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溫中定眩湯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對其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數的影響。方法 選取常州市中醫醫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40例)患者接受常規治療(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阿司匹林腸溶片+胞二磷膽堿注射液),觀察組(40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溫中定眩湯治療,治療時間為2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腦血流動力學參數及血清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可溶性CD40配體(sCD40L)、乳脂球表皮生長因子8(MFG-E8)水平。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腦血流阻力指數及血清NO、ET、sCD40L、MFG-E8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患者腦血流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聯合溫中定眩湯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減輕血管內皮損傷,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后循環缺血性眩暈 ; 溫中定眩湯 ; 血流動力學 ; 血管內皮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091.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30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主要是由于血栓栓塞和腦血管硬化導致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降低,腦供血不足,造成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頭痛、嘔吐等,高發于中老年人群,并且病情易反復,臨床治療中存在一定難度。現階段,臨床上西醫多以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控制血壓等措施進行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患者眩暈、嘔吐等臨床癥狀,但是長期使用部分患者會出現胃腸道不適等情況,整體療效不夠理想[1]。中醫學認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歸屬“眩暈”范疇,氣滯痰阻是其病機,治療原則應以理氣溫中、止眩化痰為主,溫中定眩湯主要由天麻、白術、黨參等藥材組成,具有息風化痰、健脾益氣、祛濕溫中的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溫中定眩湯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對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常州市中醫醫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7例;年齡41~75歲,平均(55.65±5.47)歲;病程2~15月,平均(6.16±0.45)月;合并疾病類型:糖尿病10例、高血脂9例、高血壓16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18例;年齡42~75歲,平均(55.63±5.45)歲;病程2~14月,平均(6.15±0.44)月;合并疾病類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0例、高血壓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 [3]中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臨床中醫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4]中“眩暈”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相符者;生命體征平穩者等。排除標準:腦部腫瘤等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者;對本研究相關藥物不耐受者;腎臟、肝臟、心臟功能障礙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包括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規格:6 mg/片]口服,6 mg/次,3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冊證號HJ20160685,規格:100 mg/片)口服,100 mg/次,1次/d;胞二磷膽堿注射液(大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0287,規格:2 mL∶0.25 g),將1 g胞二磷膽堿注射液加入25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稀釋,靜脈滴注。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溫中定眩湯,藥方組成:干姜9 g,白術20 g,茯苓30 g,黨參、澤瀉、法半夏各15 g,炙甘草9 g,桂枝、陳皮、天麻、澤蘭各10 g,砂仁(后下)6 g。加水煎煮成400 mL,早晚分兩次溫服,1劑/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2周。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參照《臨床中醫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4]評估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包含嘔吐痰涎、頭暈目眩、胸悶惡心、肢體麻木4項,每項6分,分數越高則癥狀越嚴重。②血流動力學指標。治療前后使用多普勒超聲檢測儀[企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DW-F5]對兩組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數進行測定。③血清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可溶性CD40配體(sCD40L)、乳脂球表皮生長因子8(MFG-E8)。治療前后在患者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4 mL,離心分離血清(3 000 r/min,10 min),使用硝酸還原法測定血清NO水平,使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ET水平,使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測定血清sCD40L、MFG-E8水平。④不良反應。統計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惡心、皮疹、嗜睡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腦血流阻力指數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腦血流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較治療前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血清NO、ET、sCD40L、MFG-E8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NO、ET、sCD40L、MFG-E8水平較治療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屬于中樞性眩暈的一種,若未進行及時干預,病情發展可導致腦梗死、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針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并無特效治療方法,臨床上多在基礎疾病治療上給予預防栓塞、腦血管擴張、促進腦供血等藥物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臨床癥狀,但整體效果欠佳[5-6]。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表現屬于中醫學中的“眩暈”,其病因和患者體虛腎虧、情志內傷、氣血虛弱、飲食不節等因素相關,病位在腦竅,挾火、挾痰,屬于本虛標實,患者氣血運行不利,導致氣虛血瘀,痰濁中阻,濁陰不降,清陽不升,清竅蒙閉,發為眩暈[7-8]。因此,中醫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原則是以補中益氣、祛濁化痰為主。溫中定眩湯中,干姜可溫中散寒、祛風除濕、調理脾胃;白術可健脾補氣、利水燥濕;茯苓可補益脾胃、安神寧心;黨參可補中益氣、養血健脾;澤瀉可泄熱滲濕、降脂消腫;法半夏可行氣開脾、燥濕化痰;炙甘草可滋陰養血、通利血脈、益氣通陽;桂枝可助陽化氣、溫通經脈;陳皮可溫通行氣、健脾和胃、燥濕化痰;天麻可通絡祛風、息風定驚;澤蘭可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砂仁可溫中行氣、和胃醒脾,全方共同發揮化痰利水、健脾益氣之功效,有效緩解患者頭暈目眩、胸悶惡心等相關癥狀,同時增加血流速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9-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各項中醫證候積分、腦血管阻力指數低于對照組,左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表明溫中定眩湯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內皮功能受損,ET合成量增加,無法維持NO、ET平衡;MFG-E8與內皮細胞相關的血管新生關系密切;sCD40L可以誘導血小板聚集并參與血栓形成過程[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NO、ET、sCD40L、MFG-E8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溫中定眩湯治療可以有效減輕血管內皮損傷,促進病情恢復。同時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有所減少,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也進一步提示中西醫聯合治療在安全性方面更具優勢。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天麻中含有酚類物質可以抑制NO、ET、sCD40L、MFG-E8等的釋放,并清除機體內過量的自由基,減輕其對腦血管內皮造成的損害[12];澤瀉中含有的三萜類等有效成分可以增強抗氧化因子活性,抑制內皮細胞凋亡,對腦血管內皮細胞起保護作用,為病情恢復奠定基礎[13]。
綜上,溫中定眩湯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減輕血管內皮損傷,且在治療安全性方面更具有優勢。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的不足,且治療周期較短,也未進行長期的隨訪觀察,后續仍需擴充樣本量進一步探究溫中定眩湯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具體作用機制。
參考文獻
強茗, 胡元娟. 針灸聯合三參通絡湯對后循環缺血性孤立性眩暈老年患者腦血流及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 成都醫學院學報, 2021, 16(4): 455-458.
高克選. 溫中定眩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痰濕壅盛型眩暈54例[J]. 中醫研究, 2021, 34(8): 42-44.
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 中國后循環缺血的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 2006, 45(9): 786-787.
張瑞海, 孫亞利, 路平, 等. 臨床中醫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M].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8: 337-340.
王文文, 魏迪, 柏永全, 等. 活血定眩湯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痰瘀阻竅證患者腦血流動力學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 30(2): 177-180.
張方, 李文杰, 董永書. 益腎定眩湯結合長春西汀注射液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病人血液流變學、血清NO、ET水平及TCD指標的影響[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9, 17(19): 3014-3018.
李娜, 孫峰山. 葛根湯聯合定眩湯及地芬尼多片治療頸性眩暈療效及對患者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陜西中醫, 2021, 42(8): 1032-1036.
楊晶. 益腎定眩湯聯合氟桂利嗪治療肝陽上亢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26(5): 530-532.
楊友高, 冉曉剛, 鄭維軍, 等. 定眩湯對血瘀氣滯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血液流變學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云南中醫學院學報, 2018, 41(1): 57-60.
劉愛華, 張婉瑩, 龔凌云, 等. 建瓴湯對改善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椎動脈血流的臨床觀察[J]. 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13(3): 305-309.
邵亞,王英瑞.活血定眩湯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 2016, 29(9): 113-115.
李燕, 謝淼, 邵明莎, 等. 近10年來天麻的藥理作用及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7, 35(12): 2987-2993.
邢增智, 陳旺, 曾宇. 澤瀉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醫藥導報, 2017, 23(15):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