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這部作品主要圍繞老船夫和孫女翠翠展開,但詮釋的主題并非只有親情,還涉及愛情、自然、民俗、家園等多個主題。這樣多元化的主題往往需要深刻的個人思考和優秀的創作手法,才能呈現給廣大讀者。沈從文創作這部小說時,將不同的主題融于美學意境,使整部作品和諧、完整。對于讀者來說,可以很自然地走進這部作品,走進詩意盎然的茶峒小鎮,從中體會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情感。本文主要圍繞沈從文小說《邊城》的審美內涵展開論述,分別從自然風光之美、民風民俗之美、純真情感之美三個角度進行審美內涵的賞析,希望從美學視角打開鑒賞沈從文小說的思路,進一步揭示《邊城》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帶給廣大讀者啟發。
一、《邊城》概述
(一)作品內容
翠翠和爺爺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爺爺是老船夫,每天勤勤懇懇。在端午節的龍舟賽中,翠翠遇見了水手儺送,二人之間產生了情感。與此同時,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在當地的風俗中,兄弟倆可以展開決斗,積極爭取這段感情。但是,兄弟倆并沒有采取這種方式,而是以唱山歌的方式表達對翠翠的情感,讓翠翠自己選擇。在儺送唱山歌的過程中,天保決定放棄機會,成全自己的弟弟。為了開始新的生活,天保駕船遠行。在小說的結尾,翠翠的爺爺去世了,儺送也走了,但翠翠還是堅守在茶峒附近,等待儺送歸來。
(二)創作背景
在行軍過程中,沈從文有一位好友,名叫趙開明。在瀘溪縣城的絨線鋪,趙開明遇見了翠翠,她美麗、樸實,撥動了趙開明的心。趙開明對翠翠展開了追求,并發誓要娶她。這段美妙的故事在沈從文心中留下很深的記憶。17年后,沈從文乘船遠行,又一次來到瀘溪,沈從文回想起翠翠,并跟隨自己的記憶走向當年的絨線鋪。在絨線鋪前,沈從文看到一位俊秀的少女,她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十分像翠翠。沈從文很驚訝,后來得知這位少女并不是翠翠,而是小翠,是趙開明與翠翠的孩子。對于趙開明與翠翠的愛情,沈從文頗為感動。1934年,沈從文以翠翠為主人公寫下了小說《邊城》。
二、沈從文小說《邊城》的審美內涵
小說《邊城》蘊含豐富的美學元素,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成為文學領域深入研究的課題。對小說《邊城》的審美分析,可以圍繞三個角度展開:自然風光之美,民風民俗之美,純真情感之美。
(一)自然風光之美
在小說《邊城》的自然風光描寫中,作者勾勒出一幅清新脫俗的畫卷。“茶峒憑山依水筑城。”“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薄八杏昔~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薄吧缴现耋蛟谠鹿庀伦兂闪艘黄谏??!蓖高^文字,人們仿佛可以看到起伏的小山、潺潺的小溪、密密的竹林。生活在這樣的自然風光之中,湘西茶峒小鎮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這樣的描寫體現了茶峒小鎮與自然風光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地理位置上的關系,也是美學層面的關系。
文中寫道:“茶峒憑山依水筑城。”這句話看似簡潔,實則暗含深意,“憑山依水”說明茶峒小鎮有山有水,山與水對小鎮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這四個字,作者傳遞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意思,讓讀者感受到自然風光滋養了這座小鎮,而小鎮上的人也融入了自然風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已經映入讀者的眼簾。
“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边@段話說明,受到自然風光的影響,茶峒小鎮盛行船運,人們依水而生,有些人是船主,有些人是水手,有些人是漁民……這段話揭示了小鎮的經濟形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人們的生活方式傳遞出一種態度。在茶峒小鎮,人們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是適應、尊重,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這樣的自然風光描寫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為翠翠與水手的愛情故事作了鋪墊。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么妥貼,且與四圍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边@一段描寫展現了茶峒小鎮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春天的茶峒小鎮桃花盛開,點綴著人們的生活,是一幅極其鮮艷的畫卷,釀酒的人多,買酒的人也多,人們的生活甜蜜、暢快。夏天的茶峒小鎮陽光燦爛,晾曬的衣服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多姿多彩。這段文字表面上寫晾曬衣服,實際上想展現人們的生活態度,人們勤勞、樂觀,熱愛質樸的生活,人們內心散發出純真之美。秋冬時節的茶峒小鎮,山、屋、墻、瓦都融入了寒冷的氣氛,顯得安靜、肅穆,仿佛人生的經歷,走過春夏的熱烈,迎來平靜的生活。作者通過各個季節的自然風光之美,表達了內心詩一樣的情懷,將茶峒小鎮打造成遠離喧囂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美麗家園。
(二)民風民俗之美
1.節日風俗
文中描寫了湘西地區的端午節,“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這些描寫表現出端午節賽龍舟的盛大場景,介紹了當地有趣的風俗,表達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也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積極態度,增添了小說的活潑、喜慶氛圍。
2.飲食風俗
“吃甜酒?又不是小孩,還問人吃甜酒!”“釅冽的燒酒,從大甕里用竹筒舀出,倒進土碗里,即刻就來到身邊案桌上了?!边@些描寫展現出湘西人的幽默、豪爽。“賣肉的明白他那種性情,到他稱肉時總選取最好的一處,且把分量故意加多。”“我不要你那些好處!腿上的肉是城里人炒魷魚肉絲用的肉,莫同我開玩笑!……我是個劃船人,我要拿去燉胡蘿卜喝酒的!”“把錢交過手時,自己先數一次,又囑咐屠戶再數?!边@些描寫包含語言、行為、心理活動,將賣肉的人、買肉的人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來,人物形象很飽滿。讀者可以感受到湘西人的淳樸、善良,并被湘西人的嚴謹、務實打動。
3.建筑風格
建筑之美也是茶峒小鎮的一大特色。“貫穿各個碼頭的是一條河街,街上的吊腳樓是茶峒富有特色的建筑?!薄昂舆呑糇匀浑S意,黃泥墻,黑瓦頂,與周圍環境極其調和?!币罁闹忻枋觯栳夹℃偵剿h繞,氣候比較濕潤,吊腳樓非常符合人們的居住需求。而且,受到山與水的影響,茶峒小鎮不適宜大規模的緊湊型建筑,人們要靈活地安排住所。這樣一來,茶峒小鎮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既有一批古樸、精致的吊腳樓,也有一些錯落有致、布局和諧的住宅。在小說中,建筑的風格還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既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人們的情緒,人與建筑之間有分不開的關聯。
“兩岸泊舟無數,宿醉未醒的船夫從晨曦中的吊腳樓邊匆匆跳到船頭,妖冶潑辣的女子在樓頭挽留相好的船夫,被山匪搶了媳婦的小裁縫垂著淚鎖紐扣?!边@段文字描寫了三個特色場景:場景一,宿醉的船夫離開吊腳樓,直接跳上木船;場景二,潑辣的女子站在吊腳樓上,與相好之人傳遞情意;場景三,小裁縫的媳婦被山匪搶了,正在傷心落淚。這三個場景分別展現了茶峒小鎮的生活模式:船夫的生活,一半在吊腳樓上,一半在船上;女子的生活,主要圍繞吊腳樓展開;男子的生活,既有安逸、舒心的一面,也有無奈、心酸的一面。這三種生活模式,都可以揭示人、船、樓三者的關系,人依托于樓和船,而樓和船依托于水、山。表面上來看,人們的生活空間并不大,生活模式也不復雜,但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故事發生,人們的生活很充實,情感很豐富。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就生活在這樣的建筑之中,透過建筑風格,讀者可以展開聯想,走進翠翠的日常生活,感受她的生活態度。
(三)純真情感之美
首先,展現了爺爺與孫女之間的情感。“面對過河的路人,爺爺總是笑臉相迎,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撐船而擺過臉色。”“爺爺也從來不會多收人們的船錢,因為很多人會可憐年邁的爺爺。”作品中的爺爺勤勞樸實,但又不失細膩的情感,對待自己的孫女總是無微不至。在她煩心的時候為她講故事、唱歌,不讓她坐熱石頭,卑躬屈膝地到船總順順家打聽儺送的口風……會講故事、會唱歌的爺爺,這是翠翠身邊的爺爺,這個時候的爺爺不再少言寡語、埋頭劃船,而是活潑機靈,就像一個玩伴,陪伴翠翠成長。這種反差更加突顯爺爺的關愛。不讓翠翠坐熱石頭,這是一個很小的生活細節,說明爺爺很細心,在爺爺內心深處,翠翠是一個需要小心呵護的女孩子,對于爺爺來說翠翠很珍貴。打聽儺送的口風,表現出爺爺的智慧。爺爺對翠翠的關心并不是強行干預,而是尊重翠翠的個人意愿,爺爺寧愿自己卑躬屈膝,也不想讓孫女錯過幸福。
其次,展現了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情感?!懊恳恢淮傄幸粋€碼頭,每一只雀兒得有一個巢?!痹趷矍榈穆飞?,翠翠與儺送都沒有隨便選擇碼頭和巢。在端午節的龍舟賽上,翠翠與儺送相識,從此,兩個人的心中便有了無言的承諾。面對天保的求婚,翠翠敢于拒絕;面對團總的女兒,儺送不改初心。兩個人都展現出愛情中的堅貞不渝,都是純粹而崇高的人。例如:“翠翠站在船頭還是不作聲。翠翠對祖父那一點兒埋怨,等到把船拉過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個老人后,就完事了。但另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翠翠初次見到儺送便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這是少女自然而然的情愫,又是突如其來的一種悸動,沒有摻雜任何別的因素。
再次,展現了儺送與天保之間的情感?!耙磺谐錆M了善,然而處處盡是不湊巧。”天保對翠翠的感情就有這種“不湊巧”。儺送與天保都喜歡翠翠,但是兩個人并沒有展開決斗,而是選擇唱山歌。這說明對于兄弟倆來說,愛情與兄弟情都很重要,他們想要追求愛情,也想要呵護兄弟情,他們都有包容、仁愛之心。一句“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表現出天保做人做事的格局,他希望平等、公正地展開競爭,他想坦坦蕩蕩地追求幸福,也透露出天保對弟弟的關愛。這句話說明天保當時的心理活動非常復雜,既想考慮自己的個人幸福,又想考慮弟弟的幸福,既有熱烈的情感,又有猶豫的情緒。當儺送唱響山歌之時,天保選擇了放棄。這種放棄并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成全,這是天保對愛情的另一種理解。雖然天保最終駕船遠去,但他的態度、品格永遠留在茶峒小鎮,溫暖著自己的弟弟,也溫暖著自己喜歡的人。
三、結語
從審美視角出發,可以將自然風光之美、民風民俗之美、純真情感之美聯系起來,進行整體欣賞,全方位認識《邊城》這部小說,這對讀者來說是一種啟發。讀者要意識到審美能力的重要性,主動提高個人審美水平,建立“藝術審美+文學欣賞”的認知方式。此外,這對文學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種啟發。作為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者,要積極研究美學領域,加強個人藝術修養,將合適的美學元素融入自己的文學創作之中,突顯文學作品的美感,提升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意境。
(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徐婧婧(1986—),女,安徽霍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