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急需大量優秀人才投身其中。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既是鑄魂育人的載體,也是助力鄉村振興的紐帶,其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應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之下,充分整合原有的一切育人資源,打造一支專業的“大思政”教師團隊,通過在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開展一系列實踐育人活動,實現教育大學生及助力鄉村振興的雙重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都不同程度地面臨一些挑戰。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必須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可行性措施,以提升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建設水平。高校還需建立科學的成效評估體系來促進“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基地的長足發展。
關鍵詞:“大思政” 高校實踐基地 鄉村振興
近年來,為提升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他曾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 [1]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號召,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結合實際,積極建設‘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與有關基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研究和資源開發。”可見,高校創立“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基地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必要措施。高校“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基地指的是高校為貫徹“大思政課”理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導向,以實踐教學手段為主,建立的綜合性實踐育人基地。
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我國鄉村振興急需大量優秀人才,高校是鑄魂育人的主陣地,其在鄉村建設“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具有雙重價值:既能夠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也能夠通過“大思政”實踐基地這一平臺助力鄉村振興,更好地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高校建設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現實意義
第一,國家的發展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大學生在高校中主要學習的是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其實踐能力相對薄弱。高校在鄉村建設“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有利于更好地貫徹人才強國戰略,以實踐基地為平臺,將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鄉村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培養黨和國家需要的綜合性人才,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第二,高校在鄉村建設“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需要與鄉鎮政府、基層組織、鄉村企業以及村民聯動方能完成,并以此為契機,使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成為聯系高校與鄉村的紐帶。在與鄉村共同建設“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過程中,高校既可以充分利用鄉村的實踐資源來教育大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擁有的人才資源、科技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互利共贏的局面。第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長期遠離鄉村,對于我國鄉村當前的社會現實缺乏了解,他們對鄉村仍然只具有落后貧乏的刻板印象,對于黨和國家制定的鄉村振興戰略也缺乏應有的了解。“農村實踐基地作為思政課延伸教學環節,既是引領學生更快、更好理解專業思政知識理論的必要元素,也是加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舉措; 再加上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離不開高素質、強思政的復合型人才的支持。”[3]第四,高校已經建設了一些實踐基地,但是這些實踐基地的定位只是偏重于某一個方面。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建設,有利于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之下,充分整合高校各方面的實踐資源,打造綜合性的“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從而推動本校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上好‘大思政課’,教師不能只在課堂上講,也不能只在教育基地講,重要的是把二者結合起來,讓學生先在課堂上學習理論,后在現場親身體悟,‘大思政課’的真正價值才能得到有效發揮。”[4]
二、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實踐探索
首先,高校應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導之下,充分整合原有的一切育人資源。其一,高校可以將在鄉村原有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升級,充分挖掘周邊的思政元素,如紅色育人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鄉村振興典型人物或企業等,使其升級為“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其二,依托原有的高校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與鄉鎮政府、村委會及鄉鎮企業聯動,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銜接,從而促進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共同建設若干“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其三,充分發掘學校在鄉村的其他社會資源,通過聯系高校的鄉村合作單位、先進個人、校友等建立一批“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
其次,“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創立與發展,離不開專業的教師團隊。“所謂‘大思政’理念,就是學校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充分利用和發揮各類主體、各門課程、各種資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協同育人效應。”[5]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牽頭打造一支綜合性的“大思政”實踐育人教師團隊,該團隊既包含思政教師,也須充分吸納校內擅長實踐育人的教師(包括輔導員),還可以聘請一批校外專家以及在鄉村振興方面具有突出貢獻或專長的優秀個人作為兼職教師。
再次,高校須采取切實的手段加強“大思政”實踐教師團隊建設。一要提升“大思政”實踐教師團隊領悟與運用“大思政”理念的能力;二要增強“大思政”實踐教師團隊自身對鄉村社會現實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三要提高“大思政”實踐教師團隊策劃和設計“大思政”實踐活動方案的能力;四要加強教師團隊組織與帶領學生進行鄉村實踐活動的能力,從而為基地實踐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高校需以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為依托,定期組織大學生到鄉村開展一系列實踐育人活動。“青年學生在鄉村開展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用自身所學習的科技文化知識為鄉村提供技術和服務,還可以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當地農民的文化生活,改善當地的生活和人文環境,為建設現代鄉村、文明鄉村、美麗鄉村貢獻力量。”[6]
三、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助力鄉村振興路徑探索
目前,我國鄉村的大量人口遷移至城市,鄉村的“空心化”現象嚴重。鄉村的發展與振興急需大量勞動力及優質人才。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可定期組織大學生在當地進行走訪和調研,通過聽取報告和講座等方式,全面了解鄉村的社會面貌、產業結構、生活水平、教育狀況、娛樂文化、發展潛力等方面,以及新時代的鄉村發展成就,從而增進他們對鄉村現狀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了解,引導學生將就業創業的眼光投向鄉村。除了農學專業,許多其他專業也可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開展實習實訓。這既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他們對鄉村的了解,又能助力鄉村振興。例如,旅游管理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在鄉村景區做實習導游;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可以積極參與鄉村中電商平臺的建設;機械類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到鄉村參與當地的機械的改進及維護工作;環境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到鄉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舞蹈表演專業的大學生可以到鄉村景區進行系列表演;等等。高校可定期挑選優秀大學生組成志愿服務隊進行“三下鄉”實踐活動,利用自身所學改善當地人才不足的現狀,從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目前,大量優質資源集中于城市,相對而言,鄉村在醫療、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資源比較缺乏。高校擁有不少優質人才和資源,可以“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為載體,定期組織教師及大學生到鄉村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例如,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在鄉村支教、給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給村民普及科技知識、給村民開展系列的知識講座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彌補鄉村相關資源的不足。高校可以通過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這一平臺,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或將科研成果在鄉村社會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從而推動鄉村振興。例如,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可參與鄉村企業設備及農業機械的改造與優化,材料專業的學生可參與農業材料的創新與提升,等等。“實踐教學基地的設計依據了教學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在面對真實問題時形成探索欲望,挖掘學生內在學習潛力,轉化成學習的自我驅動力和積極性。”[7]
四、高校“大思政”實踐基地助力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
高校“大思政”實踐基地發展勢頭雖然迅猛,擁有廣闊的前景,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地還處于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短板弱項,面臨一些挑戰。許多高校創建“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是應對教育部的要求,或盲目跟風,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類基地的價值,故而僅僅將其視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補充或點綴,沒有將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來建設,導致不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配套不足,人力物力財力都非常有限,相關的規章制度也不夠完善,極大地限制了實踐基地的發展與作用的發揮。此外, “大思政”理念的真正貫徹需要學校各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充分配合,突破原有的條塊分割的育人狀況。然而,許多高校對“大思政”理念缺乏透徹的理解,沒有認識到其落地需要將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充分地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其中,才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許多高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及教師尚未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仍然認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對獨立的思維定式,缺乏主動參與的精神。高校各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仍然存在各行其是的狀況,導致原有的鄉村實踐資源整合得不夠充分,影響了實踐育人活動的展開,從而弱化了實踐基地助力鄉村振興的效果。另外,“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明顯的形式主義作風:部分“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僅僅是在村委會、鄉村振興工作組、紅色文化紀念館等地掛個牌子,偶爾帶少數學生過來走馬觀花,類似于旅游觀光;團隊成員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重視留下痕跡,如打卡、拍照、拍視頻,發通稿、做宣傳。此外,高校的“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數量不足,且部分實踐基地距離高校較遠,限制了實踐育人活動的覆蓋面、持續時間和規模,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效果比較有限。
五、提升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基地建設水平的可行性措施
首先,高校領導及管理部門應給予“大思政”實踐基地足夠的重視,應將其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做好頂層設計,對“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發展進行科學而長遠的規劃。第一,要給“大思政”實踐基地配備足夠的人手,給予充足的經費,使得“大思政”實踐基地的活動可以持續地順利開展。第二,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與考核制度,并監督其實施,從而為實踐育人基地的發展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第三,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科學合理地計算參與實踐活動教師的工作量,對于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第四,對于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可授予一定的創新創業學分,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其次,高校應著力加強“大思政”實踐教師團隊建設,通過充分的學習與交流,真正在學校中貫徹“大思政”理念,并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之下破除原有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分的狀況,在“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之中形成協同育人機制,深挖鄉村“大思政”實踐基地的育人元素,方能達到良好的實踐育人效果。高校還要充分整合校內外的實踐資源,在鄉村建立多個“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
再次,要克服形式主義的弊端,明確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宣傳是手段不是目的,實踐育人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參觀、走訪、聽報告的膚淺層面,而應該努力做深做實,用“大社會”及實踐活動教育學生,增強實踐育人效果。一方面要合理地規劃活動方案,努力設計出切實可行又能教育和鍛煉學生的方案,以增強實踐效果;另一方面在活動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前布置一定的任務,并在實踐活動完成的時候對實踐效果進行考核。
最后,要努力擴大在校大學生“大思政”實踐育人活動的覆蓋面,在離學校地理位置較近的鄉村建立若干“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使得更多的高校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從而更好地發揮高校“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積極作用。
六、高校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成效評估體制
針對鄉村“大思政”實踐教學基地的成效評估問題,高校可建立三級評估體制。
第一級,教師對學生的實踐作業進行評價。大學生在完成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組織的實踐教學活動之后,必須提交一定形式的實踐作業。教師應根據團隊制定的統一標準來批改學生的實踐作業,其成效首先體現在大學生的實踐成績之中。
第二級,鄉村“大思政”實踐教學基地的自評。“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應組織專人對所開展的實踐活動成效進行評估。一是對大學生的實踐作業的質量進行抽查,二是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學生的實踐效果進行研究,三是運用訪談法來掌握學生的實踐情況,四是結合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對學生的實踐成效進行綜合評價。
第三級,學校層面的評估。學校組織專家對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成效進行驗收和評估,一方面以實踐基地的建設資料為基礎;另一方面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高校師生中進行調查研究,最終進行匯總,對實踐教學成效形成科學的評估。高校應根據系統評估所得到的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鄉村“大思政”實踐育人基地的教學內容及手段,從而促進實踐育人基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尚譯.“‘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 [N].人民日報,2021-03-07.
[2]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3] 葛丹丹.鄉村振興戰略下思政課農村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核農學報,2022(8):1704-1705.
[4] 孫昭,張澤一.應用型高校善用“大思政課”的路徑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2(3):15-20.
[5] 石書臣.深刻把握“大思政課”的本質要義[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7):104-112.
[6] 韓家玉.“大思政”格局下鄉村振興社會實踐的育人機制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26):175-177.
[7] 周增為.“大思政課”建設中實踐教學基地的價值意蘊和關鍵問題[J].人民教育,2022(1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