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CD103和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研究。方法 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另選80例病理結果正常結腸組織者作為對照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CD103和 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組織、正常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并分析其表達水平與分化程度、年齡、Dukes分期、淋巴結轉移等病理參數的關系。結果 觀察組受試者CD103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E-鈣黏蛋白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受試者CD103陽性率為46.25%、E-鈣黏蛋白陽性率51.25%,高于對照組的1.25%、2.50%(均Plt;0.05)。受試者的CD103、E-鈣黏蛋白的陽性表達率在性別、年齡、腫瘤大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低分化、Dukes分期C+D期受試者CD103、E-鈣黏蛋白的陽性表達率低,有淋巴結轉移受試者陽性表達率高(均Plt;0.05)。結論 與正常結腸組織相比,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組織呈低表達,CD103呈高表達;其異常表達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浸潤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作為臨床評估結腸癌侵襲、轉移的重要參考指標。
【關鍵詞】結腸癌;CD103;E-鈣黏蛋白;水平表達;免疫組化檢測
中圖分類號:R4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0.030
結腸癌為臨床高發、常見的一種發生于結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占常見胃腸道惡性腫瘤第3位[1]。結腸癌具有浸潤轉移的生物學特征,浸潤轉移是多步驟過程,包括細胞黏附、基質分解、遠處轉移等3個步驟。結腸癌的病因較為復雜,多種因素、基因、步驟均參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2]。在這種特殊微環境的影響下,癌細胞也會受到多種調節機制的影響,如腫瘤細胞間、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間存在的黏附作用是產生這種微環境的基礎。整合素參與了結腸癌發生、發展及細胞耐藥等多個重要環節,它在不同結腸癌組織中的差異表達、發揮的不同作用。整合素是機體重要的黏附分子,在結腸癌的侵襲和轉移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3]。CD103是整合素αEβ7的αE亞基,整合素與腫瘤的侵襲轉移尤其是與侵襲轉移過程中上皮間質轉化(EMT)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4]。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CD103和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中的表達情況,以期為結腸癌早期診斷、治療、預后及耐藥相關研究提供新的切入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另選80例病理結果正常結腸組織者作為對照組,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觀察組中男性53例,女性27例;年齡53~82歲,平均年齡(61.52±3.25)歲。對照組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齡55~81歲,平均年齡(60.79±4.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觀察組均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5]中制定相關診斷標準,以排便性狀、習慣改變、黏液血便、腹瀉等為臨床主要表現,經X線、CT等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等明確診斷;②均為首次手術。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患者;②既往進行放化療者。
1.2 檢驗方法
1.2.1 試劑 研究使用鼠抗人CD103抗體,鼠抗人E-鈣粘蛋白抗體、檢測試劑PV-9000、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試劑盒均來源于北京中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2.2 免疫組化染色法 組織切片用石蠟包埋,并脫蠟水化,室溫10 min以滅活內源性酶,用蒸餾水洗3 min;隨后熱修復抗原,即將切片置于0.01 mol/L枸櫞酸緩沖液(pH值6.0)中,放入微波爐,溫度95 ℃,時間控制在15~20 min;然后自然冷卻20 min,再用蒸餾水進行沖洗2次,3 min/次;再用0.01 mol/L磷酸鹽緩沖液(PBS)沖洗2次,5 min/次。體積分數為3%H2O2室溫下孵育10 min,PBS漂洗3次,5 min/次。一抗(鼠抗人CD103抗體,鼠抗人E-鈣粘蛋白抗體)稀釋度為(1∶200),稀釋劑為PBS;以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4 ℃冰箱中過夜,第2天取出置室溫1 h后,PBS漂洗3次,5 min/次。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37 ℃或室溫下孵育30 min,PBS漂洗3次,5 min/次。滴加鏈霉素化蛋白生物素復合物,37 ℃或室溫下孵育30 min,PBS沖洗3次,5 min/次,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3~10 min。蒸餾水漂洗,蘇木精復染,中性樹膠封片。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受試者E-鈣黏蛋白、CD103水平及其陽性率。隨機觀察切片10個高倍鏡視野,每個計算100個細胞,以此計算陽性細胞比例。陽性細胞的判斷:E-鈣黏蛋白表達顆粒呈棕黃色或棕褐色,主要定位于細胞質、細胞膜,陽性細胞占比低于10%則為陰性,超過10%則為陽性;CD103陽性表達顆粒呈棕黃色,主要定位于細胞膜,陽性細胞占比低于10%則為陰性,超過10%則為陽性。②觀察CD103、E-鈣黏蛋白表達水平與結腸癌臨床病理關系。對觀察組患者CD103、E-鈣黏蛋白的表達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腫瘤大小、組織學分級、Dukes分期、有無淋巴結轉移。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22.0 軟件完成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受試者CD103、E-鈣黏蛋白表達水平比較 觀察組受試者CD103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E-鈣粘蛋白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受試者CD103、E-鈣黏蛋白表達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受試者CD103陽性率為46.25%、E-鈣黏蛋白陽性率51.25%,高于對照組的1.25%、2.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CD103、E-鈣黏蛋白表達水平與結腸癌臨床病理關系 受試者的CD103、E-鈣黏蛋白的陽性表達率在性別、年齡、腫瘤大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低分化、Dukes分期C+D期受試者CD103、E-鈣黏蛋白的陽性表達率低,有淋巴結轉移受試者陽性表達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結腸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整體5年生存率在50%左右[6]。該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且缺乏特異度高、靈敏度高的早期診斷技術,因此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于中晚期。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人們對健康標準的日益提高,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式和更精確的預后指標極為迫切。目前發現,除了腫瘤的病理分期,組織學亞型、外科手術程度外,經切除的腫瘤組織中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存在與患者的預后也存在密切關系。
CD103是整合素αEβ7的αE亞基,被認為是一種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表面分子標志物,主要表達于瘤內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這兩種細胞都是抗腫瘤免疫的重要參與者。正常情況下,調節性T細胞與效應T細胞通過相互調節來維持動態平衡,從而保持免疫的穩定。但在腫瘤微環境中,調節性T細胞被打亂,重新編程,抗惡性腫瘤的免疫被抑制,癌癥細胞快速增殖發展。研究表明[7],CD103 在T細胞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與CD103negTIL相比,CD103+TIL更能明細抑制調節性T細胞的活化,因此CD103被多數學者認為能對腫瘤浸潤性Treg進行一定程度消除的有趣目標。本組中觀察組CD103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其陽性率46.25%,高于對照組的1.25%(Plt;0.05),表明與正常結腸組織相比,CD103表達在結腸癌組織中表達升高。與結腸癌臨床病理關系發現,CD103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分期、轉移等存在密切關系,在Dukes分期C+D及低分者中CD103表達則明顯偏低,轉移陽性率更高(Plt;0.05),提示隨著結腸癌病情的惡化,相應的CD103+TIL也隨之降低了對腫瘤免疫應答的調節能力,癌細胞組織發生遠處轉移的幾率也大大增加。
有關研究也表明[8],CD103+淋巴細胞是結直腸癌內部微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患者生存率呈密切關系。E-鈣黏蛋白是一種強有力的黏附分子,由上皮型鈣黏附素(CDH1)基因所編碼,負責黏附臨近的細胞。在正常結腸黏膜,E-鈣黏蛋白存在上皮細胞細胞膜上,其作用即是將細胞黏附一起,讓細胞形成有固定結構和形態的組織,其表達異常或缺失均可降低組織內細胞的黏附程度,致使細胞活性增加,為癌細胞對周圍組織的侵入創造了條件。既往對E-鈣黏蛋白的研究均表明[9],在多數癌癥患者腫瘤進展期均發現E-鈣黏蛋白的表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這變化通常導致腫瘤細胞的侵襲性的增加,以及癌細胞轉移率的增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E-鈣黏蛋白表達低于對照組,其陽性率51.25%,高于對照組的2.50%(Plt;0.05),表明與正常結腸組織相比,E-鈣黏蛋白表達在結腸癌組織中表達降低。與結腸癌臨床病理關系發現,CD103表達與腫瘤分化程度、分期、轉移等存在密切關系,在Dukes分期C+D及低分者中E-鈣黏蛋白表達表達明顯更低,轉移者陽性率更高(Plt;0.05),表明隨著結腸癌惡性程度的發展進程加劇,E-鈣黏蛋白表達也隨之降低。在相關的體外實驗中[10],也證明這一結論,敲低SW480細胞中E-鈣黏蛋白表達能夠增強SW480細胞的侵襲能力,可見E-鈣黏蛋白表達的降低,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結腸癌腫瘤細胞的轉移,使患者預后不良。由此可見,CD103、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與正常結腸組織相比,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組織呈低表達,CD103呈高表達;其異常表達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侵襲轉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作為臨床評估結腸癌侵襲、轉移的重要參考指標。
參考文獻
李東言, 杜斌, 鄭燕君, 等. 結腸癌經腸鏡診斷及病理結果與CEA、CA199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8, 22(10): 1744-1746.
王春冉, 胡石奇, 羅祖洋. miR-154對結腸癌細胞EMT過程的影響及與結腸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J]. 實用癌癥雜志, 2020, 35(12): 1955-1960.
陳立智, 胡軍, 傅厚豐, 等. L1細胞黏附分子在結腸癌中表達的臨床意義和生物學作用[J]. 實用醫學雜志, 2020, 36(19): 2690-2695.
高軍, 高品. 消化系腫瘤侵襲轉移過程中整合素與EMT的相互關系[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16, 24(21): 3255-326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政醫管局.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J]. 中華實用外科雜志, 2018, 38(10): 1089-1103.
奕天飛, 胡詩蕓, 宓佳瑩, 等. 左右半結腸癌多組學分子特征差異的研究進展[J].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 2021, 43(1): 208-218.
WU B, ZHANG G, GUO Z, et al. The SKI proto-oncogene restrains the resident CD103+CD8+ T cell response in viral clearance[J]. Cell Mol Immunol, 2021,18(10): 2410-2421.
盧慧敏, 王琰, 陳陸俊, 等. CD103+CD8+T細胞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浸潤分布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 2019, 26(1): 50-57.
李波, 姜立新, 胡金晨, 等. E-鈣黏蛋白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在胃腸間質瘤組織中的表達研究[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20, 27(8): 970-974.
粟虹, 韓云雪, 佐妍. CD103和E-鈣黏蛋白在結腸癌組織中表達及作用研究[J].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20, 36(24): 2999-3002, 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