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初中生物教師,我已在崗位上奮斗了四載有余。記得剛走上講臺的我,在第一年帶的就是七年級學生。
他們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生物學科,也是第一次去實驗室上課,所以對生物實驗室的一些規矩都不甚了解。在上完第一節生物實驗課后,我就發現要用大量時間去整理實驗室內的廢棄物。在這些廢棄物中,除了部分是實驗廢料以外,剩下的都是小零食的包裝袋以及塑料瓶等。顯而易見,這些垃圾的制造者一定是剛剛上過實驗課的學生們。
看到此情此景,我火冒三丈,心想一定得好好治治他們。所以我直接走到了剛做完實驗的學生的教室,對他們進行了一番“訓斥”:“剛剛大家課上得怎么樣啊,很開心是吧?我可開心不起來,你們看,這一大包都是你們制造的垃圾!上課時不能隨意吃東西的規矩,小學一年級就學過吧?你們作為七年級學生都不懂嗎?還需要老師去提醒、去督促?如果下次你們還是這樣,那你們班以后就不要再去實驗室里做實驗了!”
說完這些,我轉身回到辦公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對學生們的表現,我很失望,有點恨鐵不成鋼。但同時,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也提出了一些疑問:對學生發火是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用訓導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到底能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呢?
果然不出所料,學生們在短時間內表現得非常好。但就在我為自己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時,現實給了我當頭一棒。一個月之后,這陣歪風就又開始了。
這次,我換了一種教育方式,用講道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怕自己又對學生發怒,我還特意將“息怒”二字寫在了手心上,以此來時刻警示自己。
“同學們,請你們設想一下,假如有這樣一次機會,其他年級的同學請你去做一次小小的報告。但是當你在臺上講得正起勁的時候,卻看到臺下的小伙伴們不僅沒有認真聽,還在咕咚咕咚地喝飲料,更有甚者,竟然在偷吃零食。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想?你覺得你被尊重了嗎?你還有繼續講下去的心情嗎?”
這次我汲取了上次失敗的經驗教訓,跟學生們商量著來,不暴躁,不批評,秉持著講道理的態度,盡可能心平氣和地去引導他們反思。
不承想,他們根本就沒有上臺做報告、講話的經驗,對剛剛假設的情境不能感同身受。有幾個學生甚至在臺下起哄說:“我愿意繼續講啊,我講我的,他們該吃吃,該喝喝。況且,在他們吃東西、喝飲料的間隙,我也可以停下來休息休息。”
聽到這話,我怒火中燒,但一想到本次談話的初衷,我不得不抑制住心中的怒火。看著學生們沒心沒肺的回答,我只能及時止損,不再繼續這個話題。
后來,我慢慢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課堂有了更好的把握。一次生物實驗課,讓我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
那節課的主題是“探究霉菌孢子的萌發條件”,需要學生在學習理論上的霉菌接種知識后,再進行實物的操作。我一上課就利用設問法引發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霉菌嗎?你們見過霉菌嗎?如果見過,它們一般會出現在哪里?”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回答,如過期的食品、長毛的饅頭、剩飯剩菜等。
我繼續追問:“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霉菌是可以產生孢子的。那么這些霉菌孢子有什么作用呢?”設置這一問題的最初目的,是想引導學生說出“霉菌是通過孢子進行繁殖的”這一知識點。但是在幾個學生回答之后,有一名學生突然舉手,然后問我:“老師,我在網上看到青霉的孢子可以用來制藥,幫助患者治療疾病。那么,是所有的霉菌的孢子都對我們有利嗎?有沒有對我們有害的霉菌孢子呢?”
聽到這個問題,我先是一驚,隨后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幫助學生明白在實驗室吃東西是有危害的。所以我順勢回答:“這位同學的問題問得非常好,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大家可以看到老師胳膊上的紅點吧?這是因為老師對霉菌孢子過敏,得了過敏性皮炎。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含有大量的致敏性霉菌孢子,它們的含量一旦超標,有些敏感的人,比如我,就會出現過敏反應。”
學生們果然反應強烈,紛紛表示關心:“老師,那您需不需要去醫院???用不用吃點藥???”還有一些學生提問:“老師,霉菌孢子除了會接觸到皮膚使人發生過敏反應之外,還有哪些其他的途徑使人發病呢?”
聽到這個問題,我想我的機會來了。首先,我回答了學生剛剛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通過呼吸、進食、皮膚接觸等途徑與霉菌孢子產生交集。所以霉菌孢子除了會使我們的皮膚出現致敏反應之外,還可能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真菌過敏性哮喘、真菌性結膜炎等過敏性疾病?!比缓螅医o學生普及過敏的一系列反應,以及過敏反應給人們帶來的危害,讓他們意識到過敏反應的嚴重性。最后,我再給他們分析在實驗室吃零食、喝飲料的不當之處,會造成哪些后果。
“霉菌孢子的形態雖然很小,但是在我們周圍還是可以看見的,我們可以適當地避免接觸到它們。但是細菌不同于霉菌,它們的形態相當微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我們只能利用顯微鏡去觀察。細菌的分布相當廣泛,其種類也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以我們的實驗室為例,在我們周圍就存在著一千多種細菌,這些細菌大部分都是有害的致病菌。如果我們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實驗室里吃東西、喝飲料,細菌就會進入我們的體內。當它們繁殖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會導致我們生病。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做值得嗎?”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值得!”
從那以后,無論是在教室還是在生物實驗室,我都再也沒看到學生吃東西、喝飲料的情況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們也更加注重個人衛生了。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合理地利用本學科知識點,處理教育教學中遺留的問題,解決學生自身問題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等,來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未嘗不是一種提高生物學課堂教育教學效率的新方法。
現在,教師面對的是一批有個性的新時代中學生,不能還像以前那樣,以領導者的身份和“簡單粗暴”的方式去教育他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實現育人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泰來縣塔子城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