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通過設計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確定業務字典編碼和功能標準,實現吉林省各家血站管理信息系統接口的規范統一。方法:依托超融合和MVC框架技術構建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確定接口范圍并制定規范。結果:形成全省血液信息系統聯網接口規范,建立血液安全管理聯網信息系統,實現省內血液信息資源共享、不宜獻血者屏蔽、血液資源調劑管理。結論:全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接口規范的設計與實現,能夠有效提高全省血液安全管理水平,合理分配全省血液資源,增強應急能力。
關鍵詞: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接口規范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51.
省級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已經成為保障血站血液管理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吉林省各地血站現有的管理信息系統之間數據尚不互通、業務流程不統一,已成為制約全省血液安全管理的瓶頸[1]。因此,通過設計全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接口規范實現互聯互通,是保障全省血液安全和應急處置的有效手段,為此開展相關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聯網接口規范。
1.2 研究方法
(1)利用超融合和MVC三層軟件架構技術構建數據中心平臺,數據中心平臺的信息資源整合使用WebService及消息交換的方式,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共享,并對整個過程可視化監控。(2)采用業界主流技術包括Java、JDBC、XML、JSON、JavaScript、ExtJS 、HT TP/HT TPS、CSS、Ajax、WebService等構建全省血液信息查詢分析、全省獻血者信息追溯、全省血液調劑管理、全省不宜獻血者核查屏蔽、全省數據采集智能協同等系統。
1.3 研究步驟
(1)根據建設需求,定義血液信息系統聯網接口規范范圍,對血站血液管理系統進行升級,使現有業務數據符合新規范。(2)在完成業務字典編碼規范的基礎上,制定并建立血液聯網調劑流程規范。(3)建立全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與各血站業務管理系統進行接口調試。(4)全省血液業務數據整合,遵循測試、確認、初運行、系統并行、最終切換等步驟,在不影響采供血業務的前提下,完成數據統一 [2]。全省業務數據整合過程詳見表1。
2 結 果
2.1 建立數據中心平臺,保障資源的高效利用、高可用性和高復用性
各采供血機構、臨床用血機構、衛生主管部門通過互聯網或衛生專網VPN接入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的核心業務模式為集中式,所有接入信息點不論是提交還是獲取均直接與數據中心進行交互。數據傳輸采用POST訪問方式,獲取Token的驗證,經過Gzip壓縮模式進行傳輸。整體網絡體系架構設計充分考慮中心端業務及數據流特征,使網絡架構充分與業務體系架構相結合。
2.2 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實現內容
2.2.1 全省血液信息查詢分析系統
此系統實現血液管理實時監控與分析決策的功能,為全省血液安全、庫存監控、獻血趨勢、用血分析等提供業務服務,完善全省無償獻血趨勢分析能力,為無償獻血招募和服務提供支持。
2.2.2 全省獻血者信息追溯系統
此系統實現通過獻血者的證件號碼、獻血碼等條件,對獻血者在吉林省范圍內采供血機構的獻血數據進行查詢,同時對每次獻血情況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對血液采集、加工制備、血液發放、臨床使用等各方面進行監管,實現從獻血者到臨床用血者全過程的信息追溯。
2.2.3 全省血液調劑管理系統
該系統實現省內各血站血液調劑報備審批功能、血站之間調血功能,實現衛生主管部門對血液調劑的監控和管控[3]。調血緊急程度分為常規審批調血和緊急備案調血,衛生主管部門可以根據調血緊急情況設定不同的管控流程。截至2022年底,全省血液調劑管理系統中共生成調血單據1646份。
2.2.4 全省不宜獻血者核查屏蔽系統
該系統實現對不宜獻血者的嚴格核查和屏蔽功能、數據上傳和下載功能。統計分析和信息追溯功能,截至2022年底,各血站通過省不宜獻血者核查屏蔽系統共計核查639,211人次。不宜獻血者聯網核查屏蔽系統,能夠很好地堵住異地流動獻血漏洞,對提升全省血液安全水平,降低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有很大幫助。
2.2.5 全省數據采集智能協同系統
該系統實現全省范圍內血液信息的采集與信息共享,以及全省血液管理信息數據傳輸管理,保障數據采集、存儲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并且實現了全省絕大部分血站業務統計表自動計算。
2.2.6 系統管理
吉林省血液安全管理信息系統的各級用戶包括衛生主管部門、采供血機構、醫療機構、社會大眾等,須實現按角色進行用戶統一授權管理,維護基礎字典數據,監控系統狀態,配置數據傳輸,數據備份等功能。
2.3 統一接口規范
建設統一血液數據倉庫,完善全省業務字典編碼、設計計算機接口及功能規范體系。充分利用和分析目前業務字典編碼體系,在保障數據連續性和可追溯性的同時對全省業務字典編碼進行引導和優化,提高內部業務數據采集和外部數據交互能力[4]。同時,優化健全全省接口規范是完成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實現吉林省衛生健康信息交互與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吉林省內15家血站管理信息系統接口規范統一。完成全省血液管理系統業務字典編碼標準包括血液產品編碼等224項;完成血液管理系統功能規范包括組織單位等7種類別,共計103項。基本接口規范見表2。
2.3.1 血液聯網調劑接口規范
吉林省各血站間聯網調血流程:(1)發起方提出調血申請(填寫相關調入或調出信息),發起方可以是調出血站,也可以是調入血站;(2)接收方對發起方提出的申請信息進行確認,接收方確認不通過,則取消調血申請;(3)確認通過后進行調血出庫時,要按申請單上的血液產品、血型、數量進行控制,不允許超出范圍調血,出庫后信息發送到聯網系統,調血入庫時,按審批單進行核對入庫。業務系統啟用聯網調血后,不允許業務系統單獨調血。
2.3.2 血液管理系統編碼標準
血液管理系統編碼標準出臺之前,各血站業務系統的字典不一,導致數據存在錯誤、不統一的情況。依據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WS/T 789-2021《血液產品標簽與標識代碼標準》,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制定了血液管理系統編碼標準,統一各站業務系統的基礎字典,保障業務數據的規范性[5]。
2.3.3 血液管理系統功能規范
實現血站采血流程的標準化,各血站按照標準化采血流程進行系統數據的錄入,確保業務數據的準確性、時效性。
實現血液制備方案標準化,在統一血液管理系統編碼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具體各血站制劑制備能力,設計標準的血液制備方案,考慮保留特性化制備情況。
2.3.4 血液管理系統接口規范
以往各血站在核查獻血者時,只核查本站獻血者檔案信息,無法屏蔽異地不宜獻血者以及短間隔情況。吉林省血液聯網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規范獻血核查屏蔽接口說明,遏制短間隔獻血以及跨地不宜獻血情況的發生。
3 討 論
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是一個高性能的接口平臺,此平臺向外部系統提供規范統一的接入方式,使其能夠被各血站管理系統通過不同的協議方式進行調用。從技術層面講,不僅能夠很好地降低代碼的耦合性,還能從結構上將系統按層分開,根據功能劃分獨立模塊。接口平臺可提供接入安全管控、數據協議轉換、數據流量控制,具有高靈活性和可擴展性的復用機制[6]。從應用層面講,該系統框架具備大量業務處理能力及故障監控恢復機制,可靠性高、性能好、運行穩定。模式易于擴展,部署簡單,后期可以根據用戶實際需求進行再次研發,使運維難度大大降低,節省成本。省內各血站通過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互聯,從而實現各血站信息的交互與共享。但是,由于全省平臺建立時間較晚,各血站信息系統差異較大,核對過程較為繁雜,需要多個單位反復進行協調核對,并且需要在后續使用過程中不斷進行修正。
吉林省血液管理聯網信息系統的建成,使衛生主管部門能夠宏觀掌握和調控全省血液信息,為全省無償獻血事業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對保障人民群眾血液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孔長虹,裘君娜,王翠娥,等.浙江省血液信息化標準編制研究與成果示范[J].中國標準化,2021(S2):159-164.
鄭亞鵬.省級血液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應用[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8,38(12):1234-1238.
樂淑萍,周俐.全省聯網的構建與血費直報系統信息共享[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8,36(6):1004-1006.
崔玉蘭,趙鳳綿,賈佳,等.河北省供血系統現狀調研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8,31(4):418-423.
樂淑萍,黎美蓉,周斐,等.血站獻血者檔案信息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的研究[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7,37(5):800-803.
葉小凡,周春,梁文飚,等.構建江蘇“血液云”平臺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6,27(5):139-140.
作者簡介
袁紅,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血液信息化和輸血管理。
梁喆,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血液信息化。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