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州長康光友嚴重違紀違法受到法律嚴懲。一名工程老板有一輛豪華商務車,車子里里外外十分奢侈,康光友自稱“每坐一次,都感覺像是被金錢包圍著”。在享樂主義驅使下,他從“偶爾借”最終演變成“經常借”,把老板的車當成了自己的私家車。
“借”是腐敗分子掩蓋罪惡的幌子。重慶大足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可有“三借”:投資入股向老板“借”錢;為顯示自己一把手的身份,向老板“借”豪車;老板買兩層商業用房,他“借”一層。安徽省司法廳原副廳長程瀚也很喜歡“借”。2006年開始,他以“借”為名,向他人索要錢財物品總金額達1795萬元。貪官們的“借“,讓人不禁啞然失笑。
貪官的“借”與常人的借的區別在于:常人的借是要還的,而貪官的“借”是不還的;常人借是法律允許的,而貪官“借”紀法不容。當然,兩者的結局也不一樣,貪官的“借”自然是無一例外地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對于貪官的“借”,無論是“借”或“被借”,大家心知肚明,“借”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貪”才是其真正的目的。貪官們之所以能夠“借”到錢或物,倒不是因為他們有良好的誠信基礎,而是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以權力謀取個人利益。以“借款”的名義非法索取,玩的是一種權力“空手道”,實質是權力尋租。
貪官為何善“借”?因為以“借”為“遮羞布”,比直接伸手索要看上去更“委婉”更“文明”。打著“借”的幌子,可以光明正大地賴賬。同時,以“借”為名收受賄賂,更具隱蔽性、迷惑性,增大反腐難度,可以借此來逃避紀檢監察部門、司法機關的偵查。
俗話說得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無論“借”的理由多么充分,終究掩蓋不住其貪腐的本質。《全國法院審理經濟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指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以“借”為名向他人索取財物,或者非法收受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應當認定為受賄。黨員干部切不可對“借”抱有僥幸心理。
清廉是福,貪欲是禍。黨員干部應自覺加強學習,增強政治意識,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首位,筑牢思想防線,常修政治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做到為政清廉,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園,成就清廉無悔人生。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嚴守紀律不放松、堅守底線不放縱,用“不畏人知畏己知”的高尚品德和境界,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豎不攀、橫不比、律己以廉。
新征程上,“趕考”遠未結束。全面從嚴治黨依然任重道遠,必須堅定不移、一以貫之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增強斗爭意志和本領,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堅決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努力提高治理腐敗效能。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