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對年輕教師還是對年長教師來說,論文寫作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一線教師要想寫好一篇專業性、學術性、思辨性都比較強的論文,除了需知曉論文寫作的基本規范和一般過程外,還需明白“為何寫”、清楚“寫什么”、掌握“怎樣寫”。當一線教師找到論文寫作的動力和旨趣、方向和路徑、方法和技巧,那么論文寫作就能成為其“家常菜”。
一、從明白“為何寫”中找動力和旨趣
“為何寫”是原因問題,承載著教師論文寫作的目的與意義,故而蘊藏著教師論文寫作的動力和旨趣。一線教師撰寫論文的目的或動機多數是評職稱或課題結題的需要,也有些是參加各級論文評比。
如果教師撰寫論文只是為了這些“剛需”,那么當目標達成之后,他們還有多少動力去繼續開展研究并提煉成論文?那對沒有這些“剛需”的教師來說,他們有沒有拿起筆進行論文寫作的沖動和行動?
所以,教師要想在論文寫作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從而更有作為,就應跳出自我“剛需”的樊籬,與更高的目的和旨趣發生連接,去用更多、更豐碩的研究成果求證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的“幸福之路”,從中不斷探尋教育教學的真知和真理,讓自己成長為真正懂教育、會教學、樂教研、善總結的優秀教師。
教師如何找到論文寫作更高的目的和旨趣?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說:“只教學不寫作就會缺少高屋建瓴的能力,教師的成長要接受學科教學論文寫作的磨煉。”大量的教師成長案例表明,論文寫作不但是優秀教師成長的平臺,而且是卓越教師發展的階梯,還是教學名師和教育名家成名的路徑。正如全國優秀教師高萬祥老師所說:“寫作,是平庸教師與卓越教師的分水嶺!”論文寫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可以助力教師通往卓越成長山峰之云梯。浙江師范大學李潤洲教授的研究表明,論文寫作之所以能成就卓越教師,是因為論文寫作孕育、生成著獨特的教育教學思想,促成、完善著新穎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升、造就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 。
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說:“我知道把自己實踐中的感受進行系統的理論概括和提升,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規律,如此寫成一篇篇心得文章。40年間發表文章350余篇,出版專著和相關書籍 28 部,這些都是自己一篇篇、一字字獨立完成的。在回顧歷程中,我甚至感動了自己。我感到將情境教育創新的收獲變成文字,表達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闡述了自己所感、所悟,讓老師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經驗層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規律去進行再創造,運用到實踐中,獲得了教育的高效能,最終讓眾多的兒童獲益,這就實現了我的初衷。”
當教師找到了論文寫作更高的目的和旨趣,他們才能讓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所從事的教育發生無限可能。或許,他們也可能會如李吉林老師一樣“雖艱苦,但也甘甜”,甚至書寫如情境教育一般的華麗篇章。
二、從清楚“寫什么”中覓方向和路徑
“寫什么”是內容問題,決定著教師論文寫作的范圍和主題,故而蘊含著教師論文寫作的方向和路徑。
那么,一線教師究竟可以“寫什么”呢?我們先來看一個關于一名建筑師和甘地對話的故事。在印度獨立的時候,有個建筑師找到甘地,問:“需要我做什么?”甘地說:“你會做什么?”他說:“我是建筑師。”甘地說:“那你蓋房子去,你干嗎來問我你能做什么呢?”建筑師頓時明白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會做的事。
這個故事就可以告訴那些困惑于不知寫什么的教師,自己想寫什么、能寫什么、會寫什么,就寫什么,即寫自己的所做、所思和所悟,特別是那些有創新做法的實踐和形成獨特見解的觀點的內容。
哲學家叔本華說:“每個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內心世界的限度來看世界。你心中完全沒有東西,在外部世界里無論多么豐富,你都一定熟視無睹。你是一個心靈豐富的人,那你看到的世界也會是一個豐富可愛的世界;反之,你的內心是貧乏的,那么你看到的世界也一定是貧乏的。”也就是說,教師論文寫作的實質是“我筆寫我行、我筆寫我思、我筆寫我心”。換言之,教師論文寫作不僅僅是寫出來的,而且是想出來的,更是做出來的。
如果你對教育充滿了氣象萬千的思考與實踐,那么你就可能寫出氣象萬千的論文;如果你關注了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那么你就可能寫出方方面面的文章。
在“寫什么”的問題上,我認為教師論文寫作什么都可以寫,如課標解讀、教材處理、試題分析、課程研發、課程實施、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理論研究、教育感悟、教育教學觀點、觀課議課、教學評價、校本教研……甚至還可以圍繞某一主題進行系列研究,并撰寫成系列論文。
三、從掌握“怎樣寫”中尋方法和技巧
“怎樣寫”是策略問題,影響著教師論文寫作的方式和途徑,故而蘊含了教師論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在寫作上,教師要認識到論文不僅不同于散文、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體裁,也不同于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甚至還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但可把論文的體裁理解為議論文。論文包括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論文的特點是“論”,其寫作重點也在“論”。有“論”就要有問題、有論點、有論據、有論證。
因此,教師不能把論文寫成說明文、工作報告或工作總結,而應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組織安排論述內容。
根據多年的寫作經歷和體悟,我發現教師在論文寫作上存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可分為觸動期、模仿期、錘煉期和創作期。不同階段的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來推進論文的寫作。
在閱讀圖書或報刊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出現“這樣的文章也能發表?好像我也能寫,甚至還能寫出更好的文章”的心理感受時,那么這意味著教師正處于觸動期。這個時期的教師,知道自己可能也能寫出相應的文章,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開始下筆。
但是,有了觸動,就是好的開始。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寶貴的觸動,然后從模仿他人論文的寫作開始,就會較快進入模仿期。在模仿期的教師,一般是比較困惑的,通常只能通過模仿來完成論文寫作,即如果不對照著別人的文章,就無法寫出來,甚至只能面對著電腦屏幕發呆。要想模仿得出來,教師必須與原文產生共情。教師若能模仿著寫出一篇好文章,就度過了模仿期,邁進錘煉期。
處于錘煉期的教師,可以先從寫小文章、小論文開始,甚至每天只寫幾十字、幾百字也行,但要堅持為之。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堅持錘煉自己對教育教學問題的捕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當教師有足夠的意志堅持在日常的零碎時間里不斷錘煉自己的寫作能力、寫作意識和對教育教學問題的敏感度,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思考和見解時,那么教師就能順利抵達創作期。
教師進入了創作期后,才能真正感受到論文寫作所帶來的幸福體驗——雖然辛苦,但苦中會有甜的感覺。創作期的教師,可能看著別人的文章,反而寫不出來;只有不看別人的文章,才能自由地用文字表達自己。這就像人們學習電腦打字一樣,初學者要看著鍵盤輸入,熟練者不用看著鍵盤就能“健指如飛”,倘若看著鍵盤,反而會影響輸入的速度。
在論文寫作時,創作期的教師腦海中就會閃現出此前沒有出現過的詞匯。這些詞匯會伴隨著教師的思維,組合成不一樣的表達,從而讓教師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論文作品。這時,教師就能真正體會到,論文寫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那么高不可攀,甚至論文寫作也能如“家常菜”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
總之,教師論文寫作有“道”可循,有“法”可依,有“術”可鑒。實踐、思考、研究是教師論文寫作的重要秘訣。教師之所以沒有找到論文寫作的秘訣,之所以不想寫,或害怕寫,或不喜歡寫,或不擅長寫,或不堅持寫……主要是因為做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究!從表面上看,論文寫作是寫的問題;進一步看,論文寫作是做的問題;深入去看,論文寫作是想的問題;從本質上看,論文寫作是心的問題。因此,論文寫作不但跟教師的寫作能力有關,而且跟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素養有關,還跟教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有關。
(作者單位:嶺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