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黨員干部要堅持原則,出淤泥而不染,有‘蓮花精神’”。歷史上,古代留下許多光芒四射的頌揚蓮的文章。蓮花,就是荷花,又名芙蓉、芙蕖、菡萏等,素有“花中君子”的雅號。每讀“頌蓮文”,感覺如含英咀華,越讀越有味。許多哲學家從思維的高度論述了蓮的廉潔風度、堅貞品格、高尚氣質,表達當官從政者要有如蓮般高潔的人生態(tài)度和立場。
“碧葉喜翻風,紅英宣照日”,是蓮花的靈動、大氣;“映日荷花別樣紅”,是蓮花的高雅、華麗;“留得殘荷聽雨聲”,是蓮花的韻致、胸懷。蓮花,涌動的翠綠,抗爭的嫣紅,清白的高潔,四季的價值,是多么高貴、神圣。蓮,從破土發(fā)芽、開花到殘落,歷經(jīng)坎坷,始終不變的是一種廉潔的品格、一種向上的精神、一身不屈的傲骨、一種永不低頭的信念。對蓮花觀之、賞之、感悟之,它的“予倚此為命”,不正是它的風姿、風采、風范、風骨?蓮花的美、潔,不免人們議蓮、評蓮、贊蓮,但這并不是最終目的,目的在于蓮彰顯一個“廉”字,是當官從政者以蓮為廉、以廉做人的品格。“蓮”與“廉”既同音,也可同義。一池新荷花,光鮮潔凈,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這是一幅美麗的風景圖,也是人生廉政的彩色畫卷。
蓮之廉、官之潔,指向官員執(zhí)政要具有高潔品格。古詩曰:“空根偏向淤泥栽,大葉圓滿不須裁,開心果種朝天舉,明毫無染出塵埃。”從這里可以看出蓮品、蓮質之凈、之潔。在浩瀚無垠的大千世界,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各惹人愛。愛什么花?要看各自的品性和志趣。周敦頤用襯托的手法,在《愛蓮說》中寫道“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這為正面寫蓮花作了鋪墊。接著,別開蹊徑,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予獨愛蓮”這一見解,愛蓮花之清、之純、之潔。為官從政,心里含垢,則心境混濁;心靈清澈,則心境澄明;保持心靈之潔,必須浚其源、涵其林、養(yǎng)正氣、固根本,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持續(xù)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方能永葆初心,才能守好精神家園的“綠水青山”,確保心靈不蒙塵。為官者具備了蓮的高潔品格,由“潔”促廉,就會因廉而貴。人民群眾最恨的是貪官,最服的是廉官,最信的是廉潔。領導干部要加強世界觀的改造,真正做到想廉潔、抓廉潔,善廉潔、能廉潔,為廉潔,永廉潔,才能清正廉潔地從政、做官、做事、做人。
蓮之廉、官之潔,指向官員執(zhí)政要具有淡泊品格。蓮之淡,其容貌絕美而不艷俗,深潛湖底卻甘愿付出,不為稻糧卻可飽餐果腹,普度眾生且不畏艱難,它在成長經(jīng)歷中歷盡艱難卻樂觀向上,因為蓮把一切名利看淡。從這個角度講,在于蓮出淡泊,淡泊出廉。古人提倡不貪為寶,不貪曰“廉”,不污曰“潔”,在于堅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信念是從政執(zhí)政之本。所以,歷史上,子罕“以廉為寶”,公孫儀“拒魚守廉”,楊震“四知家聲”,陶母“退魚教子”,楊繼宗“不私一錢”,包拯“不持一硯歸”等等,被載入史冊,傳之民間,尊為清官,萬民擁戴。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是一種在耿介拔俗中獨守廉的境界。寫《荷花淀》的孫犁,生前未聞他擔任過什么“顧問”,或出席過什么“頒獎會”,亦未曾見過他“時髦過一回”,晚年仍喜歡吃小米粥和咸菜蘿卜。而他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猶如白洋淀里的荷花,給人以絲絲縷縷的淡香。南宋詩人鄭思肖《畫菊》所云:“寧可枝頭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至于“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尤其是那些無名英雄,更是以淡淡的溢香,留在華夏的每個角落……
蓮之廉,貴淡泊。這種淡泊,看似屬于靜態(tài)之中,實則是一股超然之氣運化凝聚而呈現(xiàn)的一種態(tài)勢,在這里蘊含超脫之氣度,淡然嫻靜之氣量,勇敢無畏之氣概,在沉穩(wěn)處,雄心若盤,巋然不動;于煩囂亂象之中,自有掣動雜亂之力;于喧躁時,任憑物欲裹挾,色相誘引,卻有洞察識別之能,自會淡然佛之而不溺。心有廉,則無所不取;心有淡,則無所不為。“淡”從“廉”中來,禍從“貪”中出。廉者常樂于無求,貪者常憂于不足。咀嚼“淡境”就會牢記一句民諺:“淡極始知花更艷。”
蓮之廉、官之潔,指向官員執(zhí)政要具有蓮之品格。士品直方正,官箴清慎勤。“君子之立世也,貧不墜青云之志,饑不受嗟來之食,渴不飲盜泉之水,熱不息惡木之陰。”“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jīng)霜猶茂。”黨員干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威望,都來自自身的氣質。“辛苦一生清廉吏,只留松菊應蒼顏。”守住清苦不代表無能,富有不代表高尚。古人云:“立身為清,清則無欲,無欲則剛,剛則不邪。”人只有以“清貧”做底線、做統(tǒng)領、做支柱、做動力,就能掃除一切污氣,立正氣,顯骨氣;一身正氣敢碰硬,兩袖清風不染塵。
黨員干部要牢牢堅守“良將不怯死以茍兔,烈士不毀節(jié)以求生”的操守,始終保持“賄賂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志”的品行,不為欲所困、不為欲所動、不為欲所害,“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立場,身居官位講自律,艱苦奮斗講奉獻,掌權為民講黨性,以廉為榮,為民操勞而憂盡天下事,雖不得財,但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