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微創針刀鏡對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疾病活動情況、疼痛程度、膝關節功能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大慶油田總醫院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RA患者104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給予對照組(52例)患者塞來昔布膠囊、甲氨蝶呤片、硫酸羥氯喹片藥物治療4周,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52例)患者微創針刀鏡治療1次。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DAS28)、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LKSS)評分及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Ⅱ(sTNFR Ⅱ)、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水平。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DAS28、VAS評分,血清TNF-α、IL-6、sTNFR Ⅱ、CRP、RF及ESR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LKSS評分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聯合應用微創針刀鏡治療RA,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減輕疼痛,控制病情進展,同時還可抑制炎癥反應,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類風濕關節炎 ; 針刀鏡 ; 炎癥因子 ; 膝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59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082.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27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作為較為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臨床常表現為關節毀損、腫痛等,若未及時給予治療,可隨病情進展導致關節畸形、殘疾等。臨床對于此類患者常見的保守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其中藥物包含塞來昔布膠囊、甲氨蝶呤片、硫酸羥氯喹片等,可降低患者機體炎癥反應,緩解骨關節的侵蝕,控制病情進展,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但諸多西藥聯用會存在禁忌證,且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受限。中醫認為,RA屬于“頑痹”“痹病”等范疇,此病多因正氣不足,受風寒濕熱之邪氣,致使患者氣血不暢,經絡、關節不通,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為主[1]。微創針刀鏡是將中醫“經筋理論”與現代微創外科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治療手段,其可直接作用于患處,清除關節滑液中的炎癥因子、免疫復合物等,解除組織粘連,減輕骨質破壞,臨床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等特點,因此在風濕免疫性疾病中逐步廣泛開展[2]。故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針刀鏡對RA患者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大慶油田總醫院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RA患者104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2例)患者年齡47~65歲,平均(60.05±4.15)歲;男性16例,女性36例;病程4~20年,平均(14.29±4.21)年。觀察組(52例)患者年齡46~68歲,平均(60.07±4.12)歲;男性18例,女性34例;病程6~23年,平均(14.32±4.2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 [3]中關于RA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風濕病中醫診療思維》 [4]中“頑痹”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中西醫相關診斷標準相符,且經醫學影像學檢查確診者;晨僵持續時間gt;30 min者;關節壓痛gt;8個關節者等。排除標準:有其他風濕疾病者;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治療方法不耐受者;精神異常無法進行此研究相關指標評價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與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717,規格:0.2 g/粒),0.2 g/次,2次/d;甲氨蝶呤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規格:2.5 mg/片),10 mg/次,1次/周;硫酸羥氯喹片(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64,規格:0.2 g/片),0.2 g/次,2次/d,共治療4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微創針刀鏡(江西擇高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ZDJ-06I)治療1次,術前對患者的手術部位常規備皮,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各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麻醉,選擇膝關節前內側和前外側入路切口,膝關節屈曲90°穿刺點麻醉后,使用小尖刀縱行切開1~1.5 cm皮膚,使用平刀銳性穿刺針將深筋膜刺破,直至關節腔處,而后使用鈍性穿刺針穿刺至關節腔,將組織分離便于進鏡,取外側入口置鏡,依次探查伸膝位 - 髕上囊 - 髕骨關節面 - 髁間窩(內側室) - 外側隱窩,然后更換為前內側入口置鏡,檢查外側室和內側隱窩,探查結束后松懈并剝離粘連組織,完成后,常規沖洗關節腔,對手術切口消毒、包扎。患者回病房后需保持平臥24 h,并對其下肢情況進行密切觀察,于術后第2天進行關節恢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治療結束后采用《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 [3]評估治療效果,顯效:晨僵時間lt;5 min,關節疼痛、腫脹、疲勞無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關節活動恢復正常;有效:晨僵時間為5~30 min,關節疼痛、腫脹、疲勞無力等臨床癥狀和關節活動明顯改善;無效:晨僵時間gt;30 min,臨床癥狀、關節活動均未發生變化,病情甚至出現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疾病活動程度、疼痛情況及膝關節功能評分。采用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DAS28) [5]、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 [6]、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定量表(LKSS) [7]分別對患者疾病活動程度、疼痛情況、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DAS28、VAS評分總分均為10分,分值越高病情、疼痛越嚴重;LKSS評分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③炎癥因子。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轉速3 500 r/min,時間1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Ⅱ(sTNFR Ⅱ)、C- 反應蛋白(CRP)水平。④血清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水平。采血方法同③,一部分血樣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RF水平,另一部分血樣采用魏氏法檢測ESR。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治療總有效率)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DAS28、VAS、LKSS評分,炎癥因子,RF、ESR水平)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82.69% vs 96.15%),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疾病活動程度、疼痛情況及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相比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DAS28、VAS評分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LKSS評分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相比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CRP、sTNFR Ⅱ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血清RF、ESR水平比較 相比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RF、ESR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RA在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僅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等,晚期會伴有關節僵硬、畸形等癥狀。臨床對于RA患者采取常規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抑制病情的進展,其中塞來昔布膠囊的消炎、鎮痛作用較為明顯;甲氨蝶呤片可抑制風濕滑膜組織中炎癥反應,控制病情發展;硫酸羥氯喹片可阻礙DNA、前列腺素合成,也具有抑制患者炎癥反應的作用,上述藥物合用,有利于對局部微循環進行改善,同時降低炎癥反應,幫助患者恢復病情,但長期的西藥治療,會增加患者耐藥性和痛苦,且消化性潰瘍、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較多,導致其治療效果欠佳。
中醫認為,RA發病與臟腑虛弱、飲食不節、衛氣不足、過度勞累等有關,病因病機為氣血運行受阻,邪氣阻塞經絡,經脈失養,偶感風寒,致瘀血阻滯、經絡不通頑痹之癥也,正如《傷寒論》中“風濕相搏,骨節疼煩”,風、濕兩邪相互交結,導致“痹病”發生,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以活血化瘀、疏風散結、除濕驅寒為主。微創針刀鏡可適用于各種局部難治性與頑固性肌肉、神經病變中,其見效快、出血少、切口小、時間短,通過采用針具和針刀鏡在可視下準確地將病變組織、關節進行剝離和疏通,對關節腔進行灌洗,可將關節的粘連組織進行松懈,清除增生的滑膜,修復關節面,進而減輕機體的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抑制病情的進展,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8]。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LKSS評分高于對照組,DAS28、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RA患者采用針刀鏡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控制病情進展,減輕疼痛,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
血清TNF-α、IL-6、CRP是常見的炎癥因子,而血清sTNFR Ⅱ屬于TNF-α受體,上述因子均可對RA的病情發展起到調控的作用,就RA患者而言,當關節受損,關節內滑膜組織發生病變時,可使得機體內的炎癥因子大量分泌,致使關節內滑膜組織出現炎癥浸潤,加重患者炎癥反應,而過多的炎癥因子會刺激B細胞產生RF,誘導破骨細胞活化,使ESR加快,加劇患者病情[9]。微創針刀鏡作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法,可直接清除關節中的致病和炎癥物質,抑制其分泌,改善關節的炎癥浸潤狀態,進而緩解患者臨床上關節腫痛、晨僵等癥狀;此外,微創針刀鏡根據經筋理論,在可視條件下進行手術,通過針具運行氣血,疏通關節內經筋,去除關節中形成的橫絡病變,再通過關節灌洗,清除滑液組織中產生的致炎因子,消除炎癥,修復關節,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骨質破壞,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10]。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6、CRP、sTNFR Ⅱ、RF及ESR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微創針刀鏡治療RA患者,可抑制其炎癥反應。
綜上,微創針刀鏡治療RA患者,可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減輕疼痛,控制病情進展,同時還可抑制炎癥反應,有效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歐慧萍, 吳趨薈, 沈梟, 等. 中醫藥防治類風濕關節炎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 吉林中醫藥, 2021, 41(12): 1685-1688.
張勇, 伍偉, 張夢云, 等. 微創針刀鏡聯合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30例[J]. 醫藥導報, 2021, 40(6): 782-786.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 2018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J]. 中華內科雜志, 2018, 57(4): 242-251.
劉健. 風濕病中醫診療思維[M]. 合肥: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1: 92-95.
徐霄, 閆凱欣, 張浩沙強, 等. 不同病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基質金屬蛋白酶與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分變化[J]. 臨床軍醫雜志, 2022, 50(3): 292-294.
張端香. 改良視覺模擬評分法在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效果評價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 2017, 15(27): 3377-3378.
林建寧, 孫笑非, 阮狄克. 膝關節lysholms評分等級評價膝關節功能[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8, 23(3): 230-231.
王舒婷, 韋嵩, 陳志煌, 等. 微創針刀鏡聯合藥物治療老年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觀察[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8, 24(5): 666-668, 674.
袁毅, 左芳芳, 陳恩生, 等. 微創針刀鏡治療難治性膝關節類風濕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6(5): 51-54.
鄧偉哲, 王宏晶, 王宇恒, 等. 微創針刀鏡治療難治性膝關節類風濕關節炎[J]. 中醫正骨, 2015, 27(11):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