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輔助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炎癥反應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影響。方法 選擇蘭陵縣人民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雙盲法平均分為兩組(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其中44例患者為對照組,44例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研究組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炎癥反應、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小板聚集、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統計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IL-6、IL-8、TNF-α)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NIHSS分值低于對照組,巴氏(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均Plt;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對照組,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長于對照組(均Plt;0.05)。此外,研究組出現頭暈等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氯吡格雷輔助治療腦梗死,其臨床獲得滿意效果,不僅具有調節患者炎癥水平的效果,對促進伸進功能恢復,強化生活能力同樣效果顯著,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狀況,且不會明顯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氯吡格雷;腦梗死;炎癥反應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0.005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病,誘發因素非常多,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在臨床中,溶栓治療、介入治療是腦梗死患者的主要處理方法[1]。阿司匹林是一種腦梗死患者治療的常用藥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作用,對減輕腦梗死病情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2]。然而,單純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有限,需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從而發揮協同作用,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種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能夠對受損神經予以保護,加快腦神經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基于此,本文為了探討氯吡格雷輔助治療的效果,現選擇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腦梗死患者88例予以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確立時間為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研究對象為蘭陵縣人民醫院接收的88例腦梗死患者,將患者按照雙盲法平均分為兩組(具體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其中44例患者為對照組,44例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60.31±4.61)歲;BMI 19~29 kg/m2,平均BMI(23.24±1.19)kg/m2;病程2~24 h,平均病程(11.12±2.11)h。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39~84歲,平均年齡(60.56±4.22)歲;BMI 18~28 kg/m2,平均BMI(23.45±1.43)kg/m2;病程范圍1~23 h,平均病程范圍(10.36±1.8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赫爾辛基宣言》,且獲取蘭陵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經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②無藥物過敏史;③近期沒有服用過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的藥物;④可正常溝通,意識與認知無異常。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障礙疾病;②伴有腦部腫瘤;③伴有嚴重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④存在開顱手術史;⑤存在腦出血或者腦出血傾向。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均對兩組患者采取基礎性相關治療:血脂指標調節、血壓指標檢測、血糖指標維穩、糾正電解質平衡等,同時給予營養支持。對照組:經基礎性治療后,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其中,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治療,口服給藥,1次/d,100 mg/次,持續治療4周。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規格:75 mg)輔助治療,口服給藥,1次/d,75 mg/次,持續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經療程治療后,其癥狀得到控制,神經功能恢復至少為90%,即達到顯效標準;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改善,神經功能恢復至少為50%但不足90%,即達到有效標準;治療后,患者尚未達到顯效、有效的標準,屬于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炎癥反應:分別在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3 mL,先對其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其離心率為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取其上層血清待檢測。分別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的炎癥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③神經功能: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分別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缺損情況予以評估,共42分,分數與缺損程度呈正相關。④日常生活能力:通過Barthel指數實施生活能力評估,共100分,隨著評分升高,反映生活質量越佳[4]。⑤血小板聚集: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靜脈血5 mL,采用血小板聚集測試儀(北京賽科希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型號:SC-2000)檢測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⑥不良反應:統計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顱內出血。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行t檢驗,當Plt;0.05時具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達到93.18%高于對照組的7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炎癥反應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均有所好轉,研究組患者治療后TNF-α、IL-6、IL-18水平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NIHSS分值、Barthel指數變化程度 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與日常活動能力均有所好轉,且研究組NIHSS分值比對照組低,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小板聚集情況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血小板聚集率比對照組低,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比對照組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數據見表4。
2.5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數據見表5。
3 討論
腦梗死發病原因主要為腦部血管動脈硬化形成血栓,造成腦部血供受阻,使得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腦梗死患者,普遍伴有神經功能損傷的情況,甚至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所以,在腦梗死治療中,應及時對血小板的異常聚集進行有效抑制[5]。在臨床中,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與病情好轉情況息息相關,因此,通過對患者神經功能的評估,有助于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
目前,在腦梗死治療中,阿司匹林為常用藥物,具有良好的療效,但針對黏附在損傷血管內皮及已經活化的血小板來說,抑制效果并不明顯,無法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為此,在臨床治療中,應聯合其他藥物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本文研究表明:研究組治療后NIHSS分值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比對照組高;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血小板聚集率更低,最大血小板聚集時間更長;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病率與對照組比較,與相關文獻[6]的報道結果結果相一致,由此說明,對于腦梗死患者輔助治療中采取氯吡格雷,可進一步幫助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時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狀況,且不會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在腦梗死患者治療中,阿司匹林是一種常用藥物,可對血管內皮中血小板氧化酶活性予以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7]。同時,阿司匹林還可以對環氧化酶活性進行抑制,對減輕腦部受損組織炎癥反應有著一定的作用,能很好地穩定了血栓斑塊,預防受損腦組織的持續惡化,促進腦部神經功能的恢復,改善了腦部血流。然而,對于部分腦梗死患者來說,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情況,尤其是對于加重期患者而言,阿司匹林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在臨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干預中,氯吡格雷的應用范圍也相對較廣,其能夠和二磷酸腺苷相關受體結合,且具有高選擇性的優勢,二者競爭性結合后能夠對二磷酸腺苷的功能產生抑制,以此降低GP的合成速度,控制血小板的活性,使其不會在局部形成過度聚集的問題。加之該制劑同樣為噻吩吡啶的衍生物,能夠通過水解、氧化等反應合成具備生物活性的物質,這種物質在于二磷酸腺苷相關受體會產生不可逆的結合,從而更好地切斷相關環化酶的活性,降低前列腺素E1的合成,抑制血小板經由該途徑介導的聚集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如常規使用氯吡格雷干預,還能夠降低冠脈內硬化斑塊的產生概率[8]。在腦梗死治療中聯合應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能夠顯著提高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二者能夠充分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的臨床效果;同時,氯吡格雷還可以抑制其他藥物導致的血小板聚集的狀況,對預防疾病復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腦梗死治療中輔助應用氯吡格雷,可明顯調節血小板聚集狀況,加快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療效確切的特點[9]。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治療后TNF-α、IL-6、IL-1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由此可知,氯吡格雷輔助治療腦梗死患者的療效更確切,有助于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在腦梗死治療中有關炎癥因子非常多,如TNF-α、IL-6、IL-18,其中TNF-α是一種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炎癥因子,可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一定的損傷作用,導致機體處在高凝低溶的活性狀態,是誘發心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呈正相關。此外,IL-6、IL-18可參與斑塊的形成與發展。在臨床中,氯吡格雷的應用能夠抑制炎癥因子的表達,對減輕炎癥反應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且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顯著。
綜上所述,氯吡格雷輔助治療腦梗死,可獲得滿意效果,且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時控制炎癥反應,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且不會明顯提高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薦使用。
參考文獻
黃丹, 李淑芳. 氯吡格雷輔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的影響分析[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21, 32(6):900-901.
金泉偉, 鄒興菊. 氯吡格雷聯合奧扎格雷鈉治療后循環腦梗死對患者血液流變學, NIHSS評分, Barthel指數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 陜西醫學雜志, 2021, 50(2): 225-232.
申春云, 梁潔, 梁譯霖, 等. 尿激酶靜脈溶栓序貫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超早期腦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9, 27(S2): 1-4.
曾曉華, 黃雯. 聯合應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治療腦梗死的療效及對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9, 16(21): 3209-3211.
饒世俊, 蘇微微, 孫志華, 等.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病人應用不同劑量與頻次氯吡格雷治療策略的效果比較[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19(15): 2644-2647.
陳博, 杜巖. 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效果觀察[J]. 臨床軍醫雜志, 2021, 49(3): 352-353.
吳培培, 董少軍, 孫田田, 等.丁苯酞聯合阿司匹林和硫酸氫氯吡格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和mRS評分影響[J]. 河北醫學, 2022, 28(2): 327-331.
李素君. 依達拉奉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臨床療效及對患者NIHSS評分的影響[J]. 貴州醫藥, 2020, 44(4): 572-573.
劉順美, 劉莉, 付相利, 等. 百樂眠膠囊輔助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后睡眠障礙臨床效果以及對睡眠質量, 負性情緒的影響[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0, 38(9):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