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高危復發性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有效性,并對該治療方法做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3例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就醫并行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其中20例單側復發性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3例雙側復發性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分析腦膜中動脈栓塞術后一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患者血腫復發和進展情況。統計治療的有效性結果及安全性。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后復發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可明顯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治療效果,并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慢性硬腦膜下血腫,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效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4.063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SDH)是我國腦外科中最常見的顱腦外傷之一,在老年人群,尤其是老年男性人群中高發。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發病率將增長121.4%[1-2]。并且人口老齡化和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的廣泛使用,給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防控帶來了極大挑戰。因此,對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及預防是現今腦外科中一大緊迫且具有難度的學術課題。對于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常采用外科手術方法。傳統外科治療包括鉆孔引流、開瓣血腫清除術等[3-5]。但經過傳統方法治療后的患者復發率較高,最高能達到37%。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是一項新型的微創治療方法,在臨床中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國內外對于腦膜中動脈介入栓塞治療的研究報道越來越多。有數據表明,腦膜中動脈介入栓塞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復發率僅為3.6%,且無相關并發癥[6]。通過文獻調研可知,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可能成為一種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安全有效的新型治療方法。然而,目前國內尚無關于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全面病例研究。因此本研究首次做回顧性分析,總結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采用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此次為研究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高危復發性慢性硬膜下血腫,從2020年5月—2022年5月這段時間內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于神經外科治療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中選取23例進行本次研究。其中觀察組研究患者12例,對照組研究患者11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在55~87歲之間,平均為(68.0±6.0)歲。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在53~8 8歲之間,平均為(66.0±11.0)歲,通過比較,所有參與實驗統計研究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在統計學上無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 >0.05),有一定可比性。納入標準:(1)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進行檢查并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腫診斷標準;(2)年齡在40周歲以上;(3)在閱讀同意書后自愿參加研究并簽寫同意書的;(4)經確診慢性硬膜下血腫且合并2項以上復發高危因素。排除標準:(1)近半年內發生腦血管疾病或腦部發生嚴重創傷;(2)合并有無法進行正常溝通或患有癡呆等嚴重精神疾病;(3)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障礙;(4)合并有心力衰竭;(5)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等;(6)患有其他介入手術禁忌證。本次研究已獲得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實施。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病情評估聯合常規鉆孔引流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治療過程概括如下: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找到最大血腫區域,并鉆出1~2個環形孔(雙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在雙側頭顱最大血腫區域同時鉆孔)。鉆孔后采用常溫生理鹽水對皮下血腫區域不斷沖洗直至血腫去除。沖洗完成后放置軟硅膠管閉式引流3 d。術后第3天復查,對患者采用頭顱CT掃描。掃描結果提示大部分硬腦膜下血腫已清除時,拔除引流導管。
觀察組患者采用腦膜中動脈介入栓塞進行治療。治療過程概括如下: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后,從患者的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采用5 F單彎造影導管,對血腫側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造影。采用微導絲引導,將微導管置于血腫處。通過造影觀察MMA走行、血腫包膜顯色情況,并對危險情況進行評估。栓塞MMA采用液體材料,栓塞過程中需重點關注栓塞材料的應用及潛在風險。最后再次造影,結束手術。術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特異性進行繼續治療。術后一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對患者的頭部進行CT掃描,觀察血腫吸收情況。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指標
1.3.1 患者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患者23例,其中單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患者共20例,雙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患者共3例。23例患者中男21例、女2例,年齡為50~87歲,平均年齡為(68.6±3.8)歲。詳細數據見表1。11例患者入院前5個月內有明確外傷史,3例患者在患病前有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的用藥史,9例患者在進行術前確診有神經功能障礙。術前對研究患者進行頭部CT掃描結果顯示,有8名患者頭部CT表現為等密度型,6名患者頭部CT表現為混雜密度型,4名患者頭部CT表現為低密度型,5名患者頭部CT表現為高密度型。血腫厚度在1.10 cm~2.60 cm之間,平均血腫厚度為(1.70±0.32)cm。所有接受MR血管成像(MRangiography,MRA)檢查的20例單側CSDH患者檢查結果顯示,20例單側CSDH患者患處MMA與健處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信號增強。
1.3.2 治療結果
治療有效率:
顯效:患者血腫消失,日常生活能力達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血腫部分消失,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恢復,但仍未達正常水平。
無效:患者血腫依舊嚴重,日常生活能力無恢復。
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為保證數據處理的科學性,所有取得的數據應用SPSS 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χ2(%)檢驗,計量進行t 檢測( )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 結 果
2.1 對兩組患者術后一個月、三個月及六個月復發情況進行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后復發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 05,詳細數據見表2。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詳細數據見表3。
3 討 論
復發性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多發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常合并多種基礎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抗血栓藥物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這也間接導致了CSDH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傳統治療CSDH的方式包括鉆孔引流術、開顱血腫清除術、藥物保守治療等,但在傳統治療方法下,部分患者易反復發作。據統計,CSDH的治療復發率高達9%~34%。患者復發后需再次手術治療,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治療舒適度,增加患者的治療成本。近年研究發現腦膜中動脈(MMA)與CSDH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通過栓塞MMA即可達到治愈復發性CSDH的目的。CSDH已經成為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CSDH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嚴重影響著患者日后生活。除此以外,老年人常常合并的一些基礎疾病也會極大增加CSDH的發病率。這些基礎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腦萎縮、肝功能不全、糖尿病、有血液透析史、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等。
腦膜中動脈栓塞是一種新型的微創治療方法。這種手術方法能夠避免切開患者的顱腦進行鉆孔,對于患者的可適性非常高。因此對于有出血傾向或者是正在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來說,腦膜中動脈栓塞具有更大的優勢。有專家在2019年總結了60例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案例,數據顯示該治療方法成功率為百分之百并且沒有并發癥的發生。影像學隨訪結果也提示患者的血腫體積在術后有明顯的縮小。癥狀加重或需要進行二次手術的患者比例相較于傳統手術方法明顯較少。另外一項研究表明,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患者在術后均未有血腫復發的癥狀。國外有專家比較了72例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和469例使用傳統方法治療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案例,統計數據結果顯示,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患者的血腫復發率和二次手術率明顯低于使用傳統方法治療的患者。該結論與本文的結論基本一致。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使用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和傳統鉆孔引流治療的患者進行治療有效率和復發率的對比。分析結果顯示,采用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的患者具有更低的復發率。
綜合本研究和其他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腦膜中動脈栓塞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慢性復發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方法。經過臨床研究與對比后發現,加強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治療效率,改善復發率高的問題,證明其可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腫后的危險性,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賈存杰,魏振宇.阿托伐他汀輔助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 J ] .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23,29(4):673-675+684.
丁建,盛羅平,張晟,等.改良鉆孔引流術治療對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療效及近期預后的影響[J].臨床誤診誤治,2023,36(3):69-72.
楊琴,張明月,嚴靜.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術后并發譫妄的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5):683-688.
劉彬.小骨窗與大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J].臨床與病理雜志,2019,39(1):98-103.
孫拯,劉彥廷,羅然,等.硬膜下積液演變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23,25(1):33-37.
郭緒娟.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硬化應用超聲診斷的準確性及靈敏性分析[J].中國標準化,2021(20):196-198.
作者簡介
譚云,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腦血管疾病、腦腫瘤、腦出血、顱腦外傷。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