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長泰區位于漳州市東北部,自古以來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因為先民保護、治理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創造力,至今在區域內留存大量水利文化遺產,承載了長泰歷史發展的記憶。文章通過對長泰現存水利文化遺產的概述,分析其類型和特點,剖析其時代背景和建造形成原因,并在保護利用思路上,充分立足本地水利文化遺產特點,凸顯其資源核心和特色價值,據此提出下一步長泰水利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泰區;水利;文化遺產;時代背景;保護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8.036
長泰區位于漳州市東北部,是全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總面積912平方千米。五代后周顯德二年(955),長泰置縣,劃屬清源軍。宋太平興國五年(980),長泰縣由泉州改隸屬漳州。此后迄清,沿屬漳州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長泰縣隸屬漳州行政督察區;1985年,隸屬漳州市。2021年2月2日,經國務院、省政府正式批復,同意撤銷長泰縣,設立漳州市長泰區。
長泰區水資源豐富,水系發達。現區境內主要有龍津溪、高層溪、馬洋溪、坂里溪四條河流,沿岸溝谷洼地的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地下徑流通暢。其中龍津溪作為九龍江北溪在漳州境內繼西溪的第二大支流,水量充足,水質較佳,成為當地用于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其全長近80千米,流域面積940平方千米,始發于泉州安溪員潭坑,后由北向南貫穿長泰全境,至長泰區東南折往西南,后匯于九龍江北溪。
1 長泰水利文化遺產資源現狀
水利文化遺產是水文化存在和傳承的載體,是人類在對水進行開發利用等各種水事活動中形成的具象存在的文化遺跡遺物,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治水文明的重要見證。在人類創造文明的過程中,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保護、治理和開發利用水資源,充分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資源,修建了諸多水利工程和設施,以保障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據清乾隆版《長泰縣志·輿地志》記載,長泰全域就有林口溪、巖溪、洋山溪、三江溪、東津溪、南津溪等12條溪流,地境有陂塘117處、橋31處、渡口21處,另有龍泉、義泉、上井、學前等11口井,幾乎分布于長泰區各個村境。如今,這些自然歷史資源多數已湮沒于歷史長河之中,有待后人探尋。目前長泰境內仍留存有許多與水利資源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顯示,目前被納入文物保護范疇的水利文化遺產共12處,其中宋代1處、明代2處、清代5處、近現代4處;從文物類型而言,有古井3處、與水利設施相關的碑記5處、渡槽4處。這些水利文化遺產承載了長泰的歷史發展、自然環境、社會變遷的記憶,并保存至今,形成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水利文化遺產(詳見表1)。
2 歷史背景和產生原因
2.1 農業灌溉之需求
我國是農業大國,尤其在封建社會,國家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遂成為決定性生產部門,而農作物的生產又與水資源休戚相關。除了通過選擇居住江河湖溪等水域附近取水外,隨著人們對自然規律和山川河流特性的認知及合理利用水平的逐漸提高,為更加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先民們開始根據山川水流的走向和高差,因地制宜,設陂立閘,開鑿筑圳,用以水利灌溉、河防疏泛,體現了水利工程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合。長泰地域范圍內自然條件較好的河道溪流,修建了用于灌溉、防洪、御潮、排澇、供水的水利設施,并因此至今留存了許多陂塘、古井、水利功德碑等歷史遺跡及相關碑刻,成為長泰古代水利文明的象征。如清乾隆五十年(1785)的《鳴珂陂記》,即詳細記載了長泰先民們利用鳴珂溪水流湍急之險要,修筑陂堤工程用于治水患、蓄水灌溉農田的過程。總之,先民們通過掌握的水利灌溉,充分利用河流水文以及地形特點,布設水利設施工程,保障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生活。
2.2 地下水資源利用
地下水在長泰區水資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長泰區中南部地區,地下水幾乎成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隨著鑿井技術的廣泛運用,該技術成為古代人類利用水資源的一個重要方式。考古資料表明,我們的先民至少在6000年前就懂得挖井飲水。先民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認識到井水比江湖塘水潔凈,除農業灌溉外,更適合作為日常生活飲用水,“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故東漢末年瑯邪國王劉熙在《釋名》中提道:“井,清也,泉之清衛者也。”①由于水源的重要性,水井往往成為村社鄰里之間爭占的重要資源之一,鄉規民約對水權同樣有嚴格的約定,以維護水資源的平衡使用。如長泰境內留存的《太老爺陳明斷輪水碑記》中即記載著官府調解恭順里灌溉用水爭端事宜。又如狀元井旁的《袁爺斷便民汲井功德碑》,也講述長泰縣令袁懋炯裁斷民事爭端,要求拆除井四周違章加蓋的建筑物,并各留出五尺(約1.67米)空間,方便百姓從井里取水,且勒令周邊溝道之水不能倒灌入井內,以免造成井水有污垢而不能飲用。當地民眾為感念縣令袁懋炯護井以及方便周邊居民取水之功德,集資于井旁立下此碑,以表其功績,也從側面反映水井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2.3 應對自然災害舉措
長泰自宋以來常遇干旱,甚至曾經歷過13個月不下雨的災荒。宋淳熙十六年(1189),著名理學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時,對長泰曾做出“大亂半憂、大旱半收”②的評價。明代也有“嘉靖二十三年春三月不雨至明年四月乃雨”③的記載。僅有清一代,《長泰縣志》記載出現洪水暴雨及干旱的條目就有14條,如“康熙十七年夏六月,大水,民居漂沒,下里田園禾稻果蔬俱付波臣”④“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起,十二夜至十三日雨如傾盆郡城,二十日至二十二日連日大雨,溪流沖漲,六月三十夜,大風,拔木折屋,至七月初一日夜,雨落如注,溪漲”⑤“乾隆十二年八月至明年三月,乃雨八里,早禾盡枯惟”⑥等歷史記載。另根據水文資料記載,長泰最大的河流龍津溪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出現過歷史以來最大洪水,長泰官山洪峰流量4627立方米每秒,洪水位15.935米。在自然災害頻發的狀況下,為治河防洪、引水灌溉,先民們筑堤防洪以保障農田灌溉及生活用水。如長泰《清理雙圳陂記》中詳細記錄了南宋初年彰信、人和二里農田水利未通,常歲苦旱,故陳耆捐田240余畝(0.16平方千米)用于開圳之義舉,修筑后可灌溉農田萬余畝。長泰的先民們在與自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通過建造水利設施,以保障水圳暢通,灌溉農田,旱有所蓄,澇有所泄。興修水利成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2.4 納入官員考課制度
農業生產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歷代封建統治者重農抑商,把發展農業作為立國之本,重視農業生產及對農業生產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水利設施建設。故一般由朝廷或所在衙署統一規劃,籌集資金,主持建設水利設施。為保障農業生產,甚至將水利設施建設作為考核當地官員政績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朝廷對官員的考課制度中作為明確標準。如宋神宗時期,制訂“四善四最”作為考核指標,其中“四最”之一即“農桑墾殖、興修水利為勸課之最”,可見當時的官府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程度。明代的官吏考核分“考滿”與“考察”兩種。項目有八項:貪、酷、浮躁、才力不及、老、病、疲軟、不謹等。清代基本沿襲明代的考績法,對“考察”做了“四格八法”的規定。“四格”是才、守、政、年。明清兩代對“才”的考核內容即考察官員農田墾殖、興修水利等政績,以評判官吏素質。水利工程與設施建設成果成為古代考核中央和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依據。
2.5 特殊歷史時期催引
水利歷史文化遺產是地域特色文化的載體,由此能反映出特定歷史背景、人文環境和事件。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通訊《大寨之路》,介紹了大寨人民的先進事跡,號召農業戰線學習大寨精神,并延續至20世紀70年代末。20世紀70年代,長泰人民在大寨人民事跡的感召下,在河南林縣紅旗渠的影響下,興建一批用于灌溉農田的渡槽和引水渠水利工程。其中以珪后村建槽為榜樣,并向全區域延伸。積山渡槽、十里渡槽、美彭渡槽、珪后渡槽等引水設施工程,都是這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這些水利文化遺產多數保存至今,因工程都十分浩大,建造時間跨度長,實屬不易。如十里渡槽,刻寫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等口號,也展示了長泰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眾志成城的優秀品質,具有典型的時代特點。
3 保護利用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多次踏訪歷史文化古跡,強調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長泰區水利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緊密契合,形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極具歷史、藝術、科學和當代價值。為進一步保護利用好長泰區水利歷史文化遺產,本人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繼續挖掘水利文化遺產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凸顯出厚重的區域水資源歷史文化。整合文物、水利、歷史、檔案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和資源,聯合相關院校開展學術交流協作,繼續加強長泰水利發展史上相關實物、文獻、檔案、手稿、史料、口述史的征集和研究。
二是整合長泰區水文化資源,空間上進行線形串聯,有序融合,形成旅游線路體系。穿成線、連成片,打造長泰水文化歷史資源專題游覽、文化研學、微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開拓文旅融合應用空間。
三是建議依托城區某個展示區域,打造長泰區水利文化遺產展館,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展示、宣傳、研究、交流平臺,通過文字、圖片、古籍、碑拓、多媒體等手段,展示水利設施營造技藝及成就,突出人民智慧和創造力,賡續千年歷史文脈。
注釋
①劉熙.釋名:第三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6:57-58.
②③④⑤⑥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泰縣志乾隆版:卷一:輿地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2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