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與時代的不斷更替,我國經濟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但卻忽略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發展中的作用。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可以說是各個民族的象征,但是部分少數民族并沒有充分利用自身文化符號的優勢。本文初步探討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創新在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對當前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創新現狀進行梳理,并整理出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創新存在的問題,最后基于當前的社會背景,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以期通過文化符號的創新設計促進民族團結。
文化符號是民族的標志,可以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認同,從而形成文化共識。從本質上來說,文化符號是重要的標識,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民族團結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尊重民族之間的差異,包容民族的多樣性。我國的民族符號當中蘊含了民族團結的意義。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特色,讓文化特征區別于其他民族,如苗族的銀飾、侗族大歌、土家族的織錦等。不同地區的人們在生活習慣、居住環境上有所不同,表現出來的文化符號自然也有所不同。
一、符號創新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符號可有效體現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可以將其看作民族發展中活躍的文化元素之一,也是民族的群體標記。其不僅能夠幫助他人更深刻地理解該文化,還能夠明確民族的核心文化。
(一)滿足當地人的精神需求
當前我國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大部分人的生活節奏較快,缺少對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無法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每個人在情感上都有需求。服飾、節慶活動、歌舞等都是民族的文化符號,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時,能夠彰顯當地的文化底蘊,如苗族的服飾、侗族大歌、四川巴代文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人的精神需求。
(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
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是文化的映射,也是民族間交流的工具。民族之間因為文化的不同,在生活習俗、審美上也有一定區別。大多數少數民族的發展都與自身生活習慣、審美有密切的關系,是時代精神的象征,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過時代的洗禮,各民族文化也將不同時代的產物進行了濃縮,為文化符號的創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包括建筑、手工藝制品、紋樣等,都對文化發展有重大的意義。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符號有著失傳的可能性。只有對少數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創新,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可以將其看作社會發展的進一步延伸。
(三)充分彰顯文化的內涵
文化符號自身是具有一定歷史底蘊的,且大多數文化符號可應用于現代設計作品中。加入具有特色的文化符號之后,不僅為現代設計作品增添了傳統元素,也為產品賦予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能夠起到吸引群眾的作用,達到良好的視覺傳達效果。無論對于消費者還是文化符號來說,都有促進作用。
(四)強化民族特色
少數民族文化符號加入現代化設計之后,能夠進一步強化民族的特色。一般來說,一個良好的當代設計品必須要有自身的特色,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特色不夠明顯,就會阻礙視覺傳達。文化符號作為我國的民族傳統元素,融入現代化設計之中后能夠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強化民族特色。除此之外,融入了我國傳統元素后,還能夠讓作品變得更加具有民族性,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力。
二、文化符號創新設計促進民族團結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少數民族符號面臨失傳
在新時代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少數民族對于文化符號的保存方式存在一定問題。現代化工業高速發展,對傳統文化符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有一部分文化符號面臨失傳的境地。作為民族文化的具體保證,文化符號經歷了歷史的考驗,從而才會上升到文化符號的層面,同時兼有精神價值和實用價值。隨著近年來工業化的沖擊,人民的民族崇拜意識逐漸淡化,對于很多傳統的宗教祭祀活動并不感興趣。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部分少數民族符號會有失傳的可能。工業化沖擊產生的首要影響就是阻礙了手工藝品的延續,手工藝品所產生的價值不僅僅是使用價值,更多的是精神價值。有一部分少數民族的手工藝品逐漸工業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手工藝品的精神價值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二)對少數民族符號的挖掘不夠
部分當地人自我民族的意識還不夠,對于形態、物質符號的認識還比較匱乏。近年來,政府對于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也提出了“培育民族文化產業”的初步構象,將其應用到鄉村旅游、工藝品的開發中,可是資源挖掘的力度還是不夠。不僅如此,上一輩人所經歷的歷史文化與當代人所經歷的歷史文化是不同的,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價值理念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文化符號的提取上還存在一定問題。
(三)少數民族符號的固化失活
雖然地方的當地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符號進行保護,但是在保護方式上缺乏靈活性,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固化失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為符號生成的自覺性欠佳。文化符號是需要經過歷史的洗禮和時代的考驗的,也會受到政治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文化符號缺乏創新自覺性,文化認同度較低,會造成少數民族符號的固化失活。其二是文化符號的再加工能力欠佳。文化符號是傳統的,所以很多人認為文化符號絕對不能更改,這是錯誤的想法。每個文化符號有不同的特點,在不改變文化符號特點和底蘊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再加工”。部分少數民族比較傳統,而當前社會又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會衍生出許多的新興產物。部分少數民族不愿意接受新興事物,固守傳統,沒有對文化符號進行再加工,這就直接造成了文化符號的再加工能力欠佳。
三、少數民族符號創新設計促進民族團結的優化途徑
(一)合理保存符號,避免符號丟失
文化符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合理保存文化符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民族團結,還能夠增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提高民族社會發展能力。現代審美與傳統審美是具有一定區別的,只有將文化符號與現代審美相結合,豐富圖案、色彩的表達方式,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視覺、精神上建立起溝通渠道,促進民族團結。隨著信息化的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可以通過信息設計的方式對少數民族符號進行系統整理,從而達到向大眾科普和保存資料的目的。我國傳統色彩的符號包括中國紅、青藍色等,紅色代表喜慶、熱情,可將這些因素融入現代產品的設計中,使民族文化符號彰顯自己的文化氣息。
在圖形的設計中,也可以進行完善。圖形是當代設計的基本元素,有很強的表現力,如傳統的面具、窗花、服飾花紋等都是以圖形為元素進行設計而成的。將傳統的古典藝術與現代化的設計進行完美的融合之后,能夠對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傳承,并將其發揚光大。另外,文化符號也可以加入現代化的設計中,如甲骨文、楷書等文化符號,都可以通過視覺傳達的方式進行設計,一般是通過拆分和組裝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筆者通過對江永女書的研究,從筆畫、字形、精神內涵三方面入手觀察其傳統筆畫與外形,結合書寫形式對筆畫進行了幾何化改進設計,使其變折為弧、變口為圓,設計出了圓弧體這一字體。該字體長筆畫圓潤細長,短筆畫粗而圓潤,字形圓滑,曲線優美,不同的厚度、長度和弧度等元素構成了一個新的動態平衡系統,將書法元素與印刷字體的實用性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圖1是用圓弧體書寫的唐詩《鹿柴》。
(二)繼承符號精神,充分發揮符號作用
每個民族符號都蘊含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只有了解文化符號背后的精神內涵,將其繼承和發揚,才能充分發揮文化符號的作用。不同民族所蘊含的文化符號都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的民族符號都來自民間,可以說民族符號都有著豐富的歷史底蘊,是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洗禮留下來的。在現代化的產品設計中,加入這些文化符號,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還能激發人們的求知欲,使他們了解不同文化符號的歷史底蘊,這對于文化符號的可持續性發展來說有重要意義。只有將文化符號的精神繼承之后,才能充分發揮出文化符號的作用。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對于很多文化符號的精神都不是很了解。可以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中加入文化符號的設計,彰顯文化符號的價值,充分發揮文化符號的作用,滿足人們精神追求的同時,讓更多人了解文化符號的歷史底蘊,避免文化符號失傳。
(三)加入創新設計,促進民族團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符號的創新迫在眉睫。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近年來,鄉村旅游十分火爆,在發展過程中,就可以將文化符號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行結合,從而產生更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侗族的插畫設計當中,可以加入創新的設計,將侗族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插畫中,這樣不僅可為插畫設計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還有利于促進侗族優秀非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四、結語
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創新可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對當地的民族團結有促進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我國更加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符號的保存與創新,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會隨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而得到解決。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楊雅儒(1990—),女,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