炮式的發問對答如流。然而,令縣官沒有想到的是,周忱聽了他的答話之后,當即將剛才的那個小本子甩給縣官看,并將小本子上記載的當天的天氣以及海上船只的出航等情況一一說了出來。縣官的回答與周忱小本子記載的情況,明顯有很大的差別。至此,縣官看瞞不下去了,只得跪地求饒,并交代了伙同其他官員侵吞稅糧的犯罪事實。
自這件事以后,江南各府各縣那些心懷鬼胎的官員,再也不敢欺上瞞下、虛報漏報稅糧了,江南各府縣上繳朝廷的稅糧又快速回升。
有些時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往往能起到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