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后疫情時代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研究,剖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定的破解路徑,以期能夠推動新時期我國鄉村振興事業更好更快發展。存在問題: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單一,資源挖掘深度不足;品牌效應不夠突出,缺乏認可度;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簡單粗暴,損壞當地生態環境;民族體育旅游發展人才不足,限制運營開展的專業性。破解路徑:開展多元模式民族體育旅游,深入挖掘資源優勢;以本地民族體育旅游特色為導向,打造體育旅游品牌效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強化民族體育旅游人才建設,提升運行管理的科學規范性。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民族體育旅游" 鄉村振興" 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七大國家戰略之一,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部署。《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培育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新模式,推動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在農村開展鄉村旅游活動”。體育旅游作為近些年來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旅游業態,目前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已得到普遍重視。體育旅游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旅游業發展,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形式,發展體育旅游是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疫情防控的逐漸開放,社會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局面,尤其對于旅游業而言,將迎來發展機遇。民族體育旅游是以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為主要載體,通過民族體育結合旅游形式的一種新型體育旅游,是推動我國少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融合共生,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鑒于此,本研究著重剖析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探究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夠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更好發展。
1、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
1.1、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是助力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
隨著我國對于體育產業發展的愈加重視,我國體育產業迎來了新的春天。在我國對體育產業高度重視的大背景下,探尋旅游結合體育產業已成為當前體育研究領域熱點議題。從近些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有利于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社會發展,如餐飲、地方熱產、住宿、娛樂等方面,提升當地民眾經濟收入,助力其整體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區域往往擁有較為豐富的山地、湖泊等自然旅游資源,使發展體育休閑運動具有天然優勢。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依然相對落后,無論在人均收入抑或是地區財政收入,均較為落后。體育旅游產業的綜合經濟帶動性已成為新時期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對于促進地區鄉村振興的落實起到重要作用。
1.2、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抓手
以人民為中心是我黨開展工作的核心理念。少數民族區域長期以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人民群眾生存發展存在較大困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長期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具有針對性的付出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新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亦迎來了新的格局。民族體育旅游作為少數民族區域地區具有重要發展優勢的新型經濟增長點,是助力民眾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國政府近些年來高度重視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在政策文件上多次明確指出地方政府要針對本地方體育旅游資源,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體育旅游開發工作,不斷促進當地民眾參與體育旅游建設發展,以實際行動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
1.3、發展民族體育旅游是推動我國各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
鄉村振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其核心在于不斷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共同富裕。民族體育旅游近些年來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在參與少數民族體育旅游過程中,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提升了不同民族對于彼此之間的認同感,促進各民族相互融合。鄉村振興不僅僅在于經濟物質水平的提高,更重要在于文明風尚的改善,為經濟發展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
2、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困境
2.1、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單一,資源挖掘深度不足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尤其在我國西南部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具有豐富的山地湖泊資源,開展體育旅游具有重要的先天優勢。然而在實際開展我國少數民族區域體育旅游資源過程中,存在較為明顯的開發模式單一,對于資源的挖掘深度顯著不足。作者在西南省某市調研民族體育旅游開展現狀中發現,目前大多數目的地對于本地優勢體育旅游資源發覺深度不足。例如,在某山地資源較為豐富地區,其體育旅游資源開發長期以山地跑單一形式為主,盡管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山地跑愛好者參與,但其當地體育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明顯受阻,形式單一,缺乏特色,與國內內陸地區甚至沿海地區山地跑本質并無明顯差異,沒有突出民族特色。此外,在部門地區對于資源挖掘深度不足,無法充分利用其當地資源優勢。例如,在某少數民族聚居區開展射箭、騎馬等民族特色體育活動,缺乏對于當地特色體育的深度開發,僅以門票收入等為其主要收入來源,開展的服務較為單一落后。因此,當前我國民族體育旅游整體開發模式相對單一,以相對單一的跑、騎行、游泳為主,資源開發深度顯著不足。
2.2、品牌效應不夠突出,缺乏認可度
品牌效應是當地開展民族體育旅游所必須關注的事宜,尤其在當前信息化時代,提升本地民族體育旅游品牌形象建設具有重要價值。各地應不斷針對本地實際開展情況,強化民族體育旅游品牌效應建設。然而從實際開展來看,目前大多數地區民族體育旅游缺乏品牌效應,對于整體旅游群體缺乏足夠的品牌吸引力,無法真正將自身特色釋放。例如,在我國內蒙古民族體育旅游開展中,當地重視依托其“藍天、白云、草原”優勢,開展多種多樣的體育旅游。然而其整體產品依然較為單一,呈現形式單薄,為深入打造具有內蒙古特色的民族體育旅游品牌形象,例如提及內蒙古體育旅游,便想到騎馬射箭。不可否認其展現了民族體育特色,但在當下多元化市場發展環境下,其品牌效應依然不足,無法深入發掘其當地體育旅游特色內涵,拓展多種形式的民族體育旅游。既無新興的民族體育旅游形態,在原有的特色項目基礎上亦缺乏足夠的創新,整體韌性不足,在宏觀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環境下將難以持續吸引游客參與。
2.3、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簡單粗暴,破壞當地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囑托,彰顯了新時期我國黨和政府對于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民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依托即當地豐富的山地林業、民族文化特色等自然資源,其為民族體育旅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發展體育旅游,其前提與根本即是保護當地生態環境,在最大化降低環境破壞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經濟發展活動。然而當前我國部分區域在開展民族體育旅游過程中較為簡單粗暴,對于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不利于其健康可持續發展。作者在考察某地民族體育旅游開展過程中發現,該地民族體育優勢資源在于民族特色獨木舟運動,因此其對于湖泊資源開發較為深入。然而作者發現其當地湖泊污染較為嚴重,水質較差。盡管當地在該特色體育旅游中取得了較大成就,但不可否認其對于環境的污染不可取,違背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
2.4、民族體育旅游發展人才不足,限制運營開展的專業性
人才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對于體育旅游這一融合產業而言,人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從實地調研來看,目前我國民族體育旅游發展人才匱乏,在實際運行管理中存在不規范、不合理的問題。由于國內目前體育旅游發展依然處于相對滯后狀態,整體開展運營依然有諸多方面亟待提升。一方面我國目前民族體育旅游從業人員主要以旅游行政部門、體育管理部門等進行培訓,整體培訓周期較短,且從業者多缺乏多產業從業背景,對于體育旅游缺乏一定的實踐感知;另一方面在諸多地區民族體育旅游從業人員以當地少數民族區域民眾構成,例如當地特色體育運動項目教練多為本地民眾,其具有較強的專項體育技能。然而其面對的群體多為外地游客,在此過程中必然涉及一定的運動項目教學,在此過程中必然對于其教學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其關系到游客的實際體驗感,從某種程度上決定其今后是否會二次旅游。此外,本地體育旅游開發公司在運行管理上存在諸多問題,如收費不合理、服務意識不足、簡單粗暴等,亦在較大程度上限制體育旅游的可持續開展。
3、民族體育旅游主力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3.1、開展多元模式民族體育旅游,深入挖掘資源優勢
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旅游內涵也在隨之不斷豐富,多元化的體育旅游模式也不斷形成。針對當前民族體育旅游開展模式單一問題,本研究提出以下破解路徑。第一,以本地資源為優勢創新多種開展模式。在民族特色傳統文化開展中,要做到在旅游觀光的基礎上,創新開展多元形式體育旅游開發模式,例如健身休閑+旅游、民族體育賽事+旅游等多種形式,鼓勵各地針對本地實際資源現狀,不斷發掘資源優勢,打造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旅游目的地;第二,聘請專業導師參與本地資源宏觀規劃。各地在實際開展民族體育旅游中,為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可持續性,可聘請專業學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針對本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規劃民族體育旅游項目建設。例如,貴州地區開展體育旅游建設,可聘請貴州本省高校專家學者,如體育學院體育旅游研究方向教授、經濟學院教授以及沿海地帶具有長期從業的專業人員,制定科學合理的宏觀體育旅游發展規劃。
3.2、以本地民族體育旅游特色為導向,打造體育旅游品牌效應
實踐證明,品牌形象建設對于當地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一方面其提升了當地體育旅游吸引力,有利于不斷吸引我國民眾參與當地特色民族體育旅游;另一方面不利于其長期可持續發展。鑒于此,本研究認為可從以下幾個層面出發。首先,突出重點建設當地特色民族體育旅游項目。本地特色體育旅游項目是其當地體育旅游產業能否真正長期發展的根本與核心,是整體體育旅游產業的重點建設方向。要重點突出特色項目,創新多種特色項目發展模式,構建較為系統完善的特色項目發展群,打造地方品牌特色;其次,強化宣傳力度。地方政府在開展民族體育旅游特色過程中要重視對于當地項目的宣傳工作。在信息化時代,政府要善于利用多種宣傳渠道,打造具有特色的本地體育旅游,提升宣傳力度,力爭讓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參與本地,最終成為“常客”。在此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既是承辦者,又是建設者與宣傳管理者;最后,加強本地體育旅游項目與本地其他社會發展項目融合。體育旅游作為當前具有較大潛力產業項目,盡管其目前已取得諸多成就,在我國已逐步展開,然而其真正高質量發展依然需要借助依托多元產業項目,加強多元產業之間相互融合,打造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
3.3、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秉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
民族體育旅游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開展民族特色獨木舟必然需要水資源,開展越野跑項目需要山地林業資源。在項目建設開展中必然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一定的目的性改造,以求符合體育旅游的實際需求。當前我國較多地區開展體育旅游活動破壞了當地自然環境,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今后我國各地在開展體育旅游建設中要重視對于少數民族區域自然資源的保護,將其列為項目開展的重點考慮議題,在不毀壞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項目建設開發工作。此外,各級政府要建立相關監管機制。以地方環保局為牽頭,組織開展本地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環境保護驗收工作,對于明確出現較大程度環境污染的體育旅游項目可采取多種措施,例如約談負責人、相關罰款舉措等,加強懲罰機制建設,以制度化保障體育旅游的生態化開展,提升建設者的環境意識。此外,當地要定期對于自然環境資源進行一定的生態恢復,例如植樹造林、水質清理清淤等,提升當地自然環境,繼而為游客參與相關系列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3.4、強化民族體育旅游人才建設,提升運行管理的科學規范性
隨著當前我國民族體育旅游產業的飛速發展,對于人才提出了較多要求。然而當下人才匱乏,制約著民族體育旅游的高質量開展。本研究提出以下破解路徑。首先,高等院校體育學院可針對體育旅游產業開展專項培訓班。對于明確有志于今后從事體育旅游產業的大學生,學校可開設相關專業方向,提升人才培養的專項性與全面性。例如,休閑體育專業較為適宜體育旅游開展,在專業建設中可考慮將體育旅游作為學生今后就業主攻方向,在此過程中以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培養,為今后的體育旅游人才作出一定的貢獻。此外,加強社會化人才培養模式。各級體育以及旅游管理部門可加強彼此之間合作交流,建設舉辦相關社會性體育旅游人才培訓班,對于擁有體育產業從業人員以及旅游產業從業人員可優先錄取入學,重視人才的綜合培養;其次,民族體育旅游目的地當地政府可針對本地方實際情況,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對本地體育旅游項目從業人員進行針對性培養,加強其專業性,提升其服務意識與基本管理能力;最后,重視提升體育旅游項目管理的科學規范性。地方政府在開展體育旅游項目建設中,可聘請社會上具有專業運行管理的體育旅游項目開發公司,通過市場化招標機制篩選具有較強運營能力的產業公司。
4、結語
民族體育旅游作為融合多元業態的新型產業,其自身具有的經濟帶動性價值、促進產業升級調整價值,在推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證明民族體育旅游是當前有效促進民族聚居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抓手,是提升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后疫情時代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將迎來新的增長期。盡管當前我國民資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人才建設、品牌打造、環境保護等,但不可否認民族體育旅游依然是促進我國鄉村振興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書慧,劉曉倩.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邏輯關系、道路羈絆與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23.
[2]谷佳奇,彭顯明,梁強.體育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經驗與保障措施——以浙江省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22(11).
[3]吳巍,張良祥,宋智梁.黑龍江驛路民族體育旅游資源挖掘整理與開發利用研究[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3).
[4]王石峰,夏江濤.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邏輯理路、模式選擇與推進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22(11).
[5]李小偉,袁圣敏.后疫情時期中國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思考與發展策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5).
[6]張欣欣,張凱,范高勝.我國學校體育健康教育模塊實施困境與應對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22(4).
[7]盧宇洋,盧長寶.體育旅游產品游戲化創新的實踐、框架與路徑——基于設計驅動的視角[J].企業經濟,2022,41(3).
[8]黃鸝,馬學智,張成明.新時代我國鄉村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3).
[9]劉若騫,王龍飛,范銅鋼.鄉村振興戰略下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旅游的內涵、困境與優化路徑研究[J].體育學研究,2022,36(1).
[10]甘頌甜,郭騰杰,聶真新.新時代云南少數民族體育旅游高質量發展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2,(6).
[11]劉林星,李越蘋,朱淑玲等.黃河流域民族體育文化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2,39(2).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申請書,項目編號:2022KY0914。
作者簡介:梁思捷(1985-),男,漢族,廣西柳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