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相關危險因素,并探討干預對策,為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蘇州市立醫院收治的62例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子癇前期組,并回顧性分析同期78例健康孕婦的臨床資料,作為健康對照組。對兩組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并對其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子癇前期組孕婦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缺乏維生素E的占比及收縮壓、舒張壓、輔助性T淋巴細胞1(Th1)百分比、血清脂蛋白(a)
[Lp(a)]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輔助性T淋巴細胞2(Th2)百分比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缺乏維生素E、血清Lp(a)水平較高均為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OR=1.802、1.772、1.846、1.863、1.740、1.766、1.964、1.815,均Plt;0.05)。結論 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缺乏維生素E、血清Lp(a)水平較高均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臨床可對高危人群實施相應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以降低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率。
【關鍵詞】早發型子癇前期 ; 收縮壓 ; 舒張壓 ; 危險因素 ; 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R71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02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08
子癇前期是臨床上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亞型,是目前導致胎兒和孕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子宮胎盤缺血、滋養層細胞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紊亂、遺傳因素、氧化應激指標異常等多種因素具有一定的關系[1]。子癇前期孕婦常伴有蛋白尿、高血壓、水腫等癥狀表現,隨著病情的加重可能出現視力障礙、呼吸困難、劇烈疼痛等癥狀。若孕婦發病時孕周小于34周則稱之為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時以血壓和蛋白尿迅速升高且難以控制為特點,可損傷心臟、大腦等器官,顯著增加母嬰死亡率[2]。本研究旨在探討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及干預對策,為臨床預防和治療該疾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蘇州市立醫院收治的62例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子癇前期組,并回顧性分析同期78例健康孕婦的臨床資料,作為健康對照組。納入標準:子癇前期組參照《婦產科學(第9版)》 [3]中關于早發型子癇前期的診斷標準,舒張壓≥ 90 mmHg(1 mmHg=0.133 kPa),收縮壓≥ 140 mmHg,且隨機尿蛋白(+)或伴尿蛋白含量≥ 0.3 g/24 h;孕周為20~34周:具有完整分娩記錄等。排除標準:近半年內服用可能對脂質代謝造成影響的相關藥物者;圍產期胎兒死亡、早產、流產者;既往有子癇前期病史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采用電子血壓計(江蘇金吉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P-801)測量孕婦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采集所有孕婦5 mL的空腹靜脈血,其中2 mL采用流式細胞儀[碧迪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型號:BD FACS Canto II]檢測輔助性T淋巴細胞1(Th1)和輔助性T淋巴細胞2(Th2)細胞百分比;剩余3 mL經離心(3 000 r/min,15 min)分離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血清維生素A、維生素E含量,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脂蛋白(a) [Lp(a)]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型號:日立LABOSPECT 006]檢測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孕周、妊娠胎數、BMI是否異常升高(BMI高于24.9 kg/m2)、是否合并內科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病、心臟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收縮壓、舒張壓、Th1細胞百分比、Th2細胞百分比、是否缺乏維生素A(血清維生素A含量低于0.3 mg/L為缺乏)、是否缺乏維生素E(血清維生素E含量低于5 mg/L為缺乏)、 Lp(a)、 LDL-C、 HDL-C水平,并進行單因素分析。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用S-W法檢驗證實計量資料均服從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的單因素分析 子癇前期組孕婦年齡≥ 35歲、多胎、 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缺乏維生素E的占比及收縮壓、舒張壓、Th1細胞百分比、血清Lp(a)水平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Th2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作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缺乏維生素E、血清Lp(a)水平較高均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OR=1.802、1.772、1.846、1.863、1.740、1.766、1.964、1.81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有研究表明,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可能與異常氧化應激反應、血管痙攣、血管內皮損傷有關[4]。胎盤淺著床可引起胚胎血供不足及胎盤缺氧再灌注損傷,刺激胎源性不良細胞因子和氧化應激相關因子大量釋放,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加重局部炎癥反應,最終導致早發型子癇前期。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發病的時間較早、病情較為嚴重、母嬰的預后相對較差且再次妊娠時復發的風險顯著增加,對于孕婦及胎兒均可能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早期對可能導致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的高危因素進行探討和分析,有利于預防和控制疾病。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缺乏維生素E、血清Lp(a)水平較高均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為,高齡孕婦極易出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脂質代謝紊亂及氧化應激反應異常等合并癥;同時受到心理和精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引起體內調節系統變化,血壓升高,致使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5]。多胎妊娠時子宮壓力過大及胎盤缺血、缺氧,均造成絨毛間隙白細胞活化和脂質過氧化,可加重免疫損傷與氧化應激,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結構損傷與功能障礙等,因此多胎妊娠的孕婦發生早發型子癇前期的風險較高[6];妊娠期孕婦極易攝入過多熱量,因為營養過剩而出現肥胖或超重的現象,導致BMI增加,孕婦血脂水平隨之異常升高,從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外周阻力,易發生小動脈粥樣硬化內皮損傷、炎癥反應,增加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病風險[7]。合并糖尿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或血壓水平明顯較高的孕婦通常會出現一定的血管疾病或內皮功能障礙,致使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8]。維生素E是機體內較為重要的一種抗氧化劑,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氧化等作用,可通過對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產生調節作用,進而增強人體的抗氧化能力,以降低血管內皮損傷,若孕婦缺乏維生素E可能增加早發型子癇前期或流產等發生風險[9]。Lp(a)可對纖維蛋白原的溶解產生影響,發揮抑制纖溶的效果,其水平升高可能致使胎盤血管壁上出現纖維蛋白沉淀,逐漸形成血栓,減少胎盤血流灌注,出現胎盤缺氧的情況,增加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病風險[10]。
Th1細胞因子與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有關,表現為免疫殺傷,而Th2細胞因子可促進胚胎發育,有利于妊娠的順利完成,正常妊娠時母體內Th2細胞占優勢,而Th1/Th2平衡狀態被打破時,Th1細胞因子水平過高則孕婦免疫功能受到影響,致使機體發生過高的炎癥應答水平,導致血管損傷,從而增加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風險[11]。但本研究中Th1/Th2失衡不是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可能與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病機制是個復雜的過程、引起血管損傷的因素較多、Th1/Th2失衡僅是導致血管損傷的一個方面有關;同時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且屬于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無法完全排除混雜因素的影響有關。
因此,臨床可對高齡孕婦或雙胎妊娠的孕婦加強妊娠監督并實施一定的心理干預措施,使孕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孕期應嚴格控制飲食,注重營養搭配合理,并進行適當的運動,保持BMI正常;對于合并內科疾病、缺乏維生素E、收縮壓和舒張壓水平較高的孕婦,可針對性給予相應的治療和調整措施,對疾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和控制,維持正常血壓水平,補充維生素E,并注意檢測孕婦生命體征,預防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對于血清Lp(a)水平較高的孕婦及時通過飲食、運動、藥物等方式進行干預,調節Lp(a)水平,以降低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病率。
綜上,年齡≥ 35歲、多胎、BMI異常升高、合并內科疾病、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缺乏維生素E、血清Lp(a)水平較高均為影響早發型子癇前期孕婦發病的危險因素,臨床可對高危人群實施相應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以降低早發型子癇前期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段楊平, 田兆華, 李梅, 等.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終止妊娠方式、時機及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19, 27(2): 202-205.
莊彩霞, 劉俊濤, 高勁松. 中國人群子癇前期發病率和臨床危險因素分析[J]. 生殖醫學雜志, 2019, 28(4): 336-341.
謝幸, 孔北華, 段濤. 婦產科學[M]. 9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8: 114-115.
倪琰琰, 程蔚蔚. 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山東醫藥, 2016, 56(8): 101-104.
陳自力, 楊莉莉, 魏鳳江, 等. 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早期預警因素研究[J]. 現代婦產科進展, 2022, 31(11): 854-857.
陳維, 王子蓮. 雙胎妊娠并發子癇前期的發病趨勢、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山大學學報( 醫學科學版 ), 2021, 42(1): 145-153.
史春, 張美齡, 韓燕媚, 等. 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危險因素分析[J]. 臨床軍醫雜志, 2021, 49(6): 666-667, 670.
楊佳, 吳朝勇. 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的危險因素及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21, 59(25): 81-84.
楊彩梅, 郭冰杰, 王琳琳. 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維生素A、維生素E、輔助性T細胞水平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 2020, 28(4): 546-549.
楊文蔚, 岳朝艷. 子癇前期孕婦孕中期血脂水平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 檢驗醫學, 2017, 32(5): 378-381.
吳淋淋, 徐浩, 朱敏. 輔助T細胞及其細胞因子在子癇前期女性外周血中的表達及意義[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17, 27(6): 8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