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故事的奴隸?”
“人類是故事的奴隸!”
他念了三遍,是帶著三種不同的語氣念得。臺下的新人們有的震驚,有的疑惑,有的好奇,有的不屑一顧,有的平靜如常,都在用不同的表情望著他。
不知是空調制冷效果不好還是為何,威爾斯特整理了下西裝領帶,他接著說道:“眾所周知,在閱讀了無數的騎士故事之后,堂吉坷德便徹底陷入了這些騎士故事所描繪的世界當中去了。他開始整日幻想自己是位真正的騎士,開始模仿起故事里面所描繪的騎士之生活,做出了種種匪夷所思的荒唐行為,被人們當作瘋子來對待。可在他自己的眼中,他卻是在四處行俠仗義,懲奸除惡,所作所為充滿了榮耀與正義。對于堂吉訶德來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場角色扮演式的騎士戲劇,自己在其中飾演的正是騎士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男主角,而其他人乃至物則扮演了女神,領主,巨人,壞蛋,仆從等等別的正派或反派角色,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能演完這個只屬于他自己的騎士故事。堂吉坷德是如此的瘋狂魔怔,簡直是社會里的異類,于是在這段旅途中,他自然是遭到了人們的不解與鄙夷,《堂吉坷德》這本書也在當時被當作笑話故事來看。嗯,以上這些也是一般人對堂吉坷德的看法了,但不知你們有沒有想過,堂吉坷德的情況僅僅是個例嗎?”
清了清嗓子,他接著說道:“當然不是,堂吉坷德的情況并非個列,就算在我們這個年代,也有很多看了《哈利波特》的人會開始幻想自己是一位魔法師呢;還有很多人在看了穿越歷史這類題材的故事后也會幻想自己哪一天能夠穿越到過去呢,哈哈!我敢打賭的是,幻想某一個故事是真實的,這是每個人都曾有過的體驗。可問題在于,我們為什么會這么想呢?難道我們都跟堂吉訶德一樣瘋了不成?也許你會說,不,我們和堂吉坷德不一樣,堂吉坷德是把這些虛構的故事給當真了,而我們只停留在幻想層面。嗯,我知道你們大概會這么想,好,那我再講個例子,也許你們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說著,PPT又翻了一頁。畫面中出現了一位滿臉胡茬穿著室內宇航服的男子,他胸前掛著的標志十分顯眼,從中可以看到四個明顯的字母,NSSA,即S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這是NSSA所拍攝的宣傳視頻中的一段,下面,請讓我們來聽聽看。”說著,這段帶語音的視頻開始了播放。
“嘿,大家好,我叫杰西特,目前是NSSA的一名宇航員。你知道嗎?NSSA是一個很棒的大家庭,在這里,你不僅能接收到最前沿的太空訊息,還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里95%的人都是看科幻故事長大的!像我最喜歡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深邃的太空總是格外地吸引人,不是嗎?”
視頻到此就結束了,只有這短短的一段獨白。
威爾斯特指著畫面說道:“好了,視頻播放完了。這是NSSA自己拍攝的宣傳視頻,我們只是從中剪了一段,原封不動地放在了這里。正如他所說,NSSA里95%的人都是看科幻小說長大的?”,那么,我在此想提出的問題是:到底是他們先打算進NSSA,后來才看的科幻故事呢?還是說他們先看的科幻故事,后來才打算進NSSA呢?”
臺下的聽眾紛紛陷入了沉思......
“好,那我們再講下一個例子。”
PPT又換了一頁。一幅漫畫的封面出現了屏幕中。封面里畫著一個紅頭發的青年男子,他穿著一件10號籃球衣,雙手抬起成平行的180°,兩個手掌正用力夾著一顆籃球,眼神里充滿了自信與斗志。在這個男子的上方,則是這幅漫畫的標題——《灌籃高手》。
“這是D國漫畫家井上雄彥所創作的著名運動漫畫——《灌籃高手》,這名男子就是其中的男主角,櫻木花道。這里想必有不少人看過這部漫畫吧,當年可是風靡了整個亞洲的呢,是否曾被里面的籃球夢所打動的呢?沒看過的話也沒關系,我們這次只用分析下這則突然爆火的故事所帶來的影響就行了。”
“這部漫畫是在1990年開始在雜志上進行連載的。在這部漫畫連載之前,D國籃球本就是落后的代名詞,很多D國民眾連籃球比賽的基本規則都不懂。可在這部漫畫爆火之后,許許多多的D國青少年們紛紛投入到了籃球運動中來。這部漫畫更是越居日本漫畫均卷銷量排行榜的歷史第二位。在故事連載結束的1996年,D國注冊的籃球競技人數更是超過了100萬人,達到有史以來的頂峰。這簡直是從零到有的奇跡。就算你現在去采訪現在D國的籃球職業選手,他們中也有90%是因為看了《灌籃高手》而開始打籃球的,時不時的,他們還會去重溫這部作品呢,再次感受里面的青春和熱血呢。”
“好了,看完了這些現實案例,讓我們再次回到《堂吉訶德》當中來。請問現在的你們還覺得堂吉訶德很瘋狂嗎?”
聽了上述論證之后,臺下的聽眾們開始有些迷茫了,有的人點頭,有的人搖頭。
“不,堂吉訶德并不瘋狂。”威爾斯特斬釘截鐵地說道:“瘋狂的從來不是堂吉訶德,而是整個人類。故事從來不是死的,故事是活的,是有能力俘獲人的主人。每個人都是因為有感于某個故事而演繹起了自己的人生,就像堂吉訶德一樣,把整個世界當做了一場戲劇來演繹,時刻扮演著故事里的某個角色,一會兒扮演成公司領導,一會兒扮演成路人,一會兒扮演成父親,一會兒扮演成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懶鬼。俘獲你們的又是什么樣的故事呢?”
“我知道也許有些人這時會說,我就從來沒有過這種感覺,我餓了就吃飯,渴了就喝水,哪有什么故事?故事從來都只能反映現實,絕不可能塑造現實,更不可能俘獲人,這些都是扯淡嘛。嗯,我知道你們有些人會這樣說,要想解釋這個現象嘛,還是讓我們再次回到《堂吉訶德》這本書當中來。《堂吉訶德》里面有很多普通的正常人,他們和堂吉訶德完全不同,沒有被任何故事所俘獲,但事實真就如此嗎?”
“當然不是。”威爾斯特搖了搖頭:“他們同樣也是在進行著一場角色扮演,只不過是對另一本故事書進行的角色扮演。”
威爾斯特用眼角瞥了一眼聽眾,他開始緩慢地說道:“那另外一本故事書名叫做《圣經》!”
臺下一片嘩然,對于這種明顯地褻瀆,有些人已經開始面露不悅了。
“準確來說是以《圣經》為主導的主流故事體系。”威爾斯特立刻解釋道:“我沒有任何詆毀基督徒或者天主教徒的意思,我只是以一種新穎的角度來詮釋下《圣經》而已,還請各位不要見怪啊。我敢肯定的是,就算以故事書的角度來說,《圣經》也是一本相當優秀的故事書,里面記載了許許多多精彩絕倫,發人深省的故事。我只是感到很奇怪,《圣經》里面的故事到底是真的嗎?還是某人幻想出來的呢?為什么人們會相信這些幻想出來的故事呢?到底是故事反映了現實還是人們總愛讓現實變得和故事一樣呢?”
“答案是故事當然可以反映現實,但故事在反映現實之前,現實便已經被別的故事所塑造好了。故事的奴役從來不是主動地,鞭打式的,而是被動的,內化型的。人類從來不會明顯地感受到自己被故事所奴役了,相反人類只會將故事里角色的體驗帶入到自身,讓自己以為自己是其中的某個角色,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對故事里角色來進行模仿和演繹。籃球不過是由運球、投籃對抗等等這些動作組成的游戲,但是看了《灌籃高手》后,人們便會把這些動作和青春、熱血等等意義給聯系起來,乃至把自己幻想成主角進行帶入,就跟堂吉訶德一樣。”
“是故事告訴了人們國王就是崇高,乞丐就是卑賤,勝利應喜悅,失敗應羞愧,王子就要配公主,父母的葬禮上子女就要哭泣。其實上述這些不過都是些故事里虛構的情節,但令人奇怪的是,現實要是不按照這些虛構的情節來進行演繹的話,人們便會覺得哪里不對勁。”
“幻想從來不只是幻想,幻想也是現實的一部分。人人都笑堂吉訶德,人人都是堂吉訶德。”
“人類是唯一喜歡講故事、聽故事,同時也愿意相信故事的動物。可人類所不知道的是,故事本身就帶有某種魔力——操控人心的魔力。故事其實就是這個世界里最強大的惡魔。人類所有的喜好、偏見、快樂、悲傷盡皆由故事所掌控,思想和行為的意義亦由故事賦予。故事通過塑造個體意識馴化了人類,然后任意驅使、奴役人類的肉體。至此,人類徹底淪為了故事的奴隸。”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揭露了這一點的《堂吉訶德》算得上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
臺下的聽眾皆瞪大了雙眼,顯然是被這一堂刷新他們認知的課所震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