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洛克的家庭教育懲戒觀具有獨特的價值意蘊,如“管教要早,拒絕放縱,先緊后松”和“反對體罰,重視懲戒,寬嚴相濟”的懲戒原則;“教育性”“合法性”“公正性”等懲戒特點。深入解讀洛克的家庭教育懲戒觀的價值,有助于“維護家庭秩序”“樹立家長權威”“培養孩子健全人格”,并告訴家長家庭教育懲戒要“回歸教育目的”“喚醒教育愛與溫度”以及“制訂制度標準”等。
關鍵詞:約翰·洛克 《教育漫話》 家庭教育懲戒
家庭教育懲戒是家長采取有效的措施,實施有效的獎懲,以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習慣,達到父母目標的教育行為。家庭教育懲戒在我國古代就有跡可循。家庭是中國古代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組織的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古代家庭多為大家庭,家長乃至族長對孩子進行懲戒主要是為了讓其遵守家規,其中比較常見的手段是罰跪。我國古代“懲罰”是輔助家庭教育“行教”的一種重要方法,其手段過于極端和單調,容易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懲罰行為,洛克說道,“懲罰非但沒有減少這種現象,相反卻給其激勵,使之增加產生在人們體內的動力,它是造成任何邪惡和犯罪的原因”[1]。即并不提倡對子女實行嚴酷的懲罰,而是呼吁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采取寬嚴并濟、有度有序的方式,摒棄“單一懲罰教化”的理念。
一、洛克家庭教育懲戒的原則
(一)管教要早,拒絕放縱,先緊后松
洛克主張“凡是有心管教孩子的人,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管教,使他們能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2]。洛克還主張父親要在孩子幼時,從孩子知道自己歸誰管教時,便樹立起父親的權威,讓他產生對父親絕對崇拜與服從的意識,但孩子年齡愈小,理性越少,所以更需要教育者嚴加管教。利用懲戒的方式通過父母對子女行為的態度,使孩子認識到行為的對錯,進而對不良行為進行改正。[3]中國歷經了幾千年封建禮教的浸染,今天父母管教孩子的絕對權威仍有一定程度的保留。一方面,很多家庭仍秉承著孩子應完全服從父母管教的教育理念,若孩子有反抗表現,父母會更嚴厲地訓斥孩子直到孩子屈服。另一方面,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時缺乏耐心,不能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而是以自己的社會認知和成人標準為孩子制訂規則并要求孩子服從。[4]管教孩子是有時限的,不少家長都認為 “孩子還小,長大了再管教也來得及”。童年時期的教育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終身發展,家長若有意無視問題不去修正,這些問題可能會成為難以根除的痼疾。家長需要轉變思路,在孩子幼時,家長應該是權威,孩子長大后,家長則去做孩子可信賴的朋友。洛克反對家長繼續保持高高在上的態度,主張家長應該在孩子能逐漸利用理智后,放松對他們的管教,讓他們明白,“這種管教是出于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家長把孩子當作成人一樣對待,尊重他們“成人的情感和欲望”。
(二)反對體罰,重視懲戒,寬嚴相濟
在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促使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家庭規模由大變小,產生許多新的家庭教育問題。不少家長對待子女的錯誤選擇使用“棍棒式”教育,而洛克表示,“孩子不應該過多地受到棍棒的懲罰,所以就算是經常責罵,尤其是震怒時的訓斥,差不多也具有同樣不好的結果”[5]。孩子為了逃避肉體上的痛苦,可能會在態度上承認錯誤,在行為上做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不過,孩子這么做的原因只是為了逃避肉體上的痛苦,并非真正為自己的不良行為感到羞恥。所以,這種管教方式和懲罰只是治標不治本。[6]洛克也指出,過度的體罰教育會讓孩子走向極端,例如孤僻與瘋狂等。這種管教方式也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其原本喜愛的事情,例如,一些孩子很喜愛跳舞,但如果當孩子們全身心投入后卻遭到父母的惡語訓斥,孩子們就不會熱愛跳舞了。洛克曾多次提出,父母在對待孩子時要用嚴厲之手來掌控[7],但反對忽視孩子生理與心理狀態,不加節制地實施懲罰。洛克認為,父母使用鞭撻的目的是使孩子心理上感到羞愧,而不是為了躲避肉體上的懲罰而認錯。如果父母使用表情和話語教導孩子仍未有效,這時可以動用鞭撻,而一旦使用,則應一直到孩子心理屈服、意志順從方可終止。 [8]懲戒是必要的,但要適度。父母需要尋找一個“一方面使得兒童的精神安逸、活潑、自由,同時又能使他們抑制自己對于許多事物的欲望,而接近不慣的事物”[9]的懲戒方法,走出這一障礙。
二、洛克家庭教育懲戒的特點
(一)教育性
洛克認為,在教育中,父母首先必須讓孩子理解和感受自尊與恥辱的含義,讓他們知道行為恰當與否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要么被肯定,要么被屈辱,以培養他們的榮譽感和恥辱感,從而逐步明確自尊和恥辱的觀念。孩子剛懂事時,對于表揚和稱贊是極為敏感的,此時父母如果按照正常的道德規范對其進行表揚與懲罰,將導致孩子逐步轉變自己的行為,或者產生公平與正直、自豪感,或者產生自責、心煩意亂、悔恨的情感。但如果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當,則很容易使孩子產生錯誤的道德認識,混淆善與惡、美與丑、榮與恥,并出現失范偏差行為。家長懲戒孩子的目的并不在于“懲”,而在于“戒”,“懲”只是“戒”的手段。在懲戒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及其危害,彌補過失,防患于未然。那種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訓斥孩子的做法不尊重孩子,為“懲”而“罰”,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其結果往往也事與愿違,孩子可能會出現破罐子破摔、對抗、逃跑、輕生乃至犯罪等不良后果。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可以從一開始就能讓孩子獲得一種穩定的經驗,讓他們明白,自己鐘愛的東西,只有名譽良好才能得到和享受”[10],并將之當作成長中的行為準則和自我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
(二)合法性
合法性是家庭管教行為所采用的方式得到公眾廣泛接受的依據。洛克并不認同嚴格的教育懲罰,因為他發現這種方式收效甚微,甚至還有很多缺點,實際上,接受教育處罰最重的孩子很少能成為優秀的人。盡管法律和道德上存在互相協調的規范,但法律的限制性條款還是明確了其應當是最低標準的規范。其有效性即代表家庭懲戒的規范化,是教育懲戒權實施的邏輯基礎。法律道德上無授權而不可為,法律職責也應該是其重要內涵。家長懲戒的合法化則是國家對教育秩序意志的反映,由此產生了國家教育權人對教育經營行為的授權和委托。在2020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第十六條明確規定了家長在德育懲罰中所承擔的職責,即家長應當履行對子女的德育責任。家庭懲罰應當以法律法規為準繩,主要表現為以法律規定或者家長對孩子預先制訂的明確規定為基礎,嚴格依規依法依章懲罰。
(三)公正性
公正是進行教育懲戒的基礎。而教育懲戒的要義,就是使被懲戒之人真正認識到自身行為錯誤,在內心世界產生并重新建立“內在道德”,從而回歸對紀律規范的遵守。洛克認為,“只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和不愿見惡于人的畏懼心,才是真正的約束”[11]。他運用體罰幫助孩子樹立羞恥心和敬畏心,并以道德感約束其不端行為。無數事例告訴我們,孩子不知榮恥就難以教育,就會學壞。其實孩子生來就擁有感知榮耀與恥辱的能力,卻對何為榮辱一無所知,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指導。家長應該像教孩子吃飯穿衣一樣,根據基本道德規范教育他們知榮恥,讓他們學會為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教孩子知榮恥,也就是從小開始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比如,兩個孩子爭蘋果時,在父母的指點下,孩子把大的給了別人,自己留下小的,媽媽夸獎道:“你真懂事,知道讓著別人了!”孩子便會從媽媽的評價中產生榮譽感,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并會在以后重復類似的情景中重復該行為。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父親以譴責的口吻對孩子說:“不經別人允許,拿人家的東西就是偷,這樣做是可恥的!”孩子便會從父親的不滿態度中意識到自己行為是不對的,而產生內疚感,避免再做出相同的行為。父母對子女采取的任何管教手段都是為了子女更好地發展,體罰不是為了宣泄父母的怒氣,獎勵不是為了滿足子女的物質欲望,體罰與獎勵都不能濫用,而應該在合適的時機使用,目的是培養子女的羞恥心與自豪感。
三、洛克家庭教育懲戒的價值
洛克曾通過一個“犁耙與苗地”的比喻言簡意賅地點出及時懲戒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體系中沒有了懲戒,就像長滿雜草的苗地沒有用犁耙及時鏟鋤,很難有獲得豐碩果實的希望。[12]
(一)有利于維護家庭秩序
洛克指出,“一旦發怒了,對孩子實施了懲罰后,就不該馬上收起怒容,而應想盡辦法去恢復孩子原有的美德,一直等到他真正服從了,比平時表現得更好了,徹底彌補了所犯的錯誤,才能完全失去作
用”[13]。我國著名的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對兒童錯誤的言行進行懲戒或施以否定性處罰,目的是形成良好的道德效果,也因此具有教育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對孩子所犯的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但“孩子”不是犯錯的合理標簽,孩子年齡越小,錯誤行為越需要得到糾正。如果家長采取姑息的態度,沒有及時對孩子進行管教,那么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孩子的不良行為,造成家庭秩序的混亂。比如,孩子說謊騙人,家長只有通過懲戒讓孩子從內心知道這是不對的,并能保證以后再也不說謊騙人,才能說明懲戒真正發揮作用了。父母懲罰的目的是促進兒童合范行為的形成,懲罰的目標則是緩解或者減少各種矛盾,從而不再產生新矛盾。
(二)有利于樹立家長權威
洛克在談及親子關系時指出:“鞭打的命令應該由父母發出,進行鞭打責罰的時候父母也要在場監視,不過最好由別人去執行,這樣能保持父母的威信。”[14]對比孩子,父母擁有比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夠在孩子犯錯誤時給予孩子合理的指導。在發生矛盾時,通過懲戒來樹立家長的權威,讓家長說話更有分量,當問題將要發生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語言來阻止。父母的權威并不是高高在上,高聲對孩子說話,而是通過合理的懲戒方式去獲取他們心中的接納與認可。身為家長更應該明白,真實地去對待孩子,才能獲得孩子對自己的關愛與信任,并樹立家長的權威。同時,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均衡性,因此家長為了更好地行使職責,需要適時掌握孩子的各個關鍵期,在家庭中建立一定的規則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尤其是在孩子的行為有流于邪惡的傾向時,使用懲戒權是家長維護自身權威的重要手段。
(三)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
洛克曾指出,“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就會明白一切過失當中主要的令人不快之處究竟是什么,從而學會避免那種行為(過失)”[15]。當看見大家對有道德的、優秀的言行不約而同地贊美時,孩子便會期待別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贊揚,得到別人的認可;當看見大家對不良的、錯誤的行為進行批評懲戒時,孩子便會盡量減少這種不正當行為的出現。體罰并非使孩子僅僅感到痛苦,更應該讓他們產生羞恥感。懲戒只是教育違規孩子的手段,不是教育的目的。當然,在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單靠正面激勵這種教育手段是無法應對的。此時解決問題必須要有適當的懲戒,但懲戒只是為了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促進其做出符合規范的行為。在兒童幼年階段,父母利用適度的懲罰幫助兒童建立心理,使他們步入正軌,擁有應該追求的東西。同時,適度的指責與懲罰能夠讓孩子認識到一些錯誤行為可能會使他們遭受屈辱,失去父母的歡心,以此鼓勵孩子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行為。正確的懲戒可以保證教育的完整性,同時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孩子完整的個性,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社會中生活,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必須具備責任感、能夠承受困難的磨煉、有較強的法律
意識。[16]
四、洛克家庭教育懲戒觀的當代啟示
當今的家庭教育懲戒中普遍存在懲戒過激的現象,部分家庭打出家長權威的旗號“濫用懲戒”,部分家長懷著“孩子長大自然會懂事”的心理放縱子女的不端行為。洛克的家庭教育懲戒理論給家長提供了對當代家庭教育懲戒的思想啟迪。
(一)適度懲戒,不可過度和偏離教育目的
洛克指出,當孩子在意識上有反抗的成分時,處罰的重點不是他犯錯誤的程度,而是他對父母指令的認可與遵守程度。認識懲罰的教育性,對于懲罰方法的正確運用和了解懲罰的局限性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國教學實踐中,我們通常認為懲罰是一種很古老的、違反了現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現代性的手段,是一種由于教育工作者缺乏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盲目依賴的教育處罰方式。[17]合理的家庭懲罰應該是基于教育目的和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綜合因素,不能偏離教育目的,“盡量避免懲罰,尤其是棍棒責打” [18]。在設定家庭懲罰時,家長應該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采用個性化的懲罰方式,避免一刀切或者咄咄逼人的態度。家長在處罰孩子時要掌握相應的標準,過度懲罰很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家長需要明確懲罰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孩子必須達到的要求和規范,避免過度嚴厲或者過于寬容,保持懲罰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家長也應該注意不要過于嚴厲。一方面,過嚴的懲戒會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孩子會失去自信,甚至對父母產生深深的怨恨;另一方面,家長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因為孩子從中很容易感受到家庭成員之間的危機,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時,家長也需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以便及時糾正錯誤和進一步提高教育效果。家長在執行懲罰時,應該始終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而非只是簡單地施加懲罰。例如,父母在小區內發現孩子為了游戲而和小朋友大打出手,當眾訓斥并踹了孩子幾腳,從那天之后孩子變得不喜歡外出,總是一人待在家中悶悶不樂。所以,父母在處罰孩子前必須仔細觀察并認真分析孩子的性格,認真評價孩子所犯下的錯誤,然后再確定為什么要這樣處罰孩子。這么做,相比于手中始終拿著同一把棍子,將它作為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不是要好得多嗎?認真考慮孩子所犯的錯誤,以及懲罰的目的和意義,從而幫助孩子理解自己所犯的錯誤。同樣,家長也需要在懲罰之后,及時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準則,幫助他們避免再次犯錯。
(二)公正懲戒,喚醒教育愛與溫度
洛克認為:“懲戒會使孩子明白,正當的意志可以讓自己不至于蒙受任何重大的不快,而其他的弱點都會得到教師與父母的關心和幫助,而不是讓他們生氣和暴怒。”[19]懲戒不是以發泄家長情緒為目的的,而是以尊重孩子、不傷害孩子為前提,致力于解決問題、改善及糾正不良行為。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時,家長或多或少會帶有情緒,相對弱小的孩子很容易成為家長的“泄憤工具”。帶著情緒的家長,在努力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陷入只是在發泄情感,卻忘記解決問題的危機。但是家長一定要發覺自己的問題,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之后再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在進行懲罰時應當保持冷靜,不宜出現情緒化的行為。這樣有利于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公正和理性態度,也有利于避免懲罰失控或過度的情況發生。一切懲戒行動都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不然也就沒有了意義。
戒尺上的溫度來自于愛。愛是教育的起點,而懲罰權則是“因愛賦權”,以愛孩子為出發點。家長理應在愛孩子這一共同出發點上達成共識——必要的懲戒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畢竟在大多數時候,溫和地講一番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在戒尺上,也必須要有明確的刻度。要使家長能夠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運動范圍和力度。哪個階段該運用懲戒權,它的邊界在哪里,力度又有多大,不妨在制訂細則時訂得細致一些,讓家長在管教孩子時處罰得有據有度。用起來可以首先感受到它的溫度、拿起來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它的刻度大小,而這樣的戒尺也是在家長心目中最佳的那把。在處罰孩子時應懷揣對大自然和萬物的愛護與尊重,防止陷入“為懲而懲”的怪圈,真正認識到“愛是教育的原動力”。
(三)建立制度標準,確保懲戒的合理實施
在洛克看來,一般人在教養子女方面有個重大的錯誤,而且對這一點沒有給予及時和充分的注意,那就是沒有在孩子精神最柔弱、最易被支配的時候使其遵從約束、服從理性。[21]他雖然沒有明確表示要建立相對應的規則制度,但表達了對于建立制度化懲戒的肯定。懲戒應當遵守法律的相關規定,正確且合理。每個生命個體都屬于社會,受到法律的保護,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懲戒同樣受法律約束,必須區分家庭懲戒和家庭暴力的本質內涵。201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已明確提出“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但這并不表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放棄懲戒權,而是要把握好家庭懲戒的邊界。從一些新聞事件中可見,有些家長秉持“我都是為了孩子好”的觀點,以難以自控的不良情緒為火種,點燃了過度懲戒的火把,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極大創傷,這種傷害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首先需明確家庭規則,需要與孩子協商制訂家規,并明確規則的可執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家長也需要讓孩子了解規則的重要性以及違反規則的后果,然后制訂明確的處罰措施;在制訂處罰措施時,應注意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性格及犯錯程度的懲罰方式。家長也需要注意,處罰措施應公正、明確、可行。其次,落實責任制,即制訂規則和處罰孩子不僅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孩子的責任。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確責任,并與其協商制訂規則,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家長也需要對規則的貫徹執行給予監督,保證孩子能夠積極認同、遵守與執行規則。
五、結語
針對當今家庭教育中層出不窮的問題,本文從洛克的家庭教育懲戒理論的懲罰原理、懲戒特點、懲罰價值及其對當代啟示等入手,堅持以正確的家庭教育思想、成熟且溫情的情感教育方式、合理且公正的法律規范進行家庭教育懲戒實踐,并堅信,這樣的家庭懲戒必將走出灰暗的陰霾,走向更燦爛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2] [5] [7] [9] [10] [11] [12] [13] [14] [15] [18] [19]
[21] [英] 洛克.教育漫話[M].成黑初,蒙謹,譯.武漢:武漢出版社,2014:43,40,75,40,43,49,50,85,51,84,81,81,81,32.
[3] 杜麗瑋.《教育漫話》教育懲罰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J].文學教育(下),2016(10):109.
[4] 朱艷冬.約翰·洛克《教育漫話》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文學教育(下),2022(12):57-59.
[6] [8]李瓊.論《教育漫話》中兒童的管教和懲罰[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0(2):89-91.
[17] [18] 牛金成,魏鋆.論洛克教育懲戒思想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07(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