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單髁置換術(UKA)、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對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手術指標、膝關節功能的影響,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北亞骨科醫院收治的82例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例,接受TKA治療)和觀察組(41例,接受UKA治療),兩組患者術后均定期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術前、術后12個月疼痛情況、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膝關節活動度,以及術后12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手術、住院、直腿抬高、主動屈曲到90°時間均顯著縮短;患者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生活質量測量量表2-短卷(AIMS2-SF)評分均顯著高于術前,且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與術前比,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最大屈膝角度、股骨脛骨角、膝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增大,且觀察組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膝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與TKA比,采用UKA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同時還可減輕患者疼痛,更有利于促進術后功能康復,但兩種手術方式安全性相當。
【關鍵詞】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單髁置換術 ; 全膝關節置換術 ; 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06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2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多見的慢性關節病,是由于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過度勞累等原因造成的。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在手術過程中會進行截骨,并將假體置入,以改變患者肢力線,同時剔除骨贅,可減輕患者膝關節疼痛,控制病情進展[1]。但由于老年患者基礎疾病較多,且機體耐受性較差,在TKA治療過程中,患者創傷大、術后并發癥風險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與TKA相比,單髁置換術(UKA)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失血少等優勢,能保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前后交叉韌帶和骨量,最大程度上維持患者正常的關節解剖結構,從而保留了膝關節正常生物力學功能,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但也有研究顯示UKA在操作期間會增高脛骨原件應力,其假體磨損率較高[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使用UKA與TKA治療對其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北亞骨科醫院收治的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8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齡60~75歲,平均(65.37±1.16)歲;病變位置:左膝19例,右膝22歲;病程8~19個月,平均(12.52±3.47)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齡61~74歲,平均(65.26±1.12)歲;病變位置:左膝21例,右膝20歲;病程7~20個月,平均(12.61±3.5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與《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 [3]中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相符合者;經X線片確診者;患者膝內翻和屈曲攣縮均lt;15°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骨腫瘤、骨結核者;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者;嚴重血液系統疾病障礙者;存在肢體障礙者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本研究已取得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TKA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大腿根部扎氣囊止血帶,入路選擇髕旁內側,作一12 cm切口,于患者膝關節正中位置處,切除前后交叉韌帶、多余骨贅、增生滑膜、半月板及脂肪墊等;固定脛骨使用髓外定位法,脛骨平臺5°后傾截骨,髓內定位固定股骨,股骨5°外翻截骨,測試屈伸間隙及關節、髕骨穩定性,無誤后對骨水泥進行調和,然后安裝假體,清除剩余骨水泥,確定髕骨軌跡與膝關節的穩定,置入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接受UKA治療,患者止血、麻醉、體位選擇方法同對照組,于患者屈曲90°病變肢體髕旁內側位置處作一8~10 cm切口,使內側間室暴露,并清除內側半月板、骨贅。5°后傾實施脛骨截骨后,選擇合適的假體。維持屈曲間隙與膝關節伸直穩定,準確對線,實施股骨截骨。安裝脛骨、股骨試模,將脛骨假體覆蓋于內側骨皮質,修整骨贅,滅菌生理鹽水沖洗切口、截骨面,涂抹骨水泥,依次安裝脛骨、股骨、半月板襯墊試模,確保膝關節屈伸、內外翻運動及穩定性。然后再依次安裝脛骨、股骨假體及活動型襯墊,清理多余骨水泥,假體穩定后,將引流管置入。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下肢靜脈血栓預防治療,并適當進行屈膝功能鍛煉,在術后第2天將引流管拔出,抗凝、抗感染,并定期隨訪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指標。包括手術、住院、直腿抬高、主動屈曲到90°時間。②術前、術后12個月疼痛情況、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4]評分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價,總分10分,分值越低疼痛越輕;采用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評分[5]評價膝關節功能,總分100分,評分越低,膝關節功能越差;采用生活質量測量量表2- 短卷(AIMS2-SF) [6]評分評估生活質量,總分130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③膝關節活動度。分別于術前、術后12個月使用測角儀對兩組患者最大屈膝角度、股骨脛骨角、膝關節活動度進行測量并記錄。④并發癥。記錄兩組患者膝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手術指標、VAS、HSS、AIMS2-SF評分、膝關節活動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總發生率)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住院、直腿抬高、主動屈曲到90°時間均顯著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HSS膝關節、AIMS2-SF評分比較 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與術前比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HSS膝關節、AIMS2-SF評分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術前比,術后12個月兩組患者最大屈膝角度、股骨脛骨角、膝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增大,觀察組均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膝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目前,常用TKA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可對患者患肢磨損的關節面進行切除,并使用合適的人工關節進行替換,進而緩解患者疼痛,加快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但隨著臨床研究的應用,其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在TKA治療過程中,需通過假體建立2或3個人工間室,發揮治療作用,切除前交叉韌帶,破壞患者自身正常的關節間室,從而縮小儲備空間,對膝關節正常生物力學結構造成損傷,且該手術創傷較大,增加截骨量,不利于術后翻修,同時也延長了患者術后康復時間[7]。因此探討更有效的手術方案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UKA應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患者術后運動學更接近于健康人體狀態,在置換關節面和截骨膝關節病變間室時,盡可能避免損傷內側副韌帶,增加了股骨脛骨角,且在手術過程中可精確放置股骨假體,使中部的股骨假體與脛骨假體充分接觸,并于負重狀態下,可有效確保患者患肢下肢力線經過脛骨平臺中心,避免對關節屈曲產生影響,進而增加屈膝角度。UKA在手術過程中還可保留膝關節間隙與松緊度,避免聚乙烯襯墊與股骨假體間隙過密,使聚乙烯襯墊磨損加重,還避免間隙過寬導致假體脫位,有利于擴大患者患膝的膝關節活動度[8];此外,UKA在手術過程中只會對患者膝關節內側間室造成傷害,并未對外側間室產生破壞,術中遵循“輕度矯正不足”的原則,避免了對膝關節的過度矯正,降低了軟骨退變發生率,可加快患者術后恢復,也進一步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9]。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住院、手術、直腿抬高、主動屈曲到90°時間均顯著縮短,屈膝最大角度、股骨脛骨角、膝關節活動度均顯著增大,表示UKA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和臨床相關指標,有利于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的進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由于年齡較大,會出現局部骨密度下降現象,造成負重區骨及軟組織壓力,加重患者疼痛,可對患者術后產生二次傷害,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UKA治療將假體替換病變的間室,截除病變軟骨,清除骨贅,有利于緩解術后疼痛,恢復膝關節正常功能,且術中截骨量較少,患者正常的關節間室未受到損傷,對膝關節生物力學影響較小,也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期進行功能恢復。同時UKA在加快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時,也減少因長期臥床所造成的膝關節感染、深靜脈血栓等現象,縮短了患者臥床時間,因此安全性較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2個月觀察組患者HSS膝關節、AIMS2-SF評分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示UKA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恢復膝關節正常功能,緩解術后疼痛;同時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UKA、TKA均有良好的安全性。
綜上,與TKA比,采用UKA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可改善膝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同時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功能康復,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骨科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張智, 張楠之, 吉喆, 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及影響因素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 2022, 35(8): 86-89.
黎文勇, 林炳基. 單髁置換術與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 臨床骨科雜志, 2018, 21(4): 466-469.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關節外科學組. 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J].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12): 705-715.
孫兵, 車曉明.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6): 645.
宋立生. 標準假體全膝關節置換術聯合復合松解對嚴重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間隙、HSS評分的影響及療效評價[J]. 河北醫藥, 2018, 40(6): 823-827.
龐堅, 曹月龍, 陳博, 等. 基于WOMAC與AIMS2-SF評分的膝骨關節炎主癥與生存質量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3, 21(9): 13-14, 30.
劉海勇. 單髁置換術與微創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0, 5(5): 65-67.
惠曙國, 趙光輝, 王建朋, 等. 單髁置換術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同一患者雙膝關節單間室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22, 37(4): 359-362.
溫新明, 穆臣會, 郭氧. 全膝關節置換與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8, 33(10): 1073-1075.
尹二成, 程旭光, 張峰, 等. 全膝關節置換術與單髁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J]. 臨床骨科雜志, 2020, 23(4): 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