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哥達綱領批判》是一部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文獻,也是一部蘊藏馬克思平等思想的經典著作。在這一著作中,馬克思在對拉薩爾派“平等分配”的偽平等性進行批駁的基礎上闡發了對于未來社會共享發展的美好藍圖,提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國家穩步前進與共同富裕的地基、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的動力基礎,論證了按勞分配走向按需分配的必然性與應然性。這一思想內容豐富、意蘊深厚,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對我國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關鍵詞:《哥達綱領批判》 馬克思 平等觀 三重維度
為了闡明拉薩爾主義的思想錯誤,同時也為了捍衛科學社會主義在黨內的傳播,捍衛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尊嚴,馬克思不得不抱病工作,在1875年對“哥達綱領”進行了逐條點評與批駁,寫下了《哥達綱領批判》這篇著作。由于當時德國工人聯合會剛成立以及黨內人士大多相信拉薩爾的言論,《哥達綱領批判》一書并沒有立刻發表,只是在內部流傳,后來由恩格斯在1891年公開發表以徹底清算拉薩爾主義的影響。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所表達的平等觀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一、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平等觀的生產關系基礎
在“哥達綱領”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勞動所得應當在什么樣的尺度下進行公平分配?馬克思依據“哥達綱領”的條文,對勞動分配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哥達綱領”的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所以勞動所得應當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權利屬于社會一切成員。” [1]也就是說,勞動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背景下所付出的勞動與拿到的工資是完全匹配的,不存在“異化勞動”這一概念,社會物役性現象不復存在。勞動階級即工人在勞動這一維度并沒有被資本家壓榨或剝削自己的剩余勞動,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經濟往來是平等且無爭議的。
“哥達綱領”中提及的“勞動所得”是拉薩爾派提出的一個內涵不清晰的概念,反映了拉薩爾派有限的經濟學水平,更直接反映了拉薩爾派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強詞奪理。生產資料的分配方式會直接決定消費資料的分配方式,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大環境下,生產資料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勞動階級需要通過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才能進行勞動生產,所以其勞動產品也被資產階級所持有與分配。資產階級為滿足勞動階級的基本需要從而給自身創造出無限財富,支付給勞動階級一定的工資,也就是“哥達綱領”中的“勞動所得”,使勞動階級認為自己得到了“同工同酬”,沒有被資本家壓榨與剝削,模糊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社會生產具有剝削性質,根本上還是為生產者贏利著想。“不折不扣”“平等的權利”的說法同樣也是拉薩爾派通過披著追求普遍利益的外衣來謀求生產者自身的特殊利益的一種方式。在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的社會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為私有制,生產資料被少數人掌握,平等僅僅是一部分人的平等,但對于文化水平和組織程度都不高的勞動階級而言,這一群體享受到的平等對待只是一種表象。
基于此,馬克思詳細地對綱領中的“勞動所得”進行了計算,要從社會總產品中扣除掉:補償生產所必須消耗的部分、用來再生產或擴大生產的部分、準備后備基金以應對突發情況的部分等,馬克思認為,在做完各項扣除之后,才談得上綱領中所謂的“分配”。這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要對社會總產品進行必要的扣除,才能進行后續的分配。這樣一來,“不折不扣”這一提法便不再成立,“勞動所得”為了勞動可以持續進行,也就成為了“有折有扣”。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關系中,談論“不折不扣”僅僅對非勞動者而言才有意義,勞動者只會長期受到不平等對待。
馬克思所做的必要扣除也涉及財產分配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界化問題,有形或無形中觸及資本家的私人利益。對于具有典型利己主義特征的資本家而言,他們是不會做出妥協與讓步的,在資本家眼中,支付工人維持基本生存的工資便是最大限度,自身的特殊利益不容侵犯,至于公共扣除的部分實屬無稽之談。“不折不扣”勞動分配實際上是按照資產階級的分配方式和生產方式來定義的,對工人而言是“公平”的,是“哥達綱領”中提及的“按照平等的權利”的方式進行分配的。但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勞動階級的生活條件可以強有力證明這一說法是謬誤,表象與實質存在異質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
現象。
馬克思認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財富的兩極分化愈發明顯,勞動者無法得到平等對待,勞動階級生活拮據是主流現象。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使工人的勞動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工人的勞動創造出價值,也創造出剩余價值,資本家以工資的形式表面上對工人做到了“同工同酬”,但隱藏在這一表面交換形式之下的是現代生產勞動中資本家對工人的勞動剝削與壓迫,通過價值的物化形式——工資,把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及其他活動合理化。這種現象的存在與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制度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勞動的解放、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便無從談起。
基于此,馬克思這樣說道:“一旦我們逃到其他的生產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就立刻消失了。”[2]這反映出馬克思已經深刻認識到分配領域的不公平與生產形式密切相關,分配由生產決定,勞動產品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支配。資產階級社會下的私有制所培育出的逐利欲望,使得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家的手中,根本不會有勞動解放、人與人之間相互平等這一天的到來,貨幣與資本仍然是真正統治者。
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提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中……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3]。這體現出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人們首先必須“為社會付出自己的力量”,即進行一定的勞動,然后才能“從社會中獲取一定的‘好處’”,即獲得生活資料,他對社會付出的多少和從社會領回的“剛剛好”為相等的東西(除去必要的扣除),此時人們的勞動不再存在必要勞動和非必要勞動兩部分,獲得了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這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對人類社會來講,是一次巨大的飛越。
由此可見,馬克思認為的分配原則是我們現在通俗意義上講的按勞分配,甚至可以認為我們現在所講的按勞分配的概念來源于《哥達綱領批判》中的描述。按勞分配表面上看已經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分配制度,但馬克思對這種按勞分配的理念還是進行了一定的批評,在他看來:“這個平等的權利總還是被限制在一個資產階級的框框里。”[4]這里馬克思所持的觀點是:按勞分配的分配方式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是一種等價交換式的按勞分配,所以此時的平等也只是相對意義上的平等,因為這是屬于資產階級的法權范疇,是應當拋棄的,但同時馬克思認為這種現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此時的社會并不是成熟的共產主義社會,“舊社會的痕跡”因為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等因素的制約仍很強烈,雖然此時的平等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但這一現象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在按勞分配原則下,勞動的物質基礎即生產資料為公有,剝削的經濟基礎已不存在,生產資料不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人與人在生產資料上不會存在沖突,平等地以付出的勞動獲取同等的報酬(除去必要的扣除)。按勞分配的等價交換此時已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在理論上或實踐中并不存在沖突,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里一種“抽象”的存在或“平均意義”上的存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獲得幸福生活的保障。基于此,也為馬克思提到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中的分配原則“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埋下了伏筆。
二、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平等觀的動力基礎
“哥達綱領”中提及:“靠國家貸款能夠建設一個新社會,就像能夠建設一條新鐵路一樣!”[5]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國家的幫助建立起一個和諧的新社會,在這個新社會中,勞動階級能夠得到平等對待,免受剝削,這一觀點掩蓋了國家的階級實質。馬克思對這一提法感到非常氣憤,這里所講的新社會對于實現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與免受剝削是永遠不可能的。這是一種錯誤的幻想,是典型的空想社會主義,是一種錯誤的救世方案,是倒退到拉薩爾的幻想教條之中去了,因為它建立在拉薩爾提出的“鐵的工資規律”這一錯誤觀點之上,具有濃厚的拉薩爾痕跡。“鐵的工資規律”是指工人的勞動工資通常維持在僅供工人維持基本生存的水平,從而導致雇傭勞動階級普遍處于貧困的狀態。這個規律的基礎是一種過時的經濟學觀點,即勞動者平均只能獲得最低的工資,而出現這樣的情況,是依據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出現了太多的工人(這就是拉薩爾的論據)。
“鐵的工資規律”這一提法,馬克思是堅決不認可的,在《資本論》里已經充分地證明,各種規律與調節工資捆綁在一起是非常復雜且多變的,因為環境不是千篇一律的,具有多變性,規律與環境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因此規律是很有彈性的,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鐵的規律”。勞動階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絕不是簡單地因為這一“鐵的規律”,這個問題不可能像拉薩爾所想象的那樣用寥寥幾句就畫上句號。接受拉薩爾“鐵的規律”,那也就是承認一個錯誤的觀點和它的一個錯誤的結果。
“哥達綱領”中還提及通過國家的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以便從中哺育出能夠打破“鐵的工資規律”的社會主義組織,進而廢除雇傭勞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平等。拉薩爾派強烈認為,只要廢除了“鐵的工資規律”,雇傭勞動制度也就不復存在,勞動者的生活就會得到根本好轉。這里也映射出拉薩爾的思想。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代表的是少數人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這時的資本家盡情歡快地享受著勞動階級給自己創造的剩余價值及勞動產品,勞動階級給資本家創造出巨額利潤,在社會上占據話語權與主導權的是資產階級,貨幣和資本是真正統治者。那么,在社會國家化的現象下,靠國家廢除雇傭勞動制度以及“鐵的工資規律”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實現人對自身本質的復歸,即人的解放,難道不是一種空想嗎?
通過國家幫助廢除“鐵的工資規律”進而廢除雇傭勞動,從而實現人和人之間的平等,實現對人的解放這一價值目標,在馬克思看來是荒謬的,因為在資產階級歌舞升平的時代,拉薩爾派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可以說并未看到事物的本質,沒有看到工資背后隱藏的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與壓迫。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存在的前提下,資本家對勞動者無情的剝削與壓迫是造成勞動者生活水平低下與遭受不平等對待的核心所在,但拉薩爾派認為,“鐵的工資規律”是促使雇傭勞動長期存在、導致勞動者苦不堪言的關鍵因素,而廢除這一規律可以通過國家的幫助,進而實現對勞動者的解放,這個觀點也是拉薩爾圍繞他的正義方案而展開的,看似正義但非正義,它建立在對資本與雇傭勞動的根本錯解之上。基于此,馬克思深刻說道,真正的罪魁禍首,并不是這個所謂的“工資”規律……而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隱蔽形式”[6]。這也就是說,馬克思從經濟學的視角,尖銳地看到了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對勞動階級的壓迫與剝削,看到了資本和資本增值的主渠道,工資只是資本家用來蒙騙工人為自己創造出巨額利潤的最佳手段,工人會白白為資本家勞動一定的時間,資產階級和勞動階級是一種失衡關系,二者之間處于壓榨與被壓榨、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雙方是不平等的并永遠不會存在平等。“鐵的工資規律”并不是消滅雇傭勞動的核心要素,價值的最高抽象形式資本以及資本的增值是雇傭勞動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可見,馬克思真正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本質,找到了勞動階級被壓迫與被剝削的真正發源地。
那如何才能真正廢除雇傭勞動,實現對人的解放進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呢?馬克思這樣說道:“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7]這反映出馬克思將人的解放置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運動之中加以考察,生產力在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解放、新社會的到來與發展生產力具有極強關聯性,社會平等的理想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8]。這反映出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同時,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速度也會加快,社會財富與個人財富都會得到根本好轉,平等不再具有多重標準,人與人之間雖然是不同的個體,但人與人之間衡量是否平等為同一標準。在生產力得到極致解放時,剝削與壓迫的動力將被消弭殆盡。同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生產力向前邁進的過程中,上層建筑是為人民大眾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此時的不平等現象與行為絕不再是常態現象,充其量是個例。
三、按勞分配走向按需分配:馬克思平等觀的現實基礎
“哥達綱領”中提及用“消除一切社會和政治的不平等”來代替“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這種說法在馬克思看來是有問題的。他認為,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省份,甚至說不同的地區就物質條件而言存在不平等現象是必然的,這種不平等可能會由于人為原因在程度上有一定減輕,但完全消失只是一種幻想。同時,在“哥達綱領”中提到“自由國家”這一概念,把“國家”認為是一個理性意志的自我實現、一個倫理觀念的自由實現,可以促進普遍的利益。馬克思對“自由國家”的提出充滿無奈與嘆息。他認為,國家是因為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用來對抗敵人與維持社會穩定的一種暫時性機關,那么在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制度是用來保證資產階級利益得到實現的一種方式。而“自由國家”理論會誤導人們,使無產階級要求的國家同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區別不開,這就有意識地打壓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通過暴力方式打碎傳統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國家革命目標的積極性,工人將會一直受到資本家的不平等對待與徹徹底底的剝削,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那么在何種情況下,不平等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以及“國家”這一暫時的機關可以代表社會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非少數人的特殊利益呢?馬克思這樣說道:“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9]可見,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隨著無產階級政權的發展與壯大,特別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環境下生產力也得到了加速發展,人們遭受的不平等與剝削才會真正消失。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以及第二階段,由于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約,共產主義社會不可能馬上趨于成熟,需要經歷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歷史大舞臺上不再出現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現象,資本主義的國家制度也會從歷史舞臺上消失,此時的國家正在走向消失但并沒有完全消失,但國家行使的職能是為人民大眾服務,全體社會成員都是平等的勞動者,即馬克思所說的:“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 [10]這就是我們現代話語所講的按勞分配,但這種平等的權利仍然是資產階級平等體系內的,因為勞動性質不同,比如仍然存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分,那么獲得的權利也是有區別的,這時的平等只是一種相對意義的平等。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發展,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的到來指日可待。此時的國家本身也就不再存在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便沒有界限與對立,“異化勞動”這一充滿資本主義味道的概念也會從大眾視野中消失,勞動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不再是為了生存,人在自由勞動中收獲到了幸福,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勞動者不再有高級與普通之分,全體社會成員真正地成為自由的、平等的勞動者,也就是馬克思所認為的“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1]此時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都實現了和解,真正的平等在現實社會中真正存在,不再是一種“抽象”的存在。
四、結語
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進一步加快實現按勞分配走向按需分配,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平等觀的重要觀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2]這深刻傳遞出所蘊含的馬克思平等觀價值訴求,豐富了馬克思平等觀的理論和實踐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守正和創新的統一,在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們堅持馬克思平等觀的思想引領,同時又根據中國具體實際創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平等觀,破解了共同富裕過程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了穩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但我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尚未改變,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僅處于中等水平,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仍有待解決。因此,要牢牢將馬克思平等觀與我國實際進行深度融合,是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后盾、是創造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根本遵循、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強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3] [5] [6] [9] [10] [11] [德]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14,24,22,14,15,16.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1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