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究影響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放化療后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并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對預后的預測價值,為改善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提供有效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間收治的106例中晚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放療、化療在內的專業醫學干預,并通過電話隨訪與門診復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為期24個月的定期隨訪。根據生存時間是否超過24個月,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61例,生存時間gt;24個月)、預后不良組(45例,生存時間≤ 24個月)。統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與預后的關系。結果 隨訪24個月,106例中晚期NSCLC患者死亡率為42.45%(45/106);預后不良組中年齡gt;60歲、存在淋巴結轉移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外周血CD4+百分比及
CD4+/CD8+比值均顯著低于預后良好組,外周血CD8+水平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淋巴結轉移、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偏低、外周血CD8+百分比偏高均為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OR=1.636、1.960、1.384、1.925,均Plt;0.05)。結論 存在淋巴結轉移、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偏低、外周血CD8+百分比偏高均為中晚期NSCLC患者放化療后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監測上述指標評估患者病情,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時間。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 ; T淋巴細胞 ; 預后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3.09.010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09.034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一種肺惡性腫瘤性疾病,該疾病起源于支氣管黏膜,NSCLC的發病同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存在顯著的關聯,職業暴露、環境污染、吸煙及被動吸煙等均同NSCLC的發生具有密切的關聯。早期NSCLC無顯著癥狀,伴隨疾病發展可出現咳嗽、痰血、呼吸困難等癥狀。不同患者的腫瘤病理類型和臨床分期不同,應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案,但對于中晚期NSCLC患者即使接受專業醫學干預,其生存率仍然不容樂觀[1]。長期以來,癌癥患者的預后狀況是臨床關注的重點,影響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的因素眾多,例如Kamofsky功能狀態(KPS)評分、腫瘤直徑、分化程度、TNM分期、血小板計數等[2-3]。有研究分析指出,T淋巴細胞水平同NSCLC患者的預后情況存在一定關聯[4]。機體免疫功能是NSCLC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抑制情況。CD4+與CD8+分別代表輔助性T淋巴細胞與抑制/殺傷性T淋巴細胞,對于評估機體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義[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中晚期NSCLC患者放化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間收治的106例中晚期NSCLC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放療、化療在內的專業醫學干預,并通過電話隨訪與門診復查相結合的形式對患者進行為期24個月的隨訪。根據生存時間是否超過24個月,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61例,生存時間gt;24個月)、預后不良組(45例,生存時間≤ 24個月)。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 [6]中NSCLC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病情發展至中晚期者;初次診斷,先前未接受過治療者;均接受相同的放化療專業醫學干預者;年齡不低于18周歲者;患者資料齊全、隨訪信息齊全且聯系電話暢通,診斷結果及相關臨床資料明確無異議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癌變者;在納入研究前3個月內接受了免疫相關治療或藥物者;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礙、嚴重的代謝疾病者;妊娠期間婦女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 檢測方法 采集中晚期NSCLC患者確診后全血標本(采血時間為確診后至患者接受放療、化療等系統治療之前)。采用Thermo Fisher流式細胞儀(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型號:Attune CytPix)檢測外周血CD4+、CD8+百分比,并計算CD4+/CD8+比值。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并進行單因素分析。包括性別、年齡、BMI(≤ 25.00 kg/m2、gt;25.00 kg/m2)、是否淋巴結轉移、是否吸煙、病理組織類型(非腺癌、腺癌)、病變部位(中上葉、下葉)及外周血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與預后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則以( x ±s)表示,行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單因素分析 隨訪2年,106例中晚期NSCLC患者死亡率為42.45%(45/106)。預后不良組中年齡gt;60歲、存在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顯著低于預后良好組,CD8+百分比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淋巴結轉移、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偏低、外周血CD8+百分比偏高均為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1.636、1.960、1.384、1.925,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NSCLC疾病早期隱匿性強,待患者確診時常常已發展至中晚期,常面臨不同程度的癌變轉移及臟器功能受損,對于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步放化療是晚期NSCLC的常用治療方案,對于降低患者腫瘤分期、延長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但不同患者同步放化療后的效果也不同,預后存在較大差異[7-8],因此,為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存率,研究影響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存在淋巴結轉移、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偏低、外周血CD8+百分比偏高均為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癌癥患者常存在淋巴結轉移的現象,若淋巴結轉移的范圍較大,或已達到具有癌癥原發病灶較遠的部位,提示患者癌癥已經呈現顯著的擴散風險,因此預后不良風險較高[9-10],此類患者的治療需結合全身疾病進行干預,并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干預,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注意調整飲食,為機體補充營養,并針對不同個體制定針對性隨訪計劃,提供跟蹤性干預模式,以延長生存期,改善預后。
NSCLC患者在疾病后期,機體免疫功能會出現全面崩潰,多數相關研究報道指出,在腫瘤免疫過程中,細胞免疫占據主導地位[11-12]。CD4+對于患者機體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激發與調控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在NSCLC患者機體內CD4+常呈現受抑制狀態[13] ;CD8+細胞通過介導靶細胞凋亡裂解的作用而發揮殺傷腫瘤細胞的效果,因此CD8+水平在早期呈現上升趨勢,同時CD4+水平均呈現下降趨勢,因此CD4+/CD8+比值也相應下降[14-15]。對于中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常規抗腫瘤治療的同時,應定期監測CD4+、CD8+百分比、CD4+/CD8+比值,對患者的免疫狀態進行定期評估,還可針對性給予胸腺肽或人參皂苷藥物,既能夠抗擊腫瘤增殖又可提高患者免疫細胞功能;另外,在治療方案的選取過程中,應結合患者免疫功能及實際情況進行調節,聯合使用腫瘤免疫療法、靶向藥物等多種途徑進行干預,以避免單一用藥或長期放療對機體造成的損傷;同時關注患者日常營養狀態與生活作息,調整飲食結構,適當提升一日三餐中蛋白質與維生素占比,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從而提升抗腫瘤效果,延長患者生存期。
綜上,存在淋巴結轉移、外周血CD4+百分比、CD4+/CD8+比值偏低、外周血CD8+百分比偏高均為中晚期NSCLC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通過監測上述指標評估患者病情,采取針對性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延長生存時間。但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采用回顧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因此在病例選取及資料收集方面存在局限性,且研究過程沒有充分考慮患者基礎疾病、疾病分期及放療方案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另外,研究對兩組患者的預后隨訪時間偏短,因此未能對預后情況發揮更全面地評估,更加確切的研究結論還有待增加對不同治療方案、疾病不同分期等的研究,并延長隨訪時間,進行前瞻性研究的證實。
參考文獻
石亞飛, 陳偉, 曹宇, 等.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列線圖構建[J]. 中國醫院藥學雜志, 2018, 38(20): 2137-2140, 2173.
JIN Y, TONG D Y, TANG L Y, et al. Expressions of osteopontin (OPN), ανβ3 and pim-1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Chin J Cancer Res, 2012, 24(2): 103-108.
CHO A, JIN H, HONG Y J,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cytological fluid tumor marker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Tumor Biol, 2016, 37(3): 3205-3213.
楊揚,李煩繁,陳振東.吉非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生存期長于6個月患者的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安徽醫學, 2015, 36(2): 145-148.
TANG Z Y, SHEN Q, XIE H, et al. Elevated expression of FABP3 and FABP4 cooperatively correlates with poor prognosi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J]. Oncotar Get, 2016, 7(29): 46253-46262.
支修益, 石遠凱, 于金明. 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15, 37(1): 67-78.
鮑慧, 年亮, 秦妮娜. 不同基因分型復發或轉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癌癥進展, 2019, 17(18): 2162-2166.
MO H, HAO X, LIU Y, et al. A prognostic model for platinum‐doublet as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J]. Cancer Med, 2016, 5(6): 1116-1124.
黃柱華, 蘇文, 韓正全, 等.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腫瘤轉移與腫瘤浸潤的CD8+ T細胞數量負相關[J].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9, 35(3): 266-270.
劉愛民.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輔助性T細胞17與調節性T淋巴細胞平衡變化的研究[J]. 河北醫藥, 2017, 39(8): 1225-1227.
劉東利, 張宇祥, 杜延玲. 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外周血T細胞的表達與癌胚抗原表達的相關性[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7, 21(8): 1329-1332.
梁樂樂, 王鵬, 劉俊霞, 等. 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T細胞免疫球蛋白區黏蛋白-3、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程序性因子配體1的表達分析[J]. 陜西醫學雜志, 2021, 50(10): 1227-1230.
張瑞萍, 徐冰心, 王社論, 等.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調節性T細胞與預后的關系[J].現代腫瘤醫學, 2013, 21(3): 521-524.
張潤萍, 武曉波, 戚潔. T細胞亞群與NK細胞在初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以及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 海軍醫學雜志, 2017, 38(2): 175-177.
符一寧, 王士勇, 馬克驥, 等.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髓樣抑制細胞比例及其對CD8+ T細胞抑制作用的測定[J]. 現代腫瘤醫學, 2013, 21(10): 2224-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