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山西省康養旅游緊隨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改革與創新。山西省政府不斷完善文旅產業格局,高標準編制山西“十四五”文化旅游會展康養產業發展規劃。依托山西省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康養產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山西打造了“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并在國內有了一定知名度,由此,康養產業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山西省在康養旅游發展、產品設計、管理經驗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現旨在創新康養旅游理念,完善康養旅游經營模式,并為現階段康養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一些可借鑒、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以期為積極構建全省域、大康養產業發展新格局提供參考,進而推動山西省康養旅游產業穩步、健康、積極發展。
康養旅游概述概念
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新的旅游業態和越來越多的行業模式涌現出來,康養旅游作為新業態逐漸進入旅游市場。目前,關于康養旅游研究的文獻相對較少。關于康養旅游的含義,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于2016年1月正式頒布《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其中指出康養旅游是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近年來,隨著國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康養旅游這一新興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因此,國家正式將康養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納入我國旅游行業中,康養旅游初步得到相對規范的發展。
康養旅游發展政策背景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成為市場主流趨勢和時代發展熱點。康養旅游作為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的行為之一,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6年1月,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發布《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明確了康養旅游的定義,從環境、旅游經濟水平、無障礙設施等五大方面對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提出了要求,并進一步明確了康養旅游核心區和康養旅游依托區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今后15年健康中國建設的總體戰略,提出了發展健康產業等五方面的戰略任務,強調要支持發展健康醫療旅游等健康服務新業態,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2019年,山西省多部門聯合制定了《支持康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明確了拉動投資、吸引消費和打造品牌三個主要目標。2020年4月,山西省出臺了《黃河長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設年行動方案》,指出將通過九大行動全力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同時提出大力發展康養旅游等新業態。2021年,《山西省“十四五”文化旅游會展康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將山西省打造為全國山岳型夏季康養重地;到2025年,將山西省康養產業培育為千億級產業。
我國康養旅游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質量意識也不斷提高。在國家政策導向和文旅產業環境的支撐下,康養旅游行業發展迅速,成為當今旅游業發展的熱點。
2012年,攀枝花市首次提出“康養旅行”的建議。當時,康養旅游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旅游目的地較少。2013年,國家先后發表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規劃,為康養旅游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如今,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溫泉、森林等資源為主要依托,包括休閑旅游度假、養老等多種形式在內的健康旅游一體化發展模式。
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現狀
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情況
多年來,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發展康養產業,改善康養產業布局,打造“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比如,晉城市作為國際花園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近年來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氣候優勢、森林資源優勢、生物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圍繞山西省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整市推進試點和全省重點康養產業分布(示范)區建設工作,堅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扎實推進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等各類試點工作,建立康養產業項目庫,加強項目規劃,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重點項目,開通了晉(城)鄭(州)、晉(城)焦(作)、晉(城)濟(源)跨省城際公交以及京津冀晉城旅游專列。
山西省康養旅游資源優勢
山西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大部分地區位于黃土高原,海拔在1000—1500米,處在負氧離子富集層,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從交通區位來看,山西地處中部,緊鄰京津冀,承東啟西,連接南北,交通便利。如今,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游公路的建設,大秦鐵路、鄭太高鐵的開通,為周邊省份的游客前往山西旅居養生提供了便利。山西飲食文化豐富,且盛產小雜糧,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古跡同樣引人入勝,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遍布。除此之外,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神話故事、美麗傳說比比皆是。
發展康養旅游對推進山西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山西省旅游業保持高位增長、奮力趕超的態勢,文旅行業已然成為山西省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新支柱。根據山西省《支持康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通過政策扶持和投資拉動,到2021年底,“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在國內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康養產業成為山西省經濟轉型發展支柱產業。未來,康養旅游市場將成為極具潛力的藍海市場。比如,陵川縣王莽嶺風景區周邊有太行極頂、掛壁天路等獨特資源。如今,以王莽嶺極頂區域為核心,錫崖溝、昆山、劉秀城等區域形成了功能集成的康養片區。該區域積極培育康養旅游產品,打造了一批康養旅游產業示范項目,進一步打響了“清涼勝境,康養陵川”品牌,加快了陵川縣經濟轉型發展的速度,促進了陵川民眾增收致富,同時加強了區域間的協調合作。
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面臨的挑戰
山西省康養旅游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是相較于康養旅游發展水平較高的省份,其發展起步晚,尚處在初級階段。通過搜集分析現有資料和進行實地調研后發現,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康養旅游配套制度不完善,制約了新業態的發展
國家盡管已經出臺了關于衛生健康、康養旅游、醫護養老等的政策,發布了推動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但是仍缺乏有關康養旅游的系統性、針對性研究,缺乏總體規劃指導意見。當前,山西省康養旅游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部門還未出臺全省性康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指導意見以及配套實施方案,整體統籌規劃不夠,相關專項規劃、支撐政策等幾乎是空白,頂層設計不足。康養旅游作為旅游新業態,橫跨康養和旅游兩個領域,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康養旅游企業所需資質,相關行業標準也尚未制定。這些問題都制約了康養旅游的發展進程。
康養旅游發展觀念缺乏自主性,區域發展不平衡
山西省康養旅游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康養旅游產品一直較為單一,僅依托自然風光資源稟賦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旅游景區的旅游產品仍以觀光產品為主,休閑度假產品較少,產品易被替代,且脫離了康養旅游的主題。一些康養旅游開發者在短期內可觀利益的影響下,盲目效仿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的康養旅游發展經驗,忽略了本土文化資源內涵,也忽略了對本土人文特色資源的開發,使得康養旅游產品缺少地域特色。
首先,部分康養旅游開發者并沒有真正了解康養旅游,對康養旅游核心概念的認知不清晰,將相關康養理論付諸實際的更少。其次,部分康養旅游開發者對康養旅游的認知淺顯,未能對康養旅游的內涵進行深層次挖掘;對如何立足于本地特色實現錯位發展、優化組合均沒有較為清晰的思路。最后,部分康養旅游開發者對旅游目的地市場的調研不系統,所設計的康養旅游產品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游客的不同需求,未能真正體現出原創性和個性化。
康養旅游發展模式單一,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山西省康養旅游產品較為單一,以觀光型與休閑度假型產品為主,產品缺乏文化內涵,互動性較差,缺乏吸引力。產品缺乏特色,未能將本地區獨特的資源優勢融入其中,同質化問題嚴重。另外,山西省的康養旅游產業鏈還不成熟,既不深也不長,呈現出局部發展的狀態。同時,跨區域、跨行業的分工協作、利益協調機制也尚未建立。
推進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的路徑
相關單位及人員應基于山西省康養旅游發展中存在的短板,積極培育康養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新熱點。合理布局康養產業,構建特色康養旅游體系,做強文旅經濟,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培育市場主體,為打響“康養山西、夏養山西”品牌,以及山西省康養旅游的后續開發提出具體且具有針對性的發展對策。
加強指導性頂層設計,不斷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政府部門作為國家的行政管理機關,應樹立“大健康”理念,發揮好引領作用,統籌布局并著力支持與康養旅游密切相關的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完善配套設施,創新發展思路,加強康養旅游保障體系、資金支持、土地保障以及管理、服務和推廣機制創新,強化政策保障。加快完成政府從管理者到服務者的角色轉變,明確康養旅游行業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政府要為康養旅游開發者和管理者構建交流合作平臺,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并將其應用于產品的研發和管理過程中。
依托省會太原市優質的健康產業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務環境,按照打造世界一流康養目的地的標準,發揮省會城市在醫療健康、文化旅游、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康養服務業集聚平臺,重點推進高端醫療、健康管理、旅居養生、抱團養老、旅游度假、體育健身等領域的發展,突出太原在全省康養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時緊密輻射忻州、晉中兩市,構建一小時交通康養都市圈。在忻州形成以奇村、頓村、合索為核心的溫泉康養度假產業集聚區,在晉中形成以晉商文化、大院文化、鄉村旅居為特色的文旅康養集聚區,在此基礎上,促進太原、忻州、晉中聯動發展,構成全省康養產業發展極核。
轉變旅游發展觀念,充分開發利用內部資源
旅游理念的創新對康養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要想做好康養旅游產業的業態選擇和業態創新工作,就必須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適合本土的康養旅游業態。為了進一步發掘更多潛在旅游群體,帶動山西省文旅產業實現長遠發展,需要創新、優化康養旅游的發展觀念、經營模式,從而帶來更高的旅游經濟收入。
依托山西省的古村落、傳統村落和生態鄉村,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主題,以鄉村為載體,以“傳統文化體驗+田園觀光+休閑度假養生”為內容,吸引目標客戶到農村體驗“慢生活”,尋找“舊記憶”,打造內蘊豐富、體驗良好、可觀可養、可學可玩的鄉村康養產品。
依托山西省海拔適中、溫度適宜的優勢,推進全民健身與醫療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消費型健康和體育項目,積極推廣覆蓋整個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構建康養運動產業生態圈。
依托山西省良好的中醫藥生態環境、道地藥材、中醫中藥文化品牌以及人文底蘊,將現代醫學與傳統中醫學有機融合;在山西省中醫藥產業較發達和康養資源較富集的地區開展中醫藥康養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選擇一批條件和技術相對成熟的中醫藥機構和企業進行重點培育,著力打造一批中醫藥健康養生養老示范區(基地),提供藥膳食療、中醫治未病、中醫藥養生等服務。
改善旅游經營模式,重視多產業聯合發展模式
進行康養旅游市場營銷首先需要明確目標顧客,采取多元的經營方式進行推廣。豐富旅游業態,完善康養旅游產品項目體系,推動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優化旅游供給側結構,發掘深度旅游,促進旅游綜合化,全面提升山西康養旅游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開發多種旅游產品,旅游企業應從客源市場出發,基于地域文化特征進行開發。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只有呈現出地域文化的廣度、深度、厚度,才能真正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實現文旅深度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景觀,打造山地避暑、養生度假、中藥養生等養生業態,發展康復療養、老年生活護理等養老服務。推進非遺項目進景區,創新設計帶有山西元素的文化旅游產品,以此提高文旅產品的附加值,延伸文旅產業的產業鏈,增強山西文化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山西省文化和旅游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