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總結了國內外方艙醫院初始應用、快速發展、全方位提高和應用的歷史進程,朝裝備系列化、單元模塊化、結構通用化、整備輕量化、設備配置標準化、操作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總結了以美軍為代表的國外和國內方艙醫院標準化工作現狀,分析了國內標準化存在未全面覆蓋設計、制造等領域,軍民通用標準少,標準標齡長,維護類標準供給不足等短板及產生的原因,提出了開展方艙醫院標準化總體研究、標準體系構建以及標準制修訂、復審的相關工作建議。
關鍵詞:方艙醫院,功能方艙,標準體系構建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12
本文的方艙醫院是指按照模塊化理念,集成了急救、手術、診療及醫療保障等各類功能的可快速部署的機動醫療系統,廣泛應用于軍隊衛勤、公共衛生、自然災害、安全生產事故等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醫學救援,在保障人類生命、健康和安全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標準化作為方艙醫院持續穩定發展的技術基礎性工作,開展此方面研究需在總結方艙醫院發展歷程、發展趨勢、標準化工作現狀及存在不足的基礎上進行,本文即是按此思路開展的初步研究和探討。
1 方艙醫院發展歷程及趨勢
1.1 發展歷程
1.1.1 國外
20世紀60年代,美軍為適應越南戰爭的需要,采用方艙、可擴展帳篷、充氣帳篷相結合的組合方式,組成不同規模的野戰醫院,這也是方艙醫院的最初始應用;20世紀80-90年代,方艙醫院得到長足發展,美、英、法、德等國家研發了類型各異、組成規模不同的方艙醫院系統,其模塊化特點突出,技術、設備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催生了新的方艙類型;進入21世紀,方艙醫院“三化”水平、信息化能力提高,機動形式增多,功能性能增強,“三防”功能得到了一定的重視[1]。
1.1.2 國內
我國方艙醫院起步晚、起點高,總體水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1995年,我國第一代方艙醫院系統(“S95-100 野戰機動醫療系統”)投入使用,實現了較高水平上的“從無到有”;2003年第二代方艙醫院系統(“戰役衛勤快速支援系統”)配發部隊,“三化”程度、信息化能力顯著提高,“三防”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2010年以來以模塊化、集成化、標準化理念升級設備,提升信息共享和遠程會診的能力,可根據各級各類突發事件情況進行模塊化抽組和全系統應用[2]。
1.2 發展趨勢
縱觀方艙醫院近70年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從應用領域看,已從單純的軍事領域拓展到應急救援、公共衛生等民用領域即“軍民通用、平戰結合”;二是從模塊化程度看,劃分細致更加便于快速確定醫療系統組成方案和快速反應;三是從機動性上看,整備的輕量化帶動了水運和空運的突破,已實現全域機動性;四是從信息化程度看,已實現了內外部信息互聯互通,數據管理、共享和交互能力明顯提升;五是從方艙的整體功能性能看,功能性能更強、環境適應性更好、安全性更高,自給和保障能力顯著提升。總之,方艙醫院正朝著裝備系列化、單元模塊化、結構通用化、整備輕量化、設備配置標準化、操作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2 方艙醫院標準化工作現狀
2.1 國外方艙標準化工作現狀
美軍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方艙醫院的研究與應用工作,其方艙醫院研發應用、標準化工作的水平始終處于國際領先地位。1975年,美國國防部設立了戰術方艙聯合委員會來規范方艙的研制和標準化工作,陸續制定了方艙通用規范、產品規范、材料規范和試驗規范等60余項,1998年之后執行ASTM(美國材料試驗學會)的相關標準(見表1),可見其標準的更新周期大部分在3-5年,速度很快。
2.2 國內標準化工作現狀
2.2.1 現狀
我國的方艙標準化工作伴隨著軍用方艙的應用而起步和發展,以軍用標準為主,大部分標準制定于20世紀90年代,在2010年前后陸續進行了修訂,經整理、分析確定與方艙醫院相關性比較強的標準31項(表2),以軍用方艙系列型譜、軍用方艙通用規范、軍用方艙通用試驗方法,野戰機動醫療系統21項標準為代表,初步構建了方艙醫院的標準體系。
2.2.2 存在的不足
經過梳理總結方艙醫院發展現狀和趨勢,對現行方艙醫院相關標準的研究分析,筆者認為方艙醫院標準體系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尚未全面涵蓋方艙醫院的設計、制造、使用、維護等領域,如設計的要求分散在相關標準中;
二是標準的構成以軍用標準為主,軍民通用標準較少,未能全面落實軍民通用,平戰結合的應急應戰需求;
三是現行的部分標準間存在內容的交叉,標齡普遍超過了10年,需要進行重新梳理或復審;
四是加快維護類標準的制定,提高方艙醫院的使用壽命,保障其功能、性能的可靠性。
筆者認為存在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方艙醫院標準化總體研究工作不足,標準體系與艙體輕量化、方艙醫院智能化發展帶來的新標準需求不相適應亟需健全和完善,標準制修訂、復審等工作尚需加快推進。
3 方艙醫院標準化工作建議
結合國內外方艙醫院標準化工作情況,當前方艙醫院標準化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標準化總體研究,完善標準體系,急需標準制定和現行標準的復審整合上。
3.1 方艙醫院標準化總體研究
3.1.1 方艙醫院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
該部分研究是開展方艙醫院標準化總體研究的基礎,進而為標準制定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和奠定基礎。研究的重點是未來方艙醫院面對應急應戰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應具備哪些功能、性能,從哪些方面提升以滿足要求,實現的路徑、技術、方法、材料、工藝等等。這些問題弄清楚了才能從總體上指導方艙醫院標準體系及標準的制定工作。
3.1.2 共性特征研究及通用性標準制定
在進行方艙醫院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過程中,對當前的方艙醫院所有產品根據其功能、性能等特性進行分類,總結各類產品的系統構成、模塊組成、功能、性能、材料、外觀、規格、重量、運輸、貯存、維護等所有方面的共性特征,并按照系列化、通用化、模塊化等基本原則對未來方艙醫院產品共性特征做出預測。依據分類共性特征研究的結論,提前布局制定分類、型譜及各層級的通用性標準,既實現了標準引領產品的發展同時,又有效避免多樣性。
3.2 方艙醫院標準體系構建
將方艙醫院作為一個整體的標準研究對象(系統),按照標準體系的層次分類結構進行標準體系構建(見表3)[3]:
(1)分析應急應戰的功能需求,功能細化為模塊,進一步劃分功能方艙;
(2) 將每個功能方艙作為一個具體的標準制定對象,按照設計、制造、檢驗、應用、維護總結其特征,初步確定需要制定的標準;
(3)進行共性總結,確定功能方艙需要制定的具體標準;
(4)逐級向上類推,并考慮同層級標準、與下一層級標準的隸屬關系,合并同類(隸屬)項,最終確定總體需要制定的標準;
(5)最后考慮基礎性、通用性標準的制定。
3.3 標準的制修訂、復審
根據標準體系的整體布局,充分考慮標準制定時機是否成熟、制定條件是否具備等情況,分清輕重緩急,按照預研一批、制定一批、實施一批的思路,考慮到標準的相關性推進標準的制定工作,優先制定方艙醫院設計類標準,通用性標準,從總體上控制標準數量,避免標準之間的重復和交叉。
依據構建的方艙醫院標準體系和美軍方艙主要標準的情況,對現行標準進行復審,評價現行標準是否需要整合、修訂或廢止。
4 結 語
本文僅是筆者研究方艙醫院標準化的開始,是粗淺認識的初步總結,后續將系統總結方艙醫院發展趨勢和標準化工作的整體進展,有針對性地開展方艙醫院標準化總體研究和標準體系研究,推進方艙醫院系列化、模塊化和通用化發展,為國家應急醫學救援工作提供穩定、可靠的裝備保障。
參考文獻
鄭靜晨,曾贛鶴,王彬華,等.方艙醫院研究現狀及展望[J].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2):1-8.
匡小平,謝鑫鵬.第二代醫療方艙應用現狀及發展探討[J].醫療衛生裝備,2017(6):132-137.
胡杰鑫,石磊,張煥杰,等.方艙醫院標準化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1(13):113-118.
作者簡介
蘭井志,碩士,研究員,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和標準制修訂工作。
黃余紅,通信作者,碩士,高級政工師,主要從事“應急應戰”醫學救援裝備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