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后疫情時代背景下,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健康養生文化也比以往更受關注。作為中醫臨床醫護人員,如何將中醫健康養生發揮更大價值,并通過長期臨床診療發現大眾養生存在的誤區或者方法過程中存在的某些錯誤;作為臨床醫護人員,思考如何將中醫醫護更好地融入傳統養生,尤其是某些中醫護理操作或手段如何融入,值得不斷探索創新。只有將中醫醫護與健康養生緊密結合、互相促進并補充,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為人民保駕護航,真正達到科學地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延年益壽的目的。這也是作為中醫人繼承、發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為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和健康管理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的關鍵。
【關鍵詞】中醫;健康養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0.028
近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結束,隨著的后疫情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對健康的關注度也日益重視,中醫健康養生隨之被大眾廣泛再認識并重視;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隨著短視頻網絡時代的盛行,某些“偽健康養生”的觀點/聲音也充斥其中,國家因此出臺了很多相應的加強健康管理體系建設等舉措。本文則在醫護層面對既往中醫健康養生進行了一定的梳理,同時提出將中醫護理如何更好地與中醫健康養生結合以發揮更大作用,進而促進人類身心健康,預防疾病。
1 研究背景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首次提出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核心就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列為“十四五”重大任務,要求邁進健康治理現代化,尤其強調中西醫并重,大力普及中醫藥知識,提高中醫藥現代化水平,更好發揮中醫藥“治未病”的獨特優勢[1]。其中,所謂“健康中國”,不僅包括全體人民健康身體、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社會,也包括服務于全體人民(男女老少、各民族)、服務于每個人的全面健康(身體、心理、道德、社交)、服務于人的生命全周期(嬰幼兒到老年)、服務于健康全過程(健康、亞健康、疾病、康復、強壯、健美)的全面健康[2]。由此可見,無論《綱要》將全民健康地位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還是“健康中國”概念的提出,都與中醫健康養生關系密切,而且其范圍涵蓋了中醫健康養生。
因此,中醫健康養生是我國“健康中國”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中醫藥文化在人類的世代繁衍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其繼承、發揚及新時代下的創新均具有戰略性意義[3]。關于中醫健康養生這一概念的追溯,《莊子》中首先提及,其中“養”指保養、護養、調養、補養等,“生”指生命、生存、生長之意[4]。中醫健康養生籠統地講,就是通過調節飲食,暢達情緒精神、鍛煉身體等勞逸結合,與大自然節氣相適應并隨之適時調理養護等方法,使天、地、人三者合一、和諧共處,以使人體達到其最佳功能活動的一種方式[5]。而中醫護理也是遵循天、人、地的整體和諧原則,通過中醫辨證施護的手段,如采用望、聞、問、切這些中醫特有的診查方法,及針刺、艾灸、推拿、導引、拔罐、氣功等技術,再結合西醫護理手段;同時強調情志調節和飲食調養,尤其重視以人為主,強調天地人相應并注重個體差異。由此可見,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包括整體護理觀念和辨證施護[6]。因此,將中醫護理思想納入到中醫健康養生中,不僅是在內容上對中醫健康養生有所擴充,同時也提升了醫護人員作為一個整體對中醫健康養生信息的認知、應用、合作及創新、提高能力。
雖然前面提及中醫健康養生首見于《莊子》,其實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即有“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也?將人失之也?”的記載。另外,關于上古之人的說法,《黃帝內經》中也有記載:“上古之人‘皆度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由此可見,養生是人類存在以來一直關心關注的一個問題,而且古人很重視因時制宜,因此提出“上古之人”“今時之人”的差距,并在文章中分析了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文中指出,先秦的思想家都非常珍愛生命,把身心健康作為首要任務,生活中的任何行為都以不損傷生命為準則。而“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不正是我們現代人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嗎?熬夜上網追劇、大吃大喝、不愛鍛煉等,做事情沒有節制,不懂得適時約束自己,所以導致很多現代人身體素質差,甚至英年早逝。通過這“上古之人”“今時之人”間的對比,提出了養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
談及“今時”,新媒體時代下的中醫健康養生對人們又有哪些要求和影響呢?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媒體傳播手段主要是通過通過廣播、雜志、報紙、電視節目等渠道進行傳播。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媒體節目的主流地位受到極大挑戰,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手段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單一傳播的狀況,聯動新媒體的多元局面日趨成熟。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當今時代下的中醫健康養生又有何需求?劉雯瓊等[8]則通過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真實反映出新媒體時代中醫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的受眾需求。該調查共收回171份問卷,通過對受眾需求進行統計學分析,以期發現通過新媒體提升中醫知識宣傳效果的方式,從而更好地推廣并普及中醫文化。該調查發現超過50%的調查對象主要是通過新媒體獲取養生知識,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對于養生知識的渴求更大(Plt;0.01)。就中醫健康養生類節目而言,受眾所期待的節目內容包括飲食保健、日常保健和醫療常識等;大部分受眾認為節目氛圍應該以輕松簡潔、風趣幽默為主,且節目應該更加活潑、互動性應更強。
中醫健康養生強調“治未病”及“三分治,七分養”,“養”則是調養、養護、調理等意思,尤其包含護理含義。而且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天地人合一,這里既包括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又包括人體自身精氣神及血肉有形之體為一個整體;天地人合一即說明人與整個自然界和諧共處,懂得遵循自然規律與法則。而中醫護理則是建立在中醫整體觀基礎上采用的一些護理手段,包含個人生活飲食起居護理、情志護理、導引推拿護理等。中醫護理與中醫健康養生相結合,可以更好地為患者服務,也可以擴大醫護人員的影響力,解決之前可能未解決的某些潛在健康問題,對“健康中國”的實現意義重大。與傳統健康養生相比,影響力更大、可操作性更強,更能達到促進人們身心健康、預防疾病、提高抵抗力甚至延年益壽的目的。
新媒體時代下的中醫健康養生充滿機遇也充滿挑戰,既包含精華,也魚龍混雜,因此如何幫助廣大群眾從這些信息中分辨出真偽,也是當今中醫工作者們的使命。這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確且有效的解決措施幫助大家糾正錯誤的養生觀念和方法,進而引導大家走出誤區,走向健康之路。而中醫護理作為中醫健康養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應該發揮其積極作用,通過聯動新媒體為大眾演示科學正確的操作等護理手段,以達到促進人們心身健康、預防疾病、盡早康復的目的。
中醫健康養生在當今“健康中國”的地位如此重要,這就需要大量人員為之服務,需要大量的中醫醫護人員進行繼承、發揚及創新。同時中醫健康養生也面臨很多問題,如缺乏行業規章制度、缺乏保護機制、整理挖掘不足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優化中醫健康養生人才培養機制、充實人才隊伍,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健全行業監管和保護制度,重視有效全面整理及挖掘等方面來促進中醫健康養生的繼承、發揚與創新,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2 中醫健康養生
所謂“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為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因此,針對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健康標準的要求也不同。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是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互相依賴等方面表現為持續適應的一種狀態和反應[6]。
而談及養生,除了前面提到的《莊子》中已有的專門論述,在《道德經》中亦存在,這些都反映出古人對養生的重視程度。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筆,也貫穿于人類繁衍中的整個階段,它不僅包括形體、情緒的健康,還包括社會、道德層面的健康。中醫養生則指運用中醫理論即在氣血、陰陽、精氣神等理論指導下,采用食療、導引、養神等操作方法,使身體、精神保持健康,甚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3 中醫護理的形成與發展
中醫護理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春秋戰國至漢代時期,《黃帝內經》中最早對中醫護理即有記載,其中包括飲食、起居、心理、護理即針灸、按摩等各個方面[9];此后《傷寒雜病論》中則在前人基礎上創立了辨證論治,同時根據不同辨證進行護理,也就是現在辯證施護的雛形。華佗所創“五禽戲”首次把模仿動物的動作用來鍛煉身體,可謂稱得上是保健體操的鼻祖,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康復導引護理[10]。這些都是中醫護理的形成階段。
中醫護理的發展多在隋唐五代至宋金元時期,其中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次記錄用蔥管幫助導尿,這也是與現代醫學導尿術最相近的護理操作;《外臺秘要》則對新生兒的包裹、沐浴等護理方法進行了詳細記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則對老年養生護理尤為擅長,創立了滋陰派的護理方法,使得中醫護理得到全面廣泛的發展。
中醫護理發展到明清時期,即趨于成熟、獨立。《侍疾要語》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我國最早的護理、養生專著。近現代以來,國家對中醫文化的繼承、發展、數據挖掘和創新工作高度重視,因此中醫護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它在中醫整體觀理論知道下,結合天地人相應的原則,通過辯證施護,采用中醫四診診療、針刺、艾灸、推拿、導引等護理手段,強調個體差異及勞逸結合,為人們保持健康或早日康復保駕護航[6]。
4 中醫健康養生存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中醫健康養生的熱度不減,但仍存在某些問題,最主要的是人們對中醫健康養生的理念在理解上可能有偏差,從而出現了某些誤區。例如,大家總有一種潛意識,認為養生需要專門的時間、空間,平時工作繁忙時總是以自己沒有時間養生為借口而放棄;然而,養生可以發生在工作生活中的任何愿意執行的時間、空間,甚至站著等公交、地鐵時都可以做些養生的動作。還有人認為養生屬于老年人,與年輕人無關。其實也并非如此,大家可以抽空到各大醫院急診觀察一番,很多年輕人由于生活沒有節制導致疾病,甚至還有很多吃播網紅因此而暴斃。所有這些不正確的理念都是建設“健康中國”之路上的絆腳石。
諸如此類這些問題,此處不再一一贅述,再加上某些大眾對中醫護理了解程度偏低的現狀,導致中醫健康養生與中醫護理不能深入結合。醫護人員應當利用好現代新媒體手段,盡可能多地為大家提供這方面知識的講解及科普工作,甚至有條件的可以進行一對一指導、個體化輔導等,為早日實現“健康中國”添磚加瓦。
5 中醫護理如何與健康養生相融合
筆者認為在中醫護理中有兩個關鍵問題尤其重要,首先是基于中醫基礎理論“整體觀”的護理,即在實際照護過程中既要把每一個病人當成獨特的個體,又要將其看做一個整體,于自然、社會、文化等方面整體為患者考慮,重視人自身既是獨立的一個整體,又與社會、自然環境相融合成一個整體。自然屆、人類社會有發展、更迭,人體也與其一樣,是動態運動的、變化的個體,同時人體各部分又組成人體微觀的整體[11]。
其次是基于中醫辨證論治這一特色上的辯證施護,即指通過運用中醫四診互參,對患者進行辯證分型,根據不同證型進行個體化護理。倘若患者身體健康,即可根據中醫體質辨識理論,進行個體化中醫體質辨識,通過針對不同體質進行個體化護理。這些操作均需做到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真正做到防治結合,起到預防重于治療的作用,正所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12],同時基于“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這五步西醫護理的基本程序,結合中醫個體化辯證,進行個體化護理,也是對《傷寒雜病論》中辯證施護理論結合時代的創新和發展。
同時中醫護理還包括很多中醫護理適宜技術療法,如針刺、艾灸、拔罐、刮痧、中藥泡洗、中藥離子導入法等。這些適宜技術成本低廉,操作簡單便捷,對患者創傷很小甚至無創,見效快,適用范圍廣,不受時間、空間、取材等限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和歡迎。因此,中醫護理尤其要把這些適宜技術融入到中醫健康養生中,也非常符合當今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
6 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健康養生應該包括中醫護理,中醫護理融入到健康養生中是大勢所趨、時勢使然,而且通過廣大的醫護群體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走出誤區,糾正、摒棄不良的生活習慣,講究科學性、持續性、可發展性養生。這些對提高健康認識,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甚至延年益壽均有重大指導意義,為實現“健康中國”這一戰略性目標意義深遠。同時,還能增加醫護人員與大眾間的溝通交流,緩解醫患矛盾,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并促進我國中醫藥健康管理事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孟立聯.“十四五”我國衛生健康發展的歷史方位[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 2020, 40(11): 767-771, 777.
趙海虹, 盧秀霞, 葉燕彬,等. 從中醫體質學基本原理解讀大健康養生概念[J]. 天津中醫藥, 2022, 39(1): 36-39.
何惠惠, 孟英婷, 余亞莉, 等.健康中國視角下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問題及對策[J]. 現代養生, 2022, 22(21): 1892-1896.
虞月文. 中醫健康養生思想在提升疾病整體管理水平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21, 29(18): 202-203.
陳玉鵬, 林慧光. 《養生類纂》養生思想與特色探討[J]. 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28(5): 5-6.
夏海歐, 孫宏玉.護理教育理論與實踐[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8.
沈小淞,范 小婷. 論“上古之人與今時之人”淺析中醫養生思想[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22, 31(9): 20-22.
劉雯瓊, 李晶, 周漢雯,等. 新媒體時代中醫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受眾需求研究: 以《養生堂》節目為例[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2, 20(12): 11-14.
周琦. 中醫護理基礎[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7: 12.
劉鳴義, 高曉玲.中醫護理文化解讀[M].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3: 23-35.
楊舒涵. 中醫特色理論在整體護理中的應用[C]. //甘肅省中醫藥學會. 2011年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白銀, 2011: 3.
陳廷, 金可. 中西醫護理的異同[J]. 醫學信息, 2014, 27(8):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