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是人民幸福的“硬指標”、城市發展的“軟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建設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的幸福之省的大背景下,海南省圍繞公共就業服務板塊,對標自貿港建設要求和人民群眾需求,通過構建實施《海南省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體系(2022年)》,探索出了一條以標準化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創新發展的新路徑,實現了全省基本公共服務“齊步走”。作為國家首批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高分通過“國考”,在全國“出圈”。
推廣標準服務新體系, 實現公共就業服務規范統一
海南省利用“省管市縣”的特點優勢,建立省級主導、市縣參與、全省執行的工作機制,形成“全省一盤棋”工作格局。編制印發了《海南省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體系(2022年)》,建立并執行符合實際的公共就業服務標準,促進全省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管理更加規范、設施設備配置更加合理、人員配備更符合要求、服務流程更加統一、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實現了全省各級公共就業服務經辦機構的統一。
首先是全省聯動齊步走。將省本級和除三沙市以外所有市、縣、行政區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納入試點,基本實現全省覆蓋。編制實施工作指南,統一試點事項名稱、申請條件、辦理材料、工作流程、審結時限等,實現全省經辦統一。建立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大部分街道、鄉鎮、社區建立了基層服務平臺。行業標準更加清晰,清單化、規范化有效推進實施,辦理依據進一步明確,厘清了業務敏感點和重點事項,規范了辦理流程和辦理時限,經辦工作人員有了更明確的服務標準。
其次是分步有序推進,設定試點運行、推廣實施兩個階段。2022年5月,選取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海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3個單位先行試點,打造全省公共就業服務“樣板間”,探索形成比較成熟的經驗后,2022年7月,在全省范圍推廣實施。同時,將試點工作與信息化建設、基本公共服務下沉等工作統籌謀劃,努力推動關聯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積極對接開發并在全省投入使用全新的海南就業服務管理系統,接入全省政務一體化平臺、“海易兌”財政資金支付平臺。
最后,是協調統籌全面推進。建立了分組指導、量化賦分機制,定期通報全省試點工作進度。邀請第三方機構實施評估驗收,將評估結果與次年就業補助資金分配掛鉤。設置職業指導室,從全省各行業篩選100名專家為職業導師,每個工作日輪流在職業指導室值班,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常態化、專業化、精準化的職業指導服務,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
推廣標準服務新理念 實現全省公共就業服務更迭升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國家各部委改革要求和營商環境優化工作需求融合到標準化工作中來,在全省率先推動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與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工作同步進行。
著力打造“一刻鐘服務圈”公共就業服務品牌。通過對公共服務事項辦理層級及實施主體的調整和優化,將部分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事項賦權鎮街受理審批,克服部分區級公共就業服務部門無對外服務大廳和經辦人員緊缺的問題。全面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就近辦、多點辦、全市通辦,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升級版”。設置219家“海南就業驛站”,基本形成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公共就業服務圈。
夯實基礎提升服務軟硬件。優化服務大廳的功能區,制定實施設施設備要求,服務大廳設置等待休息區、填表區、職業介紹室、母嬰室等;設有綜合業務窗口,開展一窗通辦業務,實行前臺收件、后臺審批的受理模式;改造服務大廳13,971.66平方米,統一中英文標識標牌、公共就業服務標識,配齊無障礙通道、叫號機、資料架、復印機、雨具、飲水機、急救包、信息發布屏等基本便民服務設施。規范工作人員服務行為。實施工作人員行為規范、服務評價和改進標準,對工作人員著裝、禮儀、用語等進行規范。建立服務評價和跟蹤問效制度,強化服務監督。改進就業服務的管理模式。改進服務方式,推出網上辦、“一件事打包辦”,減少群眾來回跑、多次取號等候辦業務、重復提交材料問題,方便群眾辦事,節約辦公用紙和材料存放空間。
推進“網上辦”“零跑動”。開發使用了新的海南就業服務管理系統,集成接入省政務一體化平臺、‘海易兌’財政資金支付平臺,提高數據共享、證照互認水平。目前,省內22個試點事項中,16個實現一網通辦、全省通辦,辦理材料平均審結時限壓縮50%,服務好評率從95%提高至99%。
壓縮辦理時限和減少辦事材料,提高服務效率。通過開展標準化建設,全省19項公共就業服務試點事項,共減少辦事環節3個,減少辦事材料32份,縮短辦結時限67天,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如:辦理就業困難人員認定不再需要提供《就業創業證》復印件、社會保障卡或居民身份證復印件、申請單位營業執照(或單位法人登記證)復印件、單位法人居民身份證復印件;高校畢業生求職創業補貼申領辦結時限從15個工作日縮短為8個工作日等;單位辦理就業登記,由原來10個工作日壓減到5個工作日;靈活就業社保補貼申請,由原來需提交6件材料減少到4件;創業補貼申請,線下辦理由原來需提交8件材料減少到只填寫一張申請表。2022年,海口市各項公共就業服務事項累計為各類群眾辦理業務9.86萬人次;三亞市就業服務大廳累計為各類群眾現場辦理業務1.3萬人次,線上受理業務2萬人次,辦理一件事打包辦0.25萬人次。
推廣標準服務新成果 實現公共就業服務創新發展
深化試點成果運用,讓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就業工作社會管理創新的成果。探索工作新模式,助力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駛入“快車道”,打造了“創業貸款+信用村”“互聯網+就業服務”和“智慧就業”三個新模式。“創業貸款+信用村”模式是構建“政銀合作”新平臺,形成“整村授信”“批量開發”普惠信貸模式,掛牌村(居)級單位平均獲得貸款100萬元以上,較掛牌前發放貸款增加80%以上。實行創業擔保貸款“0紙質材料、5分鐘申請、3分鐘審批、出具擔保函后1天內放款”的不見面審批模式。
據海南益祥佰川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孫副總經理說,新冠疫情發生后,公司經營一度陷入困境。2022年1月,他從海口市創業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獲得100萬元授信,2023年再次獲得200萬元授信,業務辦理過程便捷高效,放款周期短,特別是額度上限增加,幫助公司迅速走出困境。
目前海南已創建41個試點信用示范村,采集并建立農戶信用檔案1453戶,授信726戶。
圍繞海南的主導產業——旅游業,海南省人社廳開展了訂單式“預制”服務,完善瓊南九市縣、大三亞經濟圈人力資源服務合作機制,每年推送崗位需求信息不少于4萬次,建立完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公開發布機制,加強流動人員檔案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建立人才夜市、就業驛站等勞動用工對接平臺。
就業監測是幫扶就業的前瞻性措施,海南省人社廳為此打造了“智慧就業”模式。建設全口徑就業信息動態監測系統,精準掌控各區域、各行業、各重點群體就業情況,實現省、市、縣(區)、鄉鎮四級就業監測,以及城鄉就業、重點群體就業、園區就業和靈活就業數據統一管理,強化失業風險預警。
未來,海南省人社系統將全面、持續推進標準化建設,不斷提高人社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便利化、均等化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陳詩帆,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二級調研員;徐輝,海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規劃財務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