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伴失眠患者的臨床特征和相關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醫院住院的13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失眠情況分為失眠組(46例)和對照組(88例)。采集患者人口學和臨床資料、血生化指標、量表評估等分析伴失眠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其與失眠的相關性及影響因素。結果 失眠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有軀體疾病、有高血壓、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占比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水平、認知缺損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lt;0.05)。失眠組患者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項目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采用Spearmen相關性分析發現,年齡、軀體疾病與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量表(ISI)評分呈正相關,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ISI評分呈負相關(均Plt;0.05);病程、高血壓、認知缺損、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與ISI評分無相關性(均Pgt;0.05)。Logistics分析顯示:年齡是患者伴發失眠的危險因素(Plt;0.05)。結論 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伴失眠患者具有年齡大、軀體問題多、伴有高血壓、空腹血糖高、認知缺損嚴重、聯合用藥的臨床特征,年齡、軀體疾病、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ISI評分具有相關性,年齡是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失眠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失眠癥;生命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8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0.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0.04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精神障礙,平均終生患病率略低于1%。盡管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控制部分精神病性癥狀,但對社會、認知和職業功能的恢復缺乏實質性作用,導致患者在維持期仍存在諸多問題 [1]。其中,睡眠紊亂是常見的問題之一,睡眠紊亂常見于精神分裂癥的各個階段,共病比例較高[2]。經研究發現,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伴失眠的比例較高,遠高于普通人群[3]。此外,失眠會增加疾病的復雜程度,失眠與自殺觀念、自殺企圖和較高的精神病理評分均存在相關性。伴發失眠問題的患者,具有更為嚴重的精神癥狀,較差的社會、認知功能和生命質量,以及較高的自殺風險 [4]?;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懽≡郝跃穹至寻Y伴失眠患者的臨床特征并挖掘相關的影響因素,以期進一步尋找相關人群失眠問題的解決途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醫院住院的13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失眠情況分為失眠組(46例)和對照組(8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并由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或監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5]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失眠組患者符合《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3版)》[6]的診斷標準;③病程≥5年;④年齡gt;18歲。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發育遲滯者;②合并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者;③需長期臥床修養者;④語言溝通障礙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口學和臨床資料調查方法 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記錄受試者的一般人口學和臨床資料。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等情況。臨床資料包括病程、身高、體重、住院次數、合并軀體疾病,有無高血壓與糖尿病,以及藥物使用情況。記錄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種類和計量的同時,換算為氯丙嗪的等效劑量。
1.2.2 血生化指標測定方法 患者在空腹8~12 h后,于次日清晨7~9點由受過專門培訓的護士采集靜脈血,統一采用5 mL真空采血管[BD VACUTAINER,型號:黃色帽(促凝劑、分離膠)]留取血樣2管。將1管血樣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SYSMEX,型號:KX-21)進行檢測,室溫保持在18~22 ℃。另1管血樣以12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東芝,型號:TBA-120FR)檢測,并收集檢測數據。主要測定項目包括: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總蛋白(TP)、白蛋白(ALB)]、腎功能[肌酐(Cr)、尿素氮(BUN)]、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GLU)、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
1.2.3 量表評估 ①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量表共計30個條目,包含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認知缺損、興奮敵對、焦慮抑郁等5個因子,從多個維度評估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7]。②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量表(ISI):共計7個條目,0~7分為無臨床意義的失眠,8~14分為亞臨床失眠,15~21分為中度臨床失眠,22~28分為重度臨床失眠[8]。③簡易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共計36個項目,測量有關健康的8個方面,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等,根據各分量表獲得8項因子的初得分,并以此計算終得分。公式為:終得分=(實際初得分數-理論最低初得分)/(理論最高初得分-理論最低初得分)×100%。量表評分越高生命質量越好[9]。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Spearmen相關分析;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將是否伴發失眠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比較 失眠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有軀體疾病、有高血壓、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占比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認知缺損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 失眠組患者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項目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慢性精神分裂癥失眠的ISI評分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分析 采用Spearmen相關性分析發現,年齡、軀體疾病與ISI評分呈正相關,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ISI評分呈負相關(均Plt;0.05);病程、高血壓、認知缺損、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與ISI評分無相關性(均Pgt;0.05),見表3。
2.4 影響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伴發失眠的多因素Logistics分析 Logistics分析顯示:年齡是患者伴發失眠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3 討論
失眠是精神分裂癥常見的共病問題之一,慢性患者常以失眠為主訴前來就診。失眠常先于精神疾病發作,并可預測精神分裂癥癥狀的急性加重[10]。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伴發的睡眠障礙可能是由晝夜節律系統的異常引起的,表現為內源性晝夜節律和睡眠-覺醒周期的失調,主要涉及腦內多巴胺能系統的過度活躍和γ-氨基丁酸(GABA)能系統的功能障礙等,同時相關遞質系統也參與了精神分裂癥核心癥狀的發生[11]。由于精神分裂癥與失眠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礎,最終表現為較高的共病比例和治療困難等問題。
在本研究發現,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伴發失眠的比例為34.3%,失眠組患者年齡大于對照組,有軀體疾病、有高血壓、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占比高于對照組,空腹血糖水平、認知缺損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年齡增長更容易伴發失眠問題,且軀體疾病、高血壓、高血糖、認知缺損、聯合用藥均為臨床特征。
其次,本研究發現失眠組患者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項目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命質量普遍偏差,但伴有失眠的患者在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方面的損害比非失眠患者更為嚴重,慢性精神分裂癥伴失眠患者存在更多的生理或軀體的異常感受。既往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的發現,該研究發現伴失眠患者具有更重的抑郁癥狀、苦惱心境和藥物不良作用[12],這表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失眠與生命質量各方面間可能存在著聯系。因此,在精神分裂癥的康復治療中需積極關注失眠問題。
本研究還發現,年齡、軀體疾病與ISI評分呈正相關,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ISI評分呈負相關;病程、高血壓、認知缺損、生理功能、身體疼痛、活力等與ISI評分無相關性多因素;Logistics分析顯示:年齡是患者伴發失眠的危險因素,這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失眠問題。年齡相關的失眠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正常的衰老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腦細胞會發生衰老和減少,可能會出現腦萎縮現象。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引起腦神經功能的下降,神經功能的失調會進一步影響睡眠紊亂的發生發展[13]。因此,隨著年齡增長,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者應該積極關注患者軀體疾病和睡眠情況的穩定[14]。關于失眠的診斷和治療主要先依靠全面的睡眠史來進行評估,以解決誘發因素和導致睡眠紊亂的適應不良行為。重要的是臨床醫生對癥狀的認識和管理,以預防失眠的發生。藥物治療方面,通常認為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鎮靜作用,對失眠具有一定的改善,但也有學者認為抗精神病藥物會引起或加重不安腿綜合征或周期性腿動,從而影響睡眠質量[15]。此外,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年齡偏大還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肝腎功能及軀體情況[16]。
綜上所述,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伴失眠患者具有年齡大、軀體問題多、伴有高血壓、空腹血糖高、認知缺損嚴重、聯合用藥的臨床特征,年齡、軀體疾病、聯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與ISI評分具有相關性,年齡是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發生失眠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KAHN R S, SOMMER I E, MURRAY R M, et al. Schizophrenia [J]. Nat Rev Dis Primers, 2015, 1: 15067.
ROBERTSON I, CHEUNG A, FAN X. Insomnia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9, 92: 235-242.
BATALLA-MARTíN D, BELZUNEGUI-ERASO A, Miralles GARIJO E, et al. Insomn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Preval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4): 1350.
MILLER BJ, MCCALL WV, XIA L, et al. Insomnia, suicidal ide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1, 111: 110202.
范肖冬. 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3: 20-29.
高和, 崔麗, 段瑩,等. 睡眠障礙國際分類[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7: 1-10.
肖春玲, 范宏振, 崔界峰,等.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的新5因子模型[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5(4): 264-266.
李恩澤. 失眠嚴重指數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D]. 廣州: 南方醫科大學, 2018.
陳曉, 智信, 曹烈虎. 循證骨科學創傷分冊[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7: 203-205.
KASKIE R E, GRAZIANO B, FERRARELLI F. Schizophrenia and sleep disorders: Links, risks, and management challenges [J]. Nat Sci Sleep, 2017, 9: 227-239.
邊云, 梁偉業, 岳偉華, 等. 未用藥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結構的meta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7, 31(3): 208-214.
KORENIC S A, ERED A, PIERCE K M, et al. Examining self-reported social functioning, sleep quality, and psychotic-like experi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iatr Res, 2021, 143.54-59.
黎柱培,何婉婷,鄭麗華.不同年齡慢性失眠障礙患者睡眠特征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 2019, (33): 31-35.
陸如平, 高慧, 蔣琳娜, 等. 精神運動康復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2, 42(1): 77-81.
姚彩霞, 王柳清, 張守成. 不寧腿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9, 18(10): 994-997.
汪旭, 王麗, 裴敏, 等.長期服用抗精神藥物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甲狀腺和肝臟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 2018, 45(3): 45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