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此背景下,現以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里下河地區東羅村為例,通過研究東羅村特有的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和民居建筑,從文旅融合的視角分析傳統村落活化策略。“東羅經驗”為其他傳統村落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提升了鄉村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助于實現傳統村落的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傳統村落活化
有人曾說過“行走即讀書,旅游長見識”。可見,旅游是物質消費與精神享受的結合,人們通過旅游了解不同的文化,增長見識。文化和旅游部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文旅融合實質上是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以及相關要素相互滲透、重組整合。鄉村旅游如何實現文旅融合發展,需要相關部門挖掘和研究游客的喜好和需求。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而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鄉村的“形”和“魂”,凝結著鄉村記憶。因此,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對促進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活化傳統村落,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現從江蘇里下河地區興化市東羅村這一成功案例著手,分析東羅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探索傳統村落的活化策略。
東羅村概況
東羅村被稱為“水上明珠”,地處江蘇省興化市西北部平旺湖北岸,是生態濕地保護區域,由原東羅、西羅、仲家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截至2023年1月,東羅村共有22個村民小組,3632人,面積為6.4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2.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8平方千米。東羅村位于千垛菜花景區和水上森林景區之間,南北分別有平旺湖夢島建設項目和以千垛果園為龍頭的高效農業產業帶。興化市獨特的農耕文化在東羅村留下不少印記,不僅有多處百年老宅,還有明朝狀元宰相李春芳的讀書樓和老廟改建的大禮堂。東羅村布局獨特,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
東羅村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
特色地貌
里下河地區位于江蘇省中部,西起里運河,東至串場河,北自蘇北灌溉總渠,南抵老通揚運河,總面積為13500余平方千米,是江蘇省沿海江灘湖洼平原的一部分。因為里運河簡稱里河,串場河俗稱下河,平原介于這兩條河道之間,故稱其為里下河平原。
興化市里下河地區洪澇多發,當地先民為了抵御洪水,在湖蕩沼澤地帶挖河泥堆積,在上游來水的沖擊和下游海潮的頂托下形成了一個個面積、大小不等、形態各異、四周環水、各不相連、高低錯落的水中土丘,即興化垛田。興化垛田是在當地生態環境劇烈變化的情況下,為避免洪澇災害而創制,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灌溉總面積達52.88平方千米。
當地流傳著一些關于垛田形成的傳說,如大禹治水有功,其接到舜的犒賞令后,泥腿未洗便赤腳上路前往領賞。大禹途經東海邊的一處海灣,面對滔滔海水,便有了退海水造良田的想法,他將腳上泥巴抹下甩向水里,那些泥巴慢慢長成大小不一的土墩。后來,百姓便在垛上耕種,形成了風光旖旎的農業景觀(如圖1和圖2)。
農業資源
興化百姓開發了垛田這一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垛田傳統農業系統。2001年,興化市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7年,興化市獲評江蘇省生態農業市,是我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中長江下游優質弱筋小麥和河蟹養殖的優勢區域,以及江蘇省優質稻米、專用小麥、雙低油菜、特色蔬菜、優質瘦肉豬、優質地方家禽等的主導產區。2014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又成功入選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傳統建筑資源
傳統民居建筑不僅是一種文化形態,還是傳統村落的歷史見證者,反映了當地居民生活環境的特點,也是傳承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東羅村民居建筑呈現“年輪式”特點,老莊臺片區多為傳統建筑且沿水分布;而現代樓房多沿公路分布。興化市保存較好的傳統民居建筑大多是以院落為中心的交往空間。房屋朝向基本為朝南,結構布局大致相同;宅院樣式為三進四合院,每進庭院前后相連而又各自獨立;還有具備采光、通風、排水作用的天井。小型民居只有一個天井,而中大型民居則有多個天井和庭院。從磚雕、木雕、瓦當、脊頭等部件來看,既有“泰式民居”的“囊金疊步翹瓦頭”,也有“徽派建筑”的“馬頭墻”。
傳統民俗文化資源
民間廟會和戲劇文化在興化市廣為流傳。廟會民俗與戲劇文化結合的現象居蘇中、蘇北及里下河地區之首,成為當地民俗和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廟會民俗是集藝術、游樂、經貿活動為一體的社會現象;戲劇文化則是集文學、藝術、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現象。民間廟會和戲劇文化的結合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學價值和觀賞價值,對興化市的民間文藝、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有著深刻影響。興化市垛田鎮有極具地域特色和垛田風情的民間文藝,如高家蕩村的高蹺龍舞、垛田歌會等,其也因此在2002年被評為蘇北地區唯一的“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興化還是吳楚文化、南北文化的匯聚交融之地,施耐庵、劉熙載、鄭板橋、宗臣、禹之鼎等文人雅士均出自此。垛田的耕作體系和生態系統是一種富于特色的地域農耕文化,如今,有關部門正在挖掘、整理和活化利用這些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
文旅融合下東羅村的活化策略
改善村落環境,保障文旅融合發展
傳統村落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了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的精神文化內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使其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萬科于2017年開始介入,規劃設計東羅村。由萬科上海區域旗下的南京萬科田園鄉村事業部主導改造東羅村,在最大限度保留鄉村風情、風貌的前提下,以生態文化為基礎,充分利用里下河地區的水資源,做足、做活“水”文化。在修復水源生態,打造濱水景觀等方面,萬科針對東羅村河流水系特點,建造生態駁岸,如“岸邊步道”“清水平臺”和“生活碼頭”等,重塑靈秀的特色水鄉景觀。在文旅融合發展方面,萬科開發了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研學游項目,向城市學生宣傳農耕文化,打造城鄉對接的教學基地。在民居建筑改造方面,萬科秉承“針灸式”改造理念,對現有建筑、景觀、空間等進行微介入、輕建設,最大限度地保留村落傳統風貌和村莊原有肌理,延續村落歷史記憶。例如,東羅村與萬科合作打造了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特色民宿,還開發了幫助城市孩子了解農耕文化的研學項目,打造城鄉對接融合的教學基地。東羅村中400多套老莊臺民宅和150套新建房并存,“鄉村古韻”與“現代氣息”相互融合,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可持續發展。東羅村通過政企合作的模式,將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東羅大禮堂重新設計并改造成百姓大舞臺以及用于陳列展示特色農業品牌產品的展示空間,現已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東羅村將空置房屋改建成“東羅秋實”鄉村發展展覽館、村民服務中心、村民食堂、老街漁樂館等(如圖3和圖4)。
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農業經濟
東羅村采用“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著力打造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開發了農業觀光、民俗美食、康養度假等旅游項目。東羅村建設農耕體驗園,開發了觀賞采摘蓮子、垂釣龍蝦等項目。東羅村與萬科合作推出了全新特色農業品牌——“八十八倉”,目前已形成“壹禾壹斗”興化大米、“青田萃”大麥若葉青汁、“珍膏興”紅膏蟹、彩米粽、“大圓滿”中秋月餅等系列品牌和產品。東羅村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建立了農產品全流程標準化運營體系,多渠道搭建銷售平臺及服務體系,促進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依托特色民俗文化,開展鄉旅美學體驗活動
東羅村在農歷秋分舉辦農民豐收節,打造創客空間,邀請本土鄉村振興人才、年輕干部進行現場直播,宣傳、銷售當季農產品。東羅村依托千垛景區、文人故里等文化IP,以藝術裝置、耘游市集、藝術巡覽、水上運動、鄉村夜游、垛田咖啡館為核心,打造了集視、聽、游、購、娛于一體的水鄉美學旅游線路。
創新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興化市政府與萬科集團合作建立“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三方合作模式。第一,由當地政府與萬科成立合資平臺公司負責東羅村的建設和運營。第二,村民通過村集體入股平臺公司,在東羅村就業或創業,獲得收入;還可以通過集體用閑置土地使用權和閑置房屋入股平臺公司,獲得分紅,形成共同發展的局面(如圖5和圖6),助力鄉村振興。
東羅村的發展經驗與啟示
東羅村依托自身獨特的自然環境、民俗文化和民居建筑等,采用三方合作共建的模式,為傳統村落活化策略提供了實踐樣本,為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傳統村落活化策略還應遵循以下幾點。第一,在傳統村落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明確發展目標,精準定位,避免千村一面的情況發生。第二,探索多元發展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創新合作模式。第三,秉承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避免過度商業化使傳統村落質樸色彩丟失。
筆者總結了東羅村傳統村落活化策略的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政府發揮帶頭引領作用,做好宏觀層面的統籌工作和頂層設計,加大宣傳力度,提供政策支持,改造鄉村基礎環境,同時對外招商引資,吸引文化企業的參與。第二,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的力量,如專業的環境建設規劃團隊、運營管理服務團隊、文創團隊等,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深入挖掘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保留原有村落格局,延續文脈,融入文化產業,從而打造特有的文化IP。第三,充分調動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強化村民主體意識,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增強村民的使命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提升村民的榮譽感。
延伸思考
目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仍然存在鄉村勞動力流失,鄉村產業沒落等問題。如今,在文旅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活化利用傳統村落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振興發展涉及鄉村環境建設、經濟結構調整、人口結構優化等方面。有關部門需要探索鄉村發展模式,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深度挖掘鄉村歷史文化內涵,利用互聯網對鄉村文旅產業進行宣傳與推廣,在提高鄉村文旅產業知名度的同時,為其他地區的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傳統村落的“源”在于當地村民,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只有在保留傳統村落風貌和村莊原有肌理,厚植文化優勢,打造文旅IP的同時,不斷提高當地村民的創造力和創新力,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實現鄉村振興。因此,文旅融合發展必須高舉文化和創意兩面旗幟,運用市場營銷手段,不斷整合優化資源,增強鄉村旅游核心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