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北京市地方標準DB11/T 1915-2021《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規范 水域》已于2021年12月28日正式發布,用于指導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建設。本文介紹了該標準的編制背景、主要內容和編制依據,并指出了標準實施建議,旨在使相關方更好地理解標準內容,推動標準的廣泛應用。
關鍵詞:水域,隊伍建設,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20
1 標準研制背景
近年來,受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山洪、泥石流、內澇等災情頻發,溺水、沉車、沉船時有發生。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持續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特別是7月20日鄭州市遭受特大暴雨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僅2018年下半年,全國就發生了山東壽光暴雨洪澇災害、四川金沙江堰塞湖搶險救災、超強臺風“山竹”登陸、云南省麻栗坡縣山洪泥石流災害、重慶市萬州區公交車墜江等影響較大的水域災害事故,水域應急救援任務日趨增多。首都北京同樣對水域應急救援需求較大,2023年“7·31”暴雨、2021年“7·21”暴雨均造成城市內澇,引發了部分山區泥石流等災害。
面對日趨繁重的水域救援任務,僅依靠現有的應急救援消防力量已不足以滿足社會需要。水域救援是一項突發性強、時間緊迫、技術要求高、救援難度大、危險性高的救援項目,且救援裝備尚無統一、規范的標準,因配備的裝備不符合救援任務的需要,直接導致消防員犧牲的案例也有發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作為防范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重要支撐力量,在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維護首都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我國國情和北京市實際情況,加速推進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建設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北京市急需出臺一部技術標準來指導和規范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開展能力建設、裝備配備、救援行動管理等工作。
2 標準主要技術內容
2.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專業救援能力要求、綜合保障能力要求、技能提升能力要求和組織管理能力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不適用于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能力建設。標準范圍需要說明兩點,一是本標準所指水域不包括因核生化等突發事件而被污染的自然水域,這主要是考慮到一旦發生核生化突發事件,第一時間應由核生化應急隊伍進行救援,即使涉及水域救援,也需核生化應急隊伍先期處置完畢后,水域專業救援隊伍再開展救援與打撈行動。二是考慮到專業救援隊伍與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救援需求、運行機制、管理模式不同,其人員能力、裝備配備要求差異較大,故本標準適用對象僅為專業救援隊伍。
2.2 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對“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潛水員”進行了定義。XF/T 3001-2020《水域救援作業指南》對水域救援適用的災害事故類別做出了規定,即“水域救援適用于下列災害事故:a)內河湖泊船舶擱淺翻沉事故;b)車輛、列車、飛行器等交通工具墜水事故;c)洪澇災害;d)落水遇險事件;e)孤島遇險事件”[1]。本標準基于此,將“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定義為“對因城市洪澇災害、交通工具墜水、內河湖泊船舶擱淺翻沉、孤島遇險、冰上遇險等突發情況而遇險和被困人員,開展水上和水下救援行動的組織”。
應急救援潛水與休閑潛水的水環境、潛水目的各不相同,對潛水員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考慮到水域專業救援的靈活性與實效性,本標準采用術語定義的方式對應急救援潛水員的下潛深度、救援裝備和技術進行規定,即“使用自攜式空氣潛水裝備,對水下遇險和被困人員執行開放水域18米以淺免強制減壓潛水救援任務的人員”。其中下潛深度18米主要是參考國際專業潛水教練協會(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PA D I)對于開放水域初級潛水員(O p e n Wa t e rDiver,OW)的最大潛水深度。
2.3 專業救援能力要求
水域救援涵蓋涉水救援、潛水救援、舟艇救援、冰面救援多種水域救援形式,救援效果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救援人員的專業素養。近年來,已發生多起因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導致水域救援人員救援行動或訓練傷亡的案例[2-4]。
本標準從基礎能力和技術能力兩個維度,對隊伍應具備的專業救援能力做出了規定,為開展隊伍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在基礎能力方面,一是宏觀層面明確了隊伍應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和應急機動能力、救援行動管理和指揮能力、持續救援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協調聯動能力,目的是引導隊伍有序、持續開展施救行動;二是具體規定了隊伍的人員構成,即:由應急值守、應急指揮、現場處置和應急保障四類人員組成,并針對不同的救援環境、使用不同的特定救援工具,對隊伍人員編組進行了細化。本標準借鑒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水域救援隊伍的人員編組經驗[5],將最小編組人數確定為不應少于6人,以期最大限度確保救援人員和被困人員安全;三是對隊員工作經驗、資質資格設定了門檻限制。在技術能力方面,對應急值守人員、應急指揮人員、現場處置人員、應急保障人員四類人員應具備的技術能力進行了規定。鑒于水域救援專業化程度較高,本標準分別對水面救援6個現場處置崗位(安全員、救援人員、上游觀察員、下游攔截員、舟艇駕駛員、繩索操作員)、水下救援4個現場處置崗位(潛水安全員、潛水員、信繩員、裝備操作員)以及冰面救援2個現場處置崗位(安全員、救援人員)應具備的技能水平和理論知識水平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中:借鑒國際應急救援潛水ERDI(EmergencyResponse Diving International)標準和程序手冊,對潛水員應具備的水性技巧進行了量化規定。
2.4 綜合保障能力要求
為保障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標準化值守、訓練、工作秩序,本標準從建筑用房、訓練場地、裝備物資等方面,對隊伍應具備的綜合保障能力做出了規定。在基本保障方面,鑒于水域事故(事件)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為了保證事故(事件)發生第一時間能夠接收到報警和求救信息,提出“值班調度應滿足24小時應急值守需要”的規定。
在水域訓練區保障方面,本標準參考G B / T29177-2012《消防應急救援 訓練設施要求》、XF/T623-2006《消防培訓基地訓練設施建設標準》,在借鑒云南省水域救援訓練基地的基礎上,對水域訓練區功能需求和安全防護設備設施設置進行了規定。云南省水域救援訓練基地水域訓練設施是國內第一座1至5級強度急流救援技術培訓河道,能夠模擬漩渦流、皺眉流、落差流、沸騰線等多種急流危險水流狀況,能為應急救援人員開展急流泳姿、急流脫困、動力艇操控等訓練。經調研發現,水域救援隊伍大多是社會應急力量,且多數水域救援訓練多以靜止水域為主,當出現急流等復雜場景救援時救援人員會出現經驗不足的情況。基于此現狀,提出“水域訓練區宜具備游泳、急流訓練、潛水訓練等功能,能模擬人員溺水、洪水、冰面等多種水域環境救援情況”,以期達到訓練場地功能盡可能覆蓋所有救援實際場景的目的。
裝備保障作為應急救援行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于確保救援人員在救援行動中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救援效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裝備保障章節從裝備分類入手,將水域救援裝備分為水面救援裝備、水下救援裝備、冰面救援裝備和綜合保障裝備,并從裝備配備、使用、存放、維護保養、檢驗檢定等全生命周期提出要求。本標準明確規定隊伍應按照救援能力與救援任務相匹配的原則選擇配備救援裝備,并以資料性附錄形式給出裝備示例,供隊伍建設參考。相對于水面供氣式潛水裝備,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系統便攜性能突出,可以快速部署、快速救援,因此在實施潛水救援人員生命時,提出了“宜使用自攜式水下呼吸器系統”的規定。
2.5 技能提升能力要求
水域救援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技術復雜,裝備種類繁多,未經專業培訓的人員盲目參加救援,可能反而成為被救援的目標,造成更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本標準從培訓、訓練和演練三個層面,對其管理流程、內容、時長進行規定,其中:培訓側重短時間集中學習,使隊員具備某項能力,而訓練和演練則側重隊員具備某項能力之后,通過不間斷學習使其保持或提升技能或體能。特別是應急救援潛水屬于低頻次、高風險類型,在培訓后,如果缺少技術晉級式復訓和經常性技術交流,隨著時間推移,往往會出現技戰術陳舊的問題,影響水下搜救任務的完成[6]。
(1)培訓內容
目前,我國水域救援培訓體系相對不完備,暫無統一的培訓大綱和培訓課程。本標準在借鑒國際搜救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Rescue InstructorsAssociation,IRIA)、ERDI等國外機構培訓課程以及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水上救生員(2019年)》(職業編碼:4-02-03-04)、《潛水員(2019年)》(職業編碼:6-30-04-04)的基礎上,分別規定了水面救援、水下救援和冰面救援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內容,如表1所示,并明確規定培訓內容應涵蓋水域救援新技術和新裝備。
(2)培訓時長、訓練時長
《北京市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京應急辦發〔2021〕3號)文件規定,全年培訓不少于80學時,訓練不少于160學時。考慮到水域專業救援風險相對較大,本標準提出了“每年培訓時長不應少于120學時”“每年訓練時長不應少于160學時”的要求。本地方標準訓練時長要求略高于后續發布實施的行業標準YJ/T 1.4-2022《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基礎規范 第4部分:水上搜救》和YJ/T 1.5-2022《社會應急力量建設基礎規范 第5部分:潛水救援》中對于1級救援隊伍的訓練要求。
(3)訓練安全防護要求
為最大限度確保訓練過程中隊員自身的安全,對實戰訓練、開放水域訓練環節提出了安全防護要求,即:實戰訓練前,應開展現場勘查和風險評估工作,并應設置相應的安全防護和保護措施。實施高風險訓練時,應安排指揮員帶訓,并應配備安全員(潛水安全員)和必要的醫療急救力量。
(4)演練頻次要求
在水域救援任務中,被困人員常常處于不穩定的動態變化環境,對救援人員的技術掌握、裝備應用和經驗積累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日積月累的實戰化演練。基于此,本標準提出每季度應至少組織1次水域救援綜合演練,演練覆蓋正常搜救、遇障礙物糾纏、無法自救等待救援和找到目標等全場景。此外,為了強化聯合救援配合協調機制,確保大災面前指揮調度順暢,提出了“每年應至少參與1次屬地水域救援聯合實戰演練”的規定。
2.6 組織管理能力要求
本標準從建章立制、應急處置機制、專家支撐機制、標志標識等方面,對隊伍應具備的組織管理能力做出了規定。為提高應急救援的效率和水平,為救援人員提供應急技術指導,隊伍應建立專家支持機制,根據隊伍實際情況、既往事故情況,確定專家的領域、等級和來源。
3 標準實施建議
本標準對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提供了指導性規定。為確保標準落地落實,需重點開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1)標準宣貫。本標準自實施以來,北京市應急管理多次開展標準專題培訓,對本標準內容進行解讀和答疑。為使宣貫滿足各方需求,還可開展個性化、定制化培訓,服務不同層級的隊伍隊員,使其知曉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2)技術標準與規范性文件有效融合。2021年3月,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北京市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并據此于2023年3月,認定了北京市第一家市級專業水域救援隊。建議將本標準內容作為該管理辦法中水域救援隊伍的綜合評估條件,使隊伍自身建設與政府認定評估的標準統一,并建議對各支隊伍進行定期考評認定。
(3)信息反饋與評估。作為首個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標準,在推廣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面對更多難題。只有積極收集標準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及時總結,才能使標準保持持續的生命力,并為后續完善標準提供支撐。
4 結 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專業救援隊伍作為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中的骨干力量,在各類災害事故處置中發揮著重要的專業作用。本標準以“能力”為落腳點,對水域救援隊伍的專業救援、綜合保障、技能提升和組織管理等方面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有效推動解決隊伍制度不完善、救援技術能力弱、裝備配備不全面、管理模式不清晰、教育培訓不到位、訓練演練不規范等問題,填補了國內水域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能力建設領域的標準空白。本標準的發布實施,有助于推動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為全力提升首都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應對處置能力和現場保障能力提供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XF/T 3001-2020 水域救援作業指南[S].北京:應急管理出版社,2021.
戴文亮.消防救援隊伍水域救援訓練安全形勢與對策[J].中國應急救援,2022(1):8-13.
沈偉.水域救援專業隊救援能力評價體系[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9):1304-1307.
趙陳飛.水域救援中人員犧牲分析及對策[J].消防界(電子版),2020(10):29-30.
邵薇,徐志達.水域救援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
邵薇.消防應急救援潛水培訓體系研究[J].中國應急救援,2022(3):4-7.
作者簡介
謝昱妹,博士,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安全標準化、城市區域安全風險評估與預測預警。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