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現代化健身休閑產業的基地,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建設既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助推城鎮化建設的拓展需要,也是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支撐環節,同時也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發展體育產業至關重要。本文對當前我國出現的產業融合趨勢、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情形進行分析闡述,認為其存在著發展規劃設計局限、項目同質現象泛濫、房地產化傾向嚴重等困境。結合我國當前宏觀經濟社會環境,提出體育特色小鎮發展建設建議,針對以上困境提出:優化頂層設計,明晰發展規劃;依托優質資源,彰顯項目特色;創新運營管理,把握消費取向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體育特色小鎮" 現狀" 產業融合" 發展路徑
前言
20世紀80年代,新型產業融合現象不斷增多,產業融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成為全球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三大趨勢,新產業融合等現象不斷涌現。隨著中國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體育產業也隨著各種經濟需求開始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體育產業也呈現出產業整合的趨勢。這種融合不僅發生在體育產業內部不同產業的競爭中,也發生在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合作中。在內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創新,體育賽事、場館服務、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用品等行業之間的邊界逐漸消失,不同行業之間以跨業、重組、整合的形式相互關聯。其間不斷地相互影響,形成統一的體育產業。此外,體育產業與旅游、醫療健康、文化、金融、房地產等產業融合,體育電競、體育旅游、智慧體育場館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隨著《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的頒布,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扶搖直上,一日千里。2014年我國僅建設了21個體育特色小鎮,然而到了2018年這個數據達到了250個,根據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政府政策支持和市場發展情況,2020年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數量將增加100-150個。結合我國當前的宏觀和經濟社會環境,隨著有關政策的出臺,體育特色小鎮在中國如同雨后春筍般遍布開來,受到了社會各界學者的廣泛關注。體育特色小鎮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肩負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責任。因此,現階段有必要對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進行梳理,明確現存困境并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為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1、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困境
1.1、發展趨勢迅速,區域分布明顯
2014-2015年期間,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數量上升至47個。2016年7月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的通知》,并在同年的7月份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隨著全民健身引發了我國民眾的廣泛關注,體育旅游逐漸成為了民眾所流行的生活趨勢。基于此背景,國內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數量開始逐年迅速飆升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數量已經突破至304個,2022年冬季奧運會以來,我國民眾對于冰雪運動的熱情持續升溫。據《2018年中國冰雪產業白皮書》統計顯示:2017年冰雪特色小鎮的數量達到了26個,同比增加116.7%,并且預期到2020年有望超過40個。由此可以發現,冰雪特色小鎮集聚冰雪、旅游、文化等多種元素從而展現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因此,如何對此展開布局和支持成為了體育特色小鎮的重要研究課題和問題。
1.2、產業類型豐富,市場規模快擴
根據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產業核心內容的不同,休閑體育小鎮、賽事體育小鎮、產業體育小鎮:它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此前,中國體育特色城市以休閑型為主,但按項目、行業建設的體育特色城市數量明顯少于休閑體育特色城市。隨著健康中國的持續推進,民眾的健康素養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數據顯示:我國2011年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僅為593元,而2018年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卻達到了2264元,并且有望在2020年達到3448元。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以為體育特色小鎮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穩定且不斷上升的經濟基礎,但是,目前的體育特色小鎮類型仍舊無法厘清,甚至在融合過程中變成了半休閑、半賽事的“四不像”小鎮,最終導致游客人數減少,質量下滑。
2、當前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困境
2.1、發展規劃設計局限
盡管目前體育特色小鎮在我國屬于熱門研究的課題和討論的話題,但是其建設在我國還并不成熟,仍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和困難,所以往往只能依靠國外的成功經驗或我國早期所建設的經驗來摸索前進。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可以適用于所有的體育特色小鎮,每個小鎮都有屬于各自的特色,這足以顯示出我國體育特色小鎮在建設方面的規劃和設計較為局限,其的理論與實踐水平還需進一步加強。
2.2、項目同質現象泛濫
近年來,體育特色小鎮建設數量大幅上漲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盲目跟風、生搬硬套”的問題,從而導致項目同質化現象泛濫。甚至還有些體育特色小鎮盲目追求體育項目的豐富性,反而忽略了當地的特色資源。如休閑型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本應該依托于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從而開展適宜的體育運動項目,但是從目前來看,現有的休閑型體育特色小鎮其建設內容存在著較大的趨同性,主要以常見的足球、馬拉松、戶外運動、水上運動等項目為主,極大多數體育特色小鎮還未能形成屬于自身特色鮮明的主導項目,嚴重影響了小鎮發展和創新。
2.3、房地產化傾向嚴重
資金無疑是體育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關鍵因素,體育小鎮的創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涉及到土地問題。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公布96個體育特色小鎮試點名單后,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受益于政策,開始建設體育特色小鎮。因此,以建設體育特色城市的名義進行房地產開發,它也不符合對體育小鎮的愿景,導致群眾對體育特色小鎮的印象低下。
3、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3.1、以運動項目為核心,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
開發建設體育特色小鎮其中的不同運動項目,要注意結合自身特點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出現“千鎮一面”一成不變,要做到積極創新。以體育運動項目為核心的體育小鎮建設,要堅持以體育運動項目為主導,促進企業規模化運營發展,樹立產業鏈思維,實現體育運動項目與相關產業項目的融合呼應。不同類型的產業項目有不同的發展規律。他們遵守產業市場的運營和發展規則,積極建設具有競爭優勢的代表性體育項目。圍繞代表運動項目逐步開發其他符合市場需求的附加產業項目和產品,根據運動項目特色,開發新的項目服務,實現各產業間的有機結合,不斷拓展產業鏈,以促進體育特色小鎮逐步穩定地可持續性發展。
3.2、融合多項運動,打造特色小鎮聚集區
當前,人民群眾的體育消費需求己經由體育用品消費向體育服務消費轉變,滑雪、攀巖等具有較強體驗性的運動項目逐漸由網絡走進大眾視野,根據參與的高檔體驗從低端的體育消費需求,體育小鎮的結構也需要向高檔發展,單一的體育項目已經不能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而是某一特定小鎮的趨勢集中打造石英產業集群,享受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成果,感受越來越多的人的消費。同時,多種運動項目產業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大量的體育人才,聚集區的出現使得基礎設施資源和游客資源得到共享,減少了投資成本,促進了游客的消費,提高了體育特色小鎮的旅游競爭力。建設體育特色小鎮聚集區,要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特點科學規劃發展,不能一應而起、不加思考、皆為利往,更不能為了政績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樹立“體育與旅游,生態與健康”的產業發展理念,通過政府、市場等多方主體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和市場化運營論證,明確體育特色小鎮的項目活動方向,加強多種體育的跨界整合,共同開發建設體育特色小鎮。
3.3、依托優質資源,創新運營管理
體育特色小鎮在建設初期應該厘清其發展項目的資源稟賦,充分發揮自身生態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獨特優勢,從而選取具有相應基礎的項目內容作為核心產業,延伸并廣泛擴展有關產業,以形成自身特有的發展品質。如西部地區可以根據自身豐富的環境和人文資源,以當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核心,這樣既可以彰顯項目特色,又可以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良好的繼承與發展。另外,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的進程中還應與同類型特色小鎮進行差異化錯位發展,緊緊把握自身的特質,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久目標。現階段,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健康發展不能僅僅依賴于單一的體育產業,應以體育產業為支柱,集聚多種相關產業,從而形成“體育+”的產業圈。體育特色小鎮運營管理的關鍵在于實施“體育+”,投資運營主體應當圍繞“體育+旅游”“體育+健康”等業態,創新體育運動產品與服務,通過結合體育,把握不同時代的消費偏好,才可以實現體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
4、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
4.1、開啟“互聯網+”模式
信息的分享已成為該行業在其他領域擴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今“數字中國”的背景下,信息技術正在成為其產業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尚處于休眠狀態,不管是跨區域數據分配還是實時網絡管理都成為可能。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飛速發展,創造了一系列以大數據為領導的創新性產業。
有了全新的互聯網,“信息革命”將席卷各個細小領域。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數據收集、傳送和公布,這不僅有利于綜合管理,而且有助于收集有用信息,使體育地區發展計劃能夠迅速調整。例如,現代國家技術技能和互聯網技術正在為發展我們的體育“管治”性質建立信息、預定、車票、培訓、活動和設備的統籌平臺。
4.2、業務捆綁與業務互通
政府的主流結構已不再符合微型城市和體育發展的要求。在體育創新的城市里,政府必須改變自己的治理方式。政府的財政支持是不夠的。我們要擴大信貸市場的規模,利用市場的力量。體育小鎮的結構改革需要強調政府的作用。在市場發揮核心作用的情況下,政府不應采取控制全局的傳統模式,而應引導當地居民積極參與城鎮建設和治理。政府可以利用貨幣和體育基金作為社會資本的平臺,對整個體育城市采取優惠方案。通過展示科學高效的計劃和工作方式,政府、市場和其他行動者為體育大都市創造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加強各種體育運動的跨界融合,為發展特色城市提供項目活動場所。ppp模式也是一種民間資本的參與式投資池,主要旨在鼓勵投資機會多元化,改善資源配置,降低融資風險,提高政府效率。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改變過去GDP增長的衡量標準,對環境、價值、效率等進行科學評價,定期對體育城市的發展、治理和行為進行評價。要在改變傳統評價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環境保護、價值和效率定期調查,提出科學的評價標準,建立動態評價機制。以體育管理為模板進行城市管理,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傳統體育,注重城市生態系統,保留其原有特色,保護環境。
4.3、利用現有自然人文資源
一個優秀的體育小鎮的建設不能脫離該地區的傳統優秀歷史文化。歷史、文化和體育是這座城市的靈魂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促進,擁有文化遺產的獨特區域的發展,是這些多元化的外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愛爾蘭的香儂高爾夫球小鎮,不僅在大力發展高爾夫運動,同時也大力發展具有傳統愛爾蘭風格的曲棍球和蓋爾式足球等項目,并保持著大量傳統的歷史建筑、平整的草地,賦予了體育小鎮獨特的魅力,作為體育城市也很有風格。德國、新西蘭、法國和中國等這些不同城市也有充滿了傳統的體育、歷史和文化以及現代的生活方式的地區。在中國,不同地域差異非常明顯,將地域民族特色、歷史文化與體育傳統相結合,對打造體育特色城市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注意傳統體育的發展,利用中國眾多傳統古老的運動形式,比如,競技、射箭、太極、角斗比賽和空手道,可以利用大量過去的經驗有力的發揚傳統武術文化。其次是感受到中國的傳統體育運動和歷史文化,力求城市生活也要保持它原有的特色。最后,把體育節目融入到這個城市里來描繪一個引人注目的體育文化。小鎮形式必須具有體育的多樣化性質,多種多樣的組織并且創造趣味體育的氣氛。
5、總結與展望
我國的體育特色小鎮還在發展初期,需要不斷試驗,摸索前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不同的理念,各小鎮也各有其自身特點。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的多元化發展,從“以運動項目為核心,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到“融合多項運動,打造特色小鎮聚集區”,關于體育特色小鎮的研究不斷豐富。除高級別規劃外,還有幾個目標需要監測。在此之前,應事先審查核試驗,并監測發生事故時的責任劃分。在體育休閑活動的設計過程中,休閑設施的建設應與地方特色相關,同時嚴格要求遵守體育休閑旅游政策和規劃。
本文仍存在很多細節上的不足,僅對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做出了宏觀分析,不能全面反映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特點,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并未涉及,需要進一步研究。本文參閱前人的探索研究和經驗,發現體育和相關產業較高的資產通用性構成了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的內在條件,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指引形成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的外在動力機制。結合我國當前宏觀經濟社會環境,提出體育特色小鎮發展建設建議:開啟“互聯網+”運營模式,構建從數據的采集、處理、傳輸到數據發布全覆蓋的信息管理系統,利用現代智慧科技和互聯網技術引擎,在體育特色小鎮開發過程中構建集宣傳、預訂、票務、培訓、賽事以及裝備等功能于一體的自助式綜合服務平臺。業務捆綁與業務互通,政府通過優惠政策,以財政資金和體育基金為基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小鎮建設。借鑒ppp創新模式,政府與社會資本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多方融資運營平臺。同時,要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改變傳統評價標準,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根據GDP增長、環境建設、價值、效率等定期考核。利用治理和體育來進行城鎮的示范性操作。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文化資源,積極開發傳統體育項目,注重城鎮的生態系統,保持城鎮的原始特色,保護生態環境。在小鎮整體布局中融入體育元素,形成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組織體育賽事活動,營造活躍的體育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慧婕,劉利.產業融合趨勢下我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路徑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1(04).
[2]黃海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體育產業:發展趨勢與變革路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06).
[3]王碩,張安琪,匡小紅等.新時代我國紅色體育文化傳承及發展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1,38(05).
[4]劉蘭娟,司虎克,劉成.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演進與現實動因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3).
[5]馬越斐,李海.新發展格局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實踐樣態、問題診斷及創新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3(01).
[6]肖海婷,蔣新國,馬嘉敏.體育特色小鎮運營管理及優化路徑研究——以中山市國際棒球小鎮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 2022, 43(12).
[7]王愛霞,明慶忠,劉宏芳.國內特色小鎮研究回顧——基于文獻分析與政策耦合視角[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2,23(06).
[8]張睿,譚宏.體育特色小鎮游客感知價值、滿意度與重游意愿的關系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2,30(09).
[9]蔣全虎,陳家起,高奎亭,等.文化場景理論視域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空間建設的適應邏輯、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湖北體育科技,2022,41(09).
[10]魯志琴,汪慶波,尹作亮.體育特色小鎮建設中的體旅融合發展研究[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2,24(09).
[11]高夢婕.特色小鎮創新發展機制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以柯橋酷玩小鎮為例[J].中國商論,2022(13).
[12]王石峰,夏江濤.體育賽事旅游: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及推進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04).
[13]陳元欣,劉恒,陳磊.體育服務綜合體消費場景營造的邏輯動因、實踐探索及提升策略[J].體育學研究,2022,36(06).
[14]趙洪波,王繼征,劉威.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我國體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2,44(02).
[15]黃海燕.新階段、新形勢: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戰略前瞻[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1).
[16]陳治,屈晨旭.旅游型體育特色小鎮的空間游客吸附機制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21,37(06).
[17]李金容,陳元欣,陳磊.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體育旅游綜合體發展的理論審視與實踐探索[J].體育學研究,2022,36(01).
[18]金銀哲,李柏.體育特色小鎮發展問題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1,43(05).
[19]徐傳飛,陰騰龍.中國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的審視與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2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