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情況并不理想,其教學存在重技術輕文化、教學供給方式僵化、教學場地器材缺失等問題,不僅未能實現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的目的,也不能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身體素質和武術技藝水平。所以,本文站在高職院校武術課程標準化的角度,建議高職院校開展武術課程應做到回歸技擊本質、豐富武術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式、拓展多元化供給途徑、加強教學設施建設、擴建武術專屬場館,以期弘揚武術文化,促進武術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48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引導下,高職院校中的武術教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體育精神的重要載體,既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又是傳承武術技藝的主要途徑,所以高職院校在武術標準化方面的投入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武術標準化實施策略展開分析。
1 高職院校武術標準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武術標準化教學重技術輕文化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中的武術教學更多的是以道具教學為主。在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重“技”而不重“德”、重“體”而不重“智”、重“武”而不重“文”、重“結果”而不重“過程”的情況非常突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傳授技巧和招式,而缺乏對武術文化的繼承。“技與術”是指拳腳和招式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物理和技術”中最外層的一種,其中蘊含著更深層次的“禮與藝”和“道與理”,長期以來一直被人們所忽略。目前無論是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還是學生都無法正確理解武術教學標準化的真正含義。武術教學正從“博大精深”朝“薄小俗淺”的認知方向轉變。
1.2 武術標準化教學供給方式僵化
武術的運動特性與其他的體育項目有著很大的區別,而當前的高職院校武術教學僅僅是老師在舞臺上表演,學生在臺下模仿,這與武術的最初目的相悖。健美操、體育舞蹈等課程會配以悅耳的音樂,以及更適合高職院校生青春朝氣的動作,學生們更喜歡這種體育教學內容[1]。而武術課與上述課程不同,武術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交流,教師們不能激發出學生對武術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能機械地練習武術套路來應對考試。在武術教學中,“重教輕學”現象較為突出,教學供給方式僵化問題嚴重。
1.3 武術標準化教學場地器材缺失
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武術教學,就意味著需要建設更多基礎設施,這對高職院校是一大筆資金支出。特別是武術課程,不僅需要教材、教具等來進行教學,還必須具備正規場地、器械、安全保障等進行輔助教學。高職院校由于缺少專門的場地,出于安全考慮,對一些技術動作如翻、摔、滾等不能正常進行教學。武術器械的匱乏也使他們在武術學科中所能學到的東西有限,學生們只能學到最基礎的功夫和空手的動作[2]。另外,缺少護具等保護設備,同學們就不能體會到武術搏擊的快感,也就不能發揮出武術的教學作用,給一般高職院校的武術教學發展帶來了很大障礙。
2 高職院校武術標準化教學改進措施
2.1 回歸技擊本質,豐富武術教學內容
武術是一種強調技擊對抗的運動,在長期的訓練中,能夠讓大多數年輕人養成一種自學不懈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在一次次的技擊對抗中,培養出堅韌自強的精神。武術標準化教學的主要價值就是能夠“內收膽怯,外放剛烈”,只有經歷了無數次的磨煉,方能成為一個真正自我強大的人,而這正是中華武術標準化教學意義所在。在高職院校學生心目中,武術是一種能夠用于自衛,具有技擊功能的技能。在高職院校中,武術之所以能夠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主要是因為武術的技擊價值。然而,在學生們心目中,擁有自衛技擊功能的武術,與實際標準化教學中的武術操、競技武術套路的內容有著很大的不同,這讓他們對學校的武術教學產生了心理上的落差。光靠基本功的訓練是不可能具備自保能力的。通常在高職院校的武術課程中,學生進行武術動作訓練時,常常很難將其攻擊和防御技術的本質表現出來,從而造成學生對武術的認識不足,失去學習的興趣。中華武術要更好地發揮其教育性,在“以武育人”的基礎上,從其所具有的精神性和教育性入手,制定標準化教學目的和內容,以人為本,更好地發揮武術的育人作用。
2.2 創新授課方式,拓展多元化供給途徑
在武術標準化教學中,應堅持以“以師為輔”、以“以生為主”的原則。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手,老師進行講解授課,師生互動,同學互助,讓學生在交手的過程中體會到動作的要領與精華,改變以往“填鴨式”“注入式”的授課模式,以武“塑身”對抗性作為主要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師必有友”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活力和動力。運用高科技,發揮人類感官的優勢[3]。通過建立情境等虛擬場景,來體驗武術具有的真實戰斗能力以及健身效果,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動作、反思問題的熱情。利用多媒體教學、PPT等可視化方式,將武術的理論、成果、知識和技巧帶進教室,使學生可以及時地了解武術的發展動向,掌握武術的理論和鍛煉方式,讓同學們在與對手的對抗中,意識到自己武術技術的不足之處,從而進行專項訓練。與此同時,老師要做好動作引導,并引入武德教育,變拳為掌、收力不收手、君子較藝、點到為止等具有武術特色的身體教化。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格斗技巧,也能讓學生保持積極的競爭心態,避免了老師在臺上苦口婆心,而學生在臺下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
2.3 加強教學設施建設,擴建武術專屬場館
(1)要及時購買武術器材,根據學生人數購買武術教學所用到的刀槍棍劍等器材,盡量保障學生和器材數量配比為2∶1。(2)要及時更新武術器材。對于一些已經老化、無用、破損的器材及時更新,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按照現代學生學習習慣更新器材,例如:木棍需要涂刷木蠟油,防止粗糙的木棍劃傷學生;生鐵鑄成的刀劍可以更換成鋁合金、不銹鋼等材質。(3)要擴建武術專屬場館,避免學生在操場無規無矩地隨意練習。要不斷提升武術場館的使用率,加強競技體育標準化運動場所的建設[4]。
通過上述3點建議,使高職院校武術教學從根本上變得規范化、標準化。另外需注意在武術場館中,一定要設置安全保障措施。在練習攻擊和防守技巧時,應注意防護用具的使用,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這樣老師才能放心地講授,學生才能放心地練習,助力高職院校的武術教學發展。
3 結 語
通過本文論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的武術教學標準化實施面臨一定的困境。武術教學與其他體育項目教學不同,其具有一定的技擊性質。學生們熱愛武術,但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學重技術輕文化、供給方式僵化、場地器材缺失等問題,降低了學生學習武術課的熱情,無法保證武術課的教學效果。所以,本文針對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提出了標準化實施策略,從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授課方式、加強設施建設三方面來提高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水平,從而讓學生們愛武術,更愛武術課。
參考文獻
殷獻錦,張勇.基于模塊化的民間武術技術標準構建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22,37(5):61-64.
張麗麗.高校武術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12):107-109.
張妮.武術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標準化結合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2(4):127-129.
任剛.高校武術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武當,2023(2):85-87.
作者簡介
李煒斌,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