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教育迅速發展,助推漢語國際教育革新以滿足學生現實需求。本文基于對國內十所高校、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科技孔子學院和塔吉克斯坦冶金學院孔子學院漢語學習現狀和最新需求的定量研究,根據多模態話語分析、影子教育、學習共同體理論,“互聯網+教育”趨勢下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習策略可以在學生和學習平臺建設的雙重層面得以明確:學生應當注重以互聯網資源輔助學校教育、以多媒體資源豐富多模態學習、以社交渠道資源實現學習共同體;學習平臺建設應當明確影子教育定位以順應學校教育特色化辦學趨勢、注重多元化頁面設計以呈現多模態課程教學、搭建學生朋輩互動渠道以打造學習共同體。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互聯網+” 影子教育 多模態 學習共同體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技術革新已經顯著提升各行業的效率,但在教育領域,行業變革仍需要與技術相適應的理念與方法。尤其在后疫情時期,“互聯網+”教育平臺的技術升級亟須與時俱進的教育管理理念與掌握電子書包學習方法的人才。為了不斷提高教育的實際效用,必須更加關注學生在使用漢語學習類App(小程序)時所面臨的問題。本研究面向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科技孔子學院、塔吉克斯坦冶金學院孔子學院與國內十所高校的漢語學習者發放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55份,據此定量分析漢語學習者的實際學習情況,依據多模態話語分析、影子教育、學習共同體理論研究“互聯網+”教育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
一、理論框架:多模態話語分析、影子教育、學習共同體理論
本研究旨在利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評估漢語學習類App的界面設計,引導學習者選擇合適的學習媒介,支持多模態漢語學習;運用影子教育理論研究漢語學習類App在主流教育之外的角色,以互聯網資源輔助學校教育,彌補學習者知識的缺失;應用學習共同體理論,分析漢語學習者交流協作的學習社區的重要性,促使其及時解決學習問題。
多模態話語分析為運用多種交流模式,通過語言、圖像、表情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交際的現象。[1]
這一理念引入國內后,最初被國內學者本土化為“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多模態識讀能力。[2]接著,將其具體用于外語教學模式探索。[3]最后以此理論為指導設計對外漢語教學課堂。[4]本質上,此理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在課堂上應運用多種模態教學。互聯網技術使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多模態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呈現,使知識的傳遞方式更生動、課堂互動方式更有效。
影子教育理論是一種定位課外輔導與學校教育之間關系的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外輔導在多個國家普及,一部分課外輔導呈現出模仿或趨近傳統學校教育的模式,成為伴隨學校教育的一種“類似于影子形態的”教育形式,同時一部分學者認為影子教育形態是課外輔導最有利于教育的應然狀態。這樣的課外輔導,因其與日常教育的共存性和對日常教育關注的內容有支持性的功能,而被人稱作“影子教育”[5]。最初國外學者將影子教育定義為“在正規學校教育之外發生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學生的正規學校生涯”[6],還認為課外輔導的補充性質是“影子教育”的核心特征。[7]“影子”一詞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課外輔導的存在和需求是由正規教育系統的存在引起的;第二,正規教育體系是主流體系,因此課外輔導是它的影子;第三,學校的主流教育仍然是重點;第四,與正規或主流教育相比,課外輔導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正式的和非結構化的。[8]另外,影子教育便于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如“一帶一路”沿線企業要求員工實現“中文+職業技能”的雙重學習目標,伴隨集體學習的影子教育能夠使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職業需求制定漢語學習計劃,如有針對性地學習職業術語。
學習共同體理論是基于“共同體”概念而建立的。“共同體”概念最初為“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9]。此概念被國內學者本土化為“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10]。本質上,學習共同體理論認為學習不只是個體知識的獲得,同時也蘊含著共同體成員之間的信息共享、交流協作和知識共建。尤其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共同體更加符合語言教學和學習者習得的規律。外語課堂不只是教語言的場所,而且是一個通過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為學習者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的地方。[11]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引發了基于互聯網的學習共同體模式的興起,使學習者能夠自主選擇合適的學伴,實現結伴學習,以便及時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二、定量研究:針對國內十所高校與兩所孔子學院的問卷調查
本研究針對國內十所高校與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科技孔子學院、塔吉克斯坦冶金學院孔子學院,以及中白合資企業中的漢語學習者設計調查問卷,聚焦其學習情況、對移動端App的使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通過微信發放電子問卷及線下發放紙質問卷的形式回收有效問卷255份(國內十所高校留學生89份,孔子學院漢語學習者110份,中白合資企業職工56份)。
此調查問卷結果根據調查對象不同分為國外企業員工、在華留學生、海外學習者漢語學習情況調查三類,內容主要為基本信息、漢語國際教育App使用情況,以及對漢語國際教學資源的需求和建議。
(一)學習者基本情況
255份有效問卷包含來自俄羅斯、白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等“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習者。漢語專業的學習者占40%;非漢語專業的學習者占60%,主要集中在石油工程、采礦工程等專業。據統計,處于暫無等級和初、中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較多,處于高級水平的漢語學習者較少,來華留學生中有約65%的學習者還未達到畢業規定的HSK等級要求。由此可見,大部分漢語學習者迫切需要提高漢語水平,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學習漢語的原因,近三分之一的學習者出于應試以及目前所學技術或專業需要;多于二分之一的學習者出于更好的就業、升職以及日常生活需要。可見他們學習漢語不只是出于興趣,更多的是出于就業和升職的需要。因此漢語國際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習者對通識漢語知識的學習,還要關注其技能相關漢語能力的提高,幫助其實現“中文+技能”的雙重學習目標。
關于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近三分之一的學習者認為缺少學習環境是阻礙其學習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諸多漢語學習者無法返校,居家網課模式容易讓學習者產生“孤島效應”,急需為其創造一個漢語學習共同體,讓其能夠實現結伴學習。近二分之一的學習者認為交際機會少是阻礙其漢語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說明利用互聯網技術竭力為漢語學習者打造一個相互學習、交流、協作的學習共同體社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超過二分之一的學習者反映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難以及時解決,說明集體化教學模式下,個體化的問題未能及時被顧及。因此需要推進影子教育定位的互聯網學習平臺幫助學習者鞏固所學知識,比如可以通過學校課程或企業培訓以提高漢語水平。
(二)漢語國際教育App使用情況
據悉,在華留學生中,84%會使用App,16%未使用App。孔子學院的在校生與教職工中,55%會使用App,45%未使用App。中外合資企業職工中,11%會使用App,89%未使用App。未使用App的學生中,近40%是因為沒聽說過,近30%認為價格太高。未使用的職工中,近93%是因為沒聽說過。可見,在華留學生中App的普及率很高,但國外漢語學習者(尤其是企業職工)中App普及率較低,提高普及率的關鍵在于增加漢語學習類App的宣傳力度。據使用App的時間分布可見,近65%的學習者在零散時間使用App,有近25%的學習者在集中成段的時間使用App,有近10%的學習者選擇“其他”。可見,漢語學習者的日常工作或者學習占據較多時間,所以移動性強、靈活方便的漢語學習類App符合他們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漢語水平的需要。
在HSK考試類、詞匯背誦類、詞典和翻譯類、綜合類、口語交際類、聽力類、中國文化類這7類漢語學習類App中,有約44%的人更需要“HSK考試類”,約46%的人更需要“詞匯背誦類”,約42%的人更需要“口語交際類”。說明大部分學習者想要營造一個漢語學習共同體來提高交際水平,還想通過增加詞匯量提高漢語水平,且具有通過HSK考試的迫切需求。
據統計,近46%的學習者反映以往漢語學習類App遇到的問題是詞語例句無圖片和母語解釋,看不懂,因此今后在漢語學習類App的設計中,可以多模態分析理論為指導,在頁面中提高圖片、視頻等元素的比例,讓使用的漢語學習者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模態學習漢語,從多角度去理解漢語詞匯的意思,提高其單位時間內的學習質量。有約40%的學習者反映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識點無法及時提問解決,說明漢語學習者們傾向于擁有一個相互學習、交流、協作的學習共同體。因此在漢語學習類App設計時,應該注重了解學習者使用的教材,最好能順應教材輔助學習者學習,讓其能夠有序、高效地學習,提高漢語學習類App輔導的質量。
(三)對漢語國際教學資源的需求
關于社交學習平臺類型需求,超過三分之一的漢語學習者希望能根據職業區分社區,用戶可以選擇與自己同職業的同事、專家一起溝通學習職業技術和漢語知識;接近三分之一的漢語學習者希望根據學習的專業區分社區,可以自行選擇與自己同專業的學生、老師溝通學習;超過五分之一的漢語學習者希望和同學或者同事建立“自習室”交流漢語和專業知識。由此可知,絕大多數漢語學習者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學習“中文+職業/專業技能”的社區,可以跟與自己有相近學習目標的人建立一個相互交流、協作、共同解決問題的學習共同體,并且希望最好能夠和自己認識的人結伴學習。
關于漢語國際教學資源平臺的需求,90%以上的漢語學習者希望在日常學習中能夠使用漢語國際教學資源平臺;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希望平臺能夠提供漢語學習資源和自己所在專業的學習資源;超過二分之一的學習者希望平臺能夠提供漢語學習資源和有關自己職業技術知識的學習資源。由此可見,他們學習漢語不僅是出于興趣,更多的是為了助力自身職業或專業的學習。因而,建立一個“中文+技能”的漢語國際教學資源交際平臺,能為漢語學習共同體提供特色資源,促進其高效學習。
關于漢語學習類App的知識呈現方式需求,近半數的漢語學習者希望圖片、視頻、聲音相結合,近半數希望采用虛擬場景、漫畫形式。可見學習者希望能夠從視覺、聽覺等多模態進行漢語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對漢語學習類App的創新性和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時,關于輔助釋義語種類型需求,對App中的漢語詞匯及例句釋義,近二分之一的漢語學習者希望用自己的母語而非英語。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中資企業的發展使以“中文+職業教育”為需求的初級漢語學習者增多。因此,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漢語學習類App中運用“母語+漢語”的釋義,并且多加入視頻、音頻,還可輔以配音、漢字游戲等,以多種模態輔助漢語學習。
三、互聯網教育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策略建議
(一)學生層面
1. 探索互聯網資源,實現漢語學習影子教育
學校集體學習和公司統一培訓的模式容易忽視學習者們的學習能力以及漢語水平的差異,定位為影子教育的課外輔導能夠滿足漢語學習者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因此,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習者可以利用影子教育去制定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漢語學習,及時查漏補缺,最大限度地激發自己的學習潛能,更加高效地進行漢語學習。
處于班級漢語平均水平以下的學習者可以主動尋求課堂以外的幫助,選擇利用漢語學習類App進行知識的鞏固。對于漢語某一專項(如語音、語法等)薄弱的學習者,互聯網資源應助力其有針對性地提高薄弱環節;尤其“中文+技能”雙重學習的難度較大,應主動借助特色網絡課程自主學習。處于班級漢語平均水平以上的學習者也可主動尋求課外影子教育資源自主提升,比如利用App進行詞匯的延伸學習。
2. 注重多媒體資源,實現漢語多模態學習
漢語學習者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資源,通過視覺、聽覺等多個模態輔助漢語的學習,增強其趣味性,并提高自主學習效率。如通過觀看中文紀錄片來利用視覺和聽覺模態符號學習,多變的畫面、聲音能夠加快學習者的理解速度,亦能加深他們對此部分知識的印象,減緩其遺忘曲線;嵌入中文廣播或音樂作為學習資源,利用日常生活中工作或學習之余的碎片化時間學習。
此外,對于一些難以通過聽覺、視覺模態獲取的知識,可以通過觸覺、味覺等模態獲取。比如對于酸、甜等味覺的描述,僅通過教師講解,學習者不會有切實感受,因此他們可以主動去品嘗與此味道相近的食物來深入體會這幾個詞。對于需“中文+技能”雙重學習的職工來說,可以去尋求一些虛擬現實課程,在虛擬的工作場景中切身體會所需漢語知識,不僅通過視覺、聽覺的模態符號進行漢語學習,還可充分利用觸覺模態符號,學以致用。
3. 利用社交渠道資源,實現漢語學習共同體效益
日益更新的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眾多社交平臺層出不窮,形成了各種互聯網學習共同體。在漢語習得領域,應提高學習者的開口率,鼓勵其多進行漢語交際,使其能將知識融會貫通。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社交App有HSK Talk和CHlease,這是所有海外漢語學習者間自由學習、交流的平臺。除此之外,海外漢語學習者也可以下載中國境內常用的社交軟件,借助此類平臺尋找合適的中國好友,使用漢語與其交際。來華留學生也可以主動請中文教師推薦好友或者在中國高校中結交好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進行中外友人的跨文化交際,打造中外互聯網漢語學習共同體,使雙方共同進步。但是目前還未出現適應“中文+技能”雙重學習的社交App,還有待開發者們努力實現。
(二)“互聯網+”漢語教育學習平臺建設層面
1. 明確影子教育定位,順應學校教育特色化辦學趨勢
影子教育應拓展學校教育和企業集體化培訓的學習資源,適應近年漢語國際教育側重點的改變。尤其隨著醫學和工學專業留學熱度的上升,留學生來華學習漢語的動機更多地表現為就業需求,需要進行“中文+專業”的雙重學習。
漢語學習類App不僅要注重打造精品的通識性漢語學習資源,還應該適應當今主流教育的需要,注重開發一系列“中文+技能”特色學習資源。且App需充分考察學習者所用教材,詞匯排列盡量符合學習者的教材特點,讓學習者能夠自主實現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的目標,提高影子教育的質量。
2. 注重多元化頁面設計,呈現多模態課程教學
據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在進行漢語學習類App詞匯頁面的設計時,可以插入喇叭按鈕進行釋音,可以使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對詞匯以及所引入的例句進行闡釋。對于目前仍處于初期階段的“中文+技能”的學習者,可以采用“母語+漢語”注釋的方式,這就需要在App的詞匯背誦、例句解釋部分引入“多語種釋義”的模式,從直觀視覺模態符號上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效率。
在社區板塊的設計中,不但可以引入通識性漢語學習資源視頻,還可以引入“中文+技能”特色漢語學習資源視頻。視頻的呈現方式能夠從聽覺和視覺這兩種模態輔助漢語學習。對于難以理解、操作性強的技能,比如石油開發、礦物開采等,可利用VR(虛擬現實)展示,輔之中外兩種字幕,讓學習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且可在視頻中設計一定數量互動環節,增加學習者的開口率。在漢語學習類App中,整合漫畫、短視頻、游戲等多模態元素,可提高學習者興趣,深化其對漢語知識的印象,同時調動多種感知符號學習漢語。
3. 搭建學生朋輩互動渠道,打造學習共同體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三教”資源短缺,很多留學生滯留在國外,易產生“孤島效應”,因此可為其創建學習社區,打造一個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協作的學習共同體,及時解決其在學習時遇到的問題。關于學習者交際類平臺的需求,漢語學習者更傾向于選擇和自己同一專業(職業)的學習者或者和自己的同學、同事建立獨立的自習室共同學習交流,且更需要提供與漢語和自身職業技術知識相關的學習資源平臺。因此在App的社區建設中,可以打造“一場多圈”模式:“一場”為一個綜合的交流廣場,“多圈”為綜合廣場內不同的“技能圈”;“技能圈”中除單純的漢語語言方面的技能外,還會根據如今留學專業熱度變化和“一帶一路”沿線企業的迫切需求,分為“中文+醫學”“中文+工學”等。這可以為漢語專業學習者、非漢語專業的留學生、有意借助HSK考試通過公司面試的求職者提供交流平臺,使漢語學習和專業、職業技能學習齊頭并進、互相促進,營造一個學習共同體,同時構建一個中外各領域知識深入交流的平臺。此外,可以在社區的班級自習室中加入自動記錄每個學生學習情況的功能,教師需及時關注此記錄,且在課堂中適當照顧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打造班級學習共同體。
四、結語
探索“互聯網+教育”趨勢下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習策略,能助益海外漢語學習者更加系統、科學且高效地學習漢語。順應當下漢語學習者需求的App應該照顧到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輔助學習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學習;多媒體呈現的學習頁面和“中文+職業技能”等多元特色的漢語教學資源有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中文+職業技能”的社區模式也能為學習者創造一個交流協作的學習共同體,匹配學情相近的學伴能夠提高漢語交際的能力并打破漢語學習過程中的 “孤島效應”。本研究順應“互聯網+教育”趨勢,為“中文+職業技能”雙重學習的漢語學習者助力,有利于緩解“一帶一路”沿線企業所遇到的人才瓶頸。
參考文獻:
[1] 張德祿. 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外語, 2009(1):24-30.
[2] 胡壯麟.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1):1-10.
[3] 馬利芳. 多模態話語框架下教學模式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57-60.
[4] 張德祿,等.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與外語教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 李曉華. 國內外“影子教育”研究綜述[J]. 文教資料, 2013(5):108-109,111.
[6] Stevenson, David Lee, Baker, David P.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6):1639-1657.
[7] Bray, Mark. Shadow Education: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Expansion and Implications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77):412-420.
[8] Lee, Jaekyung. Book Review:Confronting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What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What Private Tutoring?[J].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1(5):560.
[9] Boyer E. L. 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 California/Princeton:Fulfillment Services, 1995.
[10] 張建偉. 孫燕青. 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11] 徐錦芬. 寇金南. 任務類型對大學英語課堂小組互動的影響[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18(1):29-3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