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滿足新時代對企業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升職業教育行業的教學質量、促進職業教育領域及與其對應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本文根據職業教育轉型的發展現狀分析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發展意義,并針對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優化路徑,提出強化工學素養與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優化職業教學團隊的建設、建立校企合作的職業教學實訓基地、加強職業院校與當地政府的統籌協調等建議,以期為社會培養具有實踐綜合能力的適用型人才。
關鍵詞:工學結合背景 職業教育模式 工學素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領域面臨著轉型。[1]職業教育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職業對口的實用型人才。在新時代發展與新經濟格局的共同影響下,職業教育模式也朝著多元、綜合、實踐、開放的方向轉型和發展。[2]工學結合是數字化經濟時代衍生的一種具有高度實踐性的教學管理模式,是職業教育領域發展建設的最終趨勢。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推動工學結合職業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的發展,對傳統的以學科書面教學為主的教育模式進行調整,深化教學內容與職業教育理念的結合,能夠有效地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3]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通識能力,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提高其綜合能力,培養工學結合的意識,為社會輸送符合經濟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本文探討了工學結合背景下職業院校教育模式的轉型方法,旨在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全面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綜合素養以及就業競爭力。通過培養具備實踐綜合能力的實用型人才,能夠開拓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并推動職業教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工學結合背景下職業教育
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旨在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學生可以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注重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保障。職業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養。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求,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具備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為了實現工學結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目標,職業院校應該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相符合。同時,職業院校應該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此外,職業院校還應該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總之,工學結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是一種注重實踐和綜合素養的教育模式。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求,提高自身競爭力,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二、基于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性
實施工學結合的職業人才培養方式可以顯著提高職業教育院校的教學質量與效果,增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升企業就業率。這不僅有助于促進相關企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還能對我國整體經濟的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5]在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中,校企合作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加強院校與相關企業之間的聯系,院校可以解決實訓課程和實訓設備等資源的供給問題,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使教師和學生團隊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提升。同時,這種合作模式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會。通過與院校合作,企業能夠獲得專業對口、具備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加強對職業教育模式轉型的重視,注重培養實踐型、應用型、具有工學結合思維的高質量人才。推動職業教育領域及其對應產業的發展,培養具備綜合實踐能力、工匠精神、工學結合思維能力的高質量職業人才,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促進職業院校與對應領域內企業之間的良性發展。[6]
三、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優化路徑
(一)強化工學素養與課程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職業教育院校需要明確培養目標,將工學素養和工匠精神等具有工學特色的教學目標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7]為此,院校應開設體現工學結合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使工學素養在職業教育的各項活動中得到普及和融合。在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中,職業院校應引入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交替進行教學,在課程中直觀地講解知識點,并融入交錯抽象的工學素養等精神理念。這使得職業教學課堂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達到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的效果。此外,應將對應的實踐教育與實習課程融入課程中,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激情。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課堂知識,還應積極參與課間和課后的動手實踐。職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為學生創造自主實踐的機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鞏固學習內容、深化專業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優化職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在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下,加強職業教學團隊的建設至關重要。[8]為了適應新時代的人才標準,教師應具備工學素養、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以及相應的職業學科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職業院校應開展教師轉崗培訓、實習鍛煉等考核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性、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對新時代的適應能力;引進與職業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為教師提供自我提升的渠道,鼓勵他們提升自身學習能力并報考相關專業的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專業實踐教學能力。[9]同時,院校應分階段有計劃地安排職業教師進入企業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鍛煉,以真實的工作環境促進教師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教師的專業教育能力與工作投入程度,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及個人實踐能力的提升與發展。以工學素養為基礎,優化教學團隊,教師能更好地將專業知識、技能和技術傳授給學生,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三)建立職業教學的實訓基地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將學生的學習與工作相結合,它是一種將教育與實踐、院校與社會相協同的人才培養方式。通過與企業合作,職業院校可以建立與職業教學內容對口的實訓基地,從而解決職業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堂學習之外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學習。在實訓基地中,利用企業提供的相關崗位的學習資料和工作設備等資源,結合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將職業院校的教育環境、資源與企業的發展環境相結合,從而實現工學結合的職業教學目的,培養出能夠滿足不同企業單位需求的、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高質量職業型人才。[10]例如,如果某職業院校選擇與某家制造業領域的企業進行合作教學,則需設置以該企業制造技術為主題的專題實訓課程。為此,校方需要與企業管理者深入交流,了解企業的生產產品、生產流程、加工工藝、加工技術以及產品應用等方面的需求。基于這些信息,可以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以滿足企業對于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要落實培養方案,培養出具備應用能力的職業技術人才,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注入新鮮血液,促進企業發展。
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必須強調職業教育的工學結合知識體系,為學生創造出真正的實際工作崗位學習環境。提高實習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良性競爭意識以及團隊協作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融入相關崗位。在實訓基地實施過程中,應不斷調整和完善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確保校企合作項目的運行質量。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了職業院校與對口企業之間的零距離接觸,為企業培養了實用的工學技能型人才,優化了社會教育資源的配置。
(四)完善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
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是工學結合職業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體現,在完善這一體系時,應考慮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實習模塊的多樣性。學生的工學職業素養和工學結合的教育目標應作為教學質量評估的基礎。通過學生的實習工作效果,可以全面評價他們的綜合能力。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職業院校應進行階段性考核,要求學生制定專業相關的學習計劃,并檢查其完成度。通過上述每階段的評估,可以對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進行全過程、多維度地測試,得出相應的質量評估結果。除了評估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果,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還可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模式,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習特點、學習能力、技能和態度等多維度進行專業分析,可以為學生提供未來的發展建議。此外,該體系還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學習與就業觀念,制定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促進他們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從而有效實現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目標,達到學習與實踐的協調統一。
(五)加強職業院校與當地政府的統籌協調
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轉型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為了確保轉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良好的落實和對接,職業院校與當地政府之間的統籌協調至關重要。
在政策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政策激勵機制,對實習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并制定相關企業與實習學生之間的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同時,應建立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的規章制度,確保轉型過程中有法可依,促進院校、學生和企業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在資金方面,應全面落實相關的教育資金政策,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提供資助、工作實習崗位等支持。此外,應組織建立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的基金會,并與當地政府聯合進行教育資金的管理與使用,同時出臺職業教育相關基地、設備等資金的貸款項目,推動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轉型有序、順利進行。
四、結語
在新時代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對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職業院校應引入工學結合的發展理念,深入研究并優化職業教育模式的轉型路徑。通過多維度的融合,提升新時代人才的專業能力、工學素養和職業技能,為企業和國家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質量專業人才,推動相關領域產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巧云.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專業工學結合模式創新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9):91-93.
[2] 陳杰,何婉宜,黃一喬.職教集團背景下“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探索——以廣東省餐飲職業教育集團為例[J].知識文庫,2022(2):10-12.
[3] 虞若婕,張淑媛.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27):67-68.
[4] 張哲.工學結合背景下中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2021(10):46-47.
[5] 張桂軍.深化“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生物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綜合改革[J].化工設計通訊,2020(9):111-112,168.
[6] 衡瑋.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分析[J].校園英語,2021(10):55-56.
[7] 余樂.“校企協作、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研究[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54-57.
[8] 李儆一.現代學徒制背景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0(12):239.
[9] 呂紅安.工學結合背景下的中職教育管理策略[J].職業,2021(16):35-36.
[10] 朱福全.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就業與保障,2021(1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