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視角下古籍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應將數字技術與傳統經典所承載的人文精神相結合,以數字賦能與用戶需求為雙輪驅動,以古籍文獻數據庫出版、國學經典大眾出版為重要板塊,構建多價值節點的知識服務生態運行系統,這也是其商業模式設計的核心理念。從內容生產轉向知識服務是其價值鏈上游的轉型關鍵,而基于社群環境建設會員制讀書俱樂部,促使用戶從內容信任轉向品牌信任,則是其價值鏈下游的創新之路。
古籍出版社以中國傳統文獻整理為起點,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旨歸,承載著重要的出版使命。隨著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媒介內容、呈現方式、用戶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革。如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古籍出版社面臨的重要課題。
化靜為動:經典古籍文獻、社會檔案數據庫出版的創新與供給
經典古籍文獻出版是古籍出版社立身之基,也是其作為專業出版社獨有的出版優勢。目前,我國大多數古籍數字化工程仍然停留在文字錄入、影像掃描、OCR識別等基本功能層面,其使用方式是靜態的,只能全文檢索,而沒有統計、分析功能,不能將原有的資料信息進行自動重組生成新知識信息?;o為動,即出版社搭建的數據庫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和指令自動生成新知識模塊。簡言之,就是將浩瀚、分散的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集成、發布和可視化展示,實現數據資源向知識服務資源的轉變,從數據采集、生產走向數據應用。
價值主張
古籍出版社對已有資源進行利用和創新,通過內容標引、文本聚類和文本可可以彰顯與時俱進的價值追求;通過申請國家資助、創建數據庫、訂閱服務、收藏線裝書和打造文創產品等方式培育新的價值增長點,吸引更多專業用戶。
古籍出版社的核心內容資源應立足于本土,聚焦歷史鄉土文獻、社會檔案、非遺留存及本土歷史名人著作等垂直細分領域。這不僅契合新媒體時代內容垂直設計的要求,還與近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助向專題類古籍整理項目傾斜的趨勢相呼應。可以進一步拓展的出版資源主要有中醫、地理、方輿、出土文獻、民間技藝等史料;本土歷史社會檔案及鄉土文化資料;年譜、族譜、家譜等;本土名人藝術類作品如碑帖、書畫等;流失海外的本土古籍珍本等。
實施路徑
1.多維度、多粒度知識加工服務
古籍出版社可以通過語義分析、內容標引、文本聚類、知識挖掘等方式建立數據庫文本深度關聯和分析,為用戶提供知識加工服務;根據不同類型的歷史文獻數字資源揭示各文獻之間的內在關聯,在互聯網語境下重新詮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古典文獻整理理念。例如,加強聯機字典、紀年換算、詞頻統計等功能性工具的開發與優化。
2.文本可視化服務和知識圖譜
古籍出版社可以利用GIS技術進一步探索經典古籍文本可視化呈現方式。以地理空間展示為線索,建構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圖表化、可視化、網格化的知識圖譜,進一步拓展知識增值空間,如可顯示湖南某一縣域生活過的作家作品、活動交游軌跡、與其他同時代人物的關系、該地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等,方便用戶探討共時性的空間分布與變化。
3.相關學術出版
古為今用、繁榮學術是古籍出版社的出版宗旨之一。古籍文獻數據庫有相關學術論文網絡首發的功能。古籍出版社可以制定專家庫同行評議制度,鼓勵用戶在平臺分享研究成果,吸引部分作者成為平臺的忠實用戶,并將其發展為學術專著紙質出版的潛在用戶;還可以利用古籍出版社的出版優勢,定期集結出版論文集,滿足科研人員成果認定需求。
固本開新:國學經典大眾閱讀的激活與喚醒
古籍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內容資源與品牌優勢,面向用戶需求,結合新媒體數字內容設計的理念實現產品創新。
價值主張
古籍出版社應以經典為核心,基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產品創新。時間維度,即古為今用,探求傳統經典與當代文化和審美習慣相契合的敘事話語;空間維度,即西為中用,在世界范圍內延伸和豐富對經典的理解。這有利于古籍出版社構建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出版格局。
創新設想
1.結構賦能:建立以經典解讀(非注譯)為主體的產品結構
經典解讀反映了出版觀念從獨白式走向對話式的變化。目前,古籍出版社的經典類產品內容仍以“原文+注譯”為主要形態,解讀僅作為注、譯內容的從屬部分(如導讀、前言、賞析等)穿插于正文中,而且解讀者多基于學術視角進行解讀。
重塑產品線。根據已有產品線遴選50—60種國學經典,將解讀作為獨立內容設計出版,培育新品牌,形成新質生產力。古籍出版社通過開發解讀型產品可以實現舉“重”(大部頭,篇幅“重”)若“輕”(篇幅簡潔),化“難”(文言生字多,閱讀“難”)為“易”(語言生動)的目標。
拓展解讀者。根據用戶定位,多層次拓展解讀者,要特別關注社交平臺知識區博主。例如,可邀請知名大學優秀留學生推介和解讀西方經典等。
更新解讀視角。解讀者應嘗試從“蘊藏情感”“珍藏故事”等新視角進行解讀,不戲說、不胡說。面向媒介消費需求,立足于用戶日常生活,讓歷史故事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是謂“蘊藏情感”;遵循數字時代的服務邏輯,立足于自身的價值主張,講究敘事策略,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讀者,是謂“珍藏故事”。
提升附加值。對于已有以原著為主體的國學經典,可以基于“典藏精品”的產品定位,創新裝幀工藝,以提升其附加值。
2.場景賦能:基于內容與形式的分離
內容與形式的分離是新媒體內容生產的重要特征,其使基于終端側多生態智能出版成為可能。內容與形式分離的目的是以分層、多元的產品形態適配變化的閱讀場景。
反向定制。對于現代讀者來說,古籍出版社的國學經典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將其轉換為吟誦類音頻產品難以吸引更多讀者。如果反其道行之,選擇喜馬拉雅等社交平臺上熱播榜的音頻產品轉化為優質紙質出版內容,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社交平臺上已經形成的影響,另一方面可以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彌補讀者在收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聽不清、聽不懂等不足。
即時伴生。音視頻內容產品的設計與推送應該立足于移動應用開發,考慮用戶即時、伴生性需求,捕捉用戶基于時間和空間的動態需求,將內容深度嵌入用戶的生活場景,使其成為用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聚沙成塔:基于社群的會員用戶連接與深化
論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古籍出版社實施會員制的優勢主要有專業的出版定位帶來更加明晰的用戶畫像,有望迅速圈定目標用戶,更好地實現供需匹配;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定位與民族文化基因血脈相連,容易引發會員情感共鳴,形成穩固的情感紐帶;自主定價和自主商品組合的優勢將產品研發和銷售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思路設計
1.吸聚用戶:他山之石,可以引流
古籍出版社會員制平臺以獨立研發的App終端為首選,線上會員定位可集中于年齡在24—55歲,文化程度較高,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較為濃郁家國情懷的人群。他們既有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又有閱讀經典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古籍出版社的忠實粉絲還應該包含老年讀者,故而應優化門店登記、來信回復等線下參會渠道。
2.連接用戶:“定制+優享+增值”的“組合拳”
古籍出版社可以將對會員的回報詮釋為“產品差異化供給”——為會員量身打造內容產品,將其作為會員專屬權益與非會員形成渠道隔區。例如,利用數碼印刷實現的個性封面、專屬簽名等;又如根據用戶需求對古籍內容進行個性化拆分和組合等。此外,用戶對產品的高性價比感受還來自富有儀式感的情境?!芭c眾不同”帶來的獲得感、參與感、成就感和被尊重感讓會員覺得“物超所值”。有效的話題設計、活動參與都是營造儀式感的有效手段,如會員專享的古典詩詞翻譯征集、標點句讀游戲贏取積分等。
就為會員提供的專屬服務而言,優享服務包括折扣、積分、返利、免郵等,增值服務則包括積分兌換圖書、音視頻及文創產品等。作為產品的延伸,會員服務應該是泛在、共享、全天候的。
此外,入會方案設計和會員權利義務規定也是促使用戶入會的重要一環。貝塔斯曼書友會“主薦書”設計雖然有爭議,但是仍有一定借鑒意義。有研究者基于數學模型分析提出增加會員時長梯度(如至少以一年為起點),以家庭為單位購買會員等方式,并取得顯著效果。
3.沉淀用戶:基于讀者的情感和價值認同
在傳統閱讀時代,讀者多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如書房、臥室),運用已有知識積累和生活體驗完成對作品的意指性實踐?;跁T制的社會化閱讀將閱讀變成眾多讀者精神共生的文化場域,讀者得以從他人的經驗中反觀自我,并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會員制建設的終極目標應該是通過引發群體相同價值觀共鳴,構建關系型、信任型共讀模式,帶給用戶強烈的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激發其文化消費行為,重塑新的閱讀文化景觀。
融會貫通:多價值節點知識服務平臺的建設
上游:要內容,更要服務
就內容建設而言,古籍出版社以專業出版、大眾出版為兩翼,以地方文獻數據庫建設(學術出版)、經典普及、國學啟蒙教育為產品基本形態的設計,是立足于出版社現實的思考。其中,地方文獻數據庫的開發和建設雖然前期運營成本較高,但是對古籍出版社的長遠發展和向知識服務的轉型具有重要價值。在產品研發同質化、細分市場狹小的背景下,古籍出版社基于產品內容、形態變化和新媒體元素融入的革新方案還有待市場的檢驗,打造延展性、關聯性均較好的啟蒙教育品牌也許是突破口之一。
對于當下數字內容產業發展來說,內容產品只是起點。圍繞內容展開的IP運營和基于內容的延伸服務值得古籍出版社重點思考和探究。以服務促進內容,以服務吸引用戶,以服務增加盈利,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為古籍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贏得先機?;谝陨蟽热菰O計,古籍出版社可以開展的內容服務包括專業數據庫知識服務(知識加工、知識可視化)、傳統文化知識服務(視聽服務、知識普及)。
中游:要借力,更要聚力
借助流量平臺拓寬傳播渠道是新媒體時代內容營銷的共識。古籍出版社應在廣泛的平臺生態系統中根據自有產品定位建立垂直化分眾社群,并在社群中成為社群價值的維系者,真正發揮出社群營銷的優勢,實現公域流量向私域流量的轉化。分眾社群是是古籍出版社建設的兼具生產力、傳播力和消費力的利益共同體。
借力之后如何聚力?古籍出版社應以有創意、有爆發力的產品吸引更多用戶。獨特的價值主張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是社群運營應該秉持的理念。此外,用戶組織傳播和協作的能力也是“聚力”的關鍵,古籍出版社應該提高重視程度。
下游:要吸聚,更要沉淀
新媒體時代下,用戶雖然處于價值鏈的下游,但是卻能以各種方式參與企業的生產運營環節。會員制讀者俱樂部的設想試圖以需求匹配更好的用戶管理,糾偏傳統的圖書銷售方式。然而,其難點不在于吸聚用戶,而在于沉淀用戶。只有有效連接和聚合用戶,才有可能實現經濟變現,提升品牌的價值。
古籍出版社的會員制建設過程是一個完全從無到有的過程,吸聚用戶是艱難的第一步,沉淀用戶則面臨著互聯網用戶日益分化的時代考驗,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