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展,人們逐漸走入了一個“微文化時代”,微電影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微電影的出現無疑為影視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迅速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微電影的敘事簡潔,時長也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與標準電影相比,微電影投資金額小,制作周期也相對較短。微電影的時間短并不代表它制作不精良,同樣微電影也對審美藝術有一定的追求。微電影是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在研究微電影這一課題時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微電影的畫面內容,它的聲音也同樣重要,二者共同筑成了微電影的敘事空間,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
一、音樂與音效的設計
微電影作品中的音樂和音效并非是隨意使用的,在影片中都具有一定可循的依據,可能是人物情緒、環境氣氛,也可能是畫面內容。微電影的聲音是為了拓展畫面空間、輔助展現人物內心情緒起伏等。在93屆奧斯卡提名短片《禮物》中,父親和女兒排隊等待檢查時就采用了同期聲來展現環境的嘈雜,包括后面人的交談、街道上的風聲和汽笛聲,給觀眾以空間感,仿佛真的與視頻中的人物一同站在街道上。或以我國微電影作品《成都》為例,男生和小酒館女店主在街道拐角意外碰面時,除了人聲的使用外還加入了街道的環境聲,目的是讓環境變得自然,真實還原場景。此外還有表現電動車急剎時車輪摩擦地面的刺耳聲,配合特寫畫面橘子摔落一地的音效等,它們的出現都伴隨著動作的發生,這些聲音并不是憑空出現的。
影視藝術從最開始的默片時代發展到現在的有聲時代,聲音豐富了影視作品的層次,使影視藝術變得更為多元。影視聲音本質上是為了畫面內容服務的,要符合創作者的構思,與創作者傳遞的思想情感、情緒基調保持高度一致,不能脫離畫面和情節敘事單獨存在。在前期創作中,創作者往往也會在腳本中標注,什么時候需要什么音效、需要什么風格的背景音樂。這就需要創作者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在前期策劃階段就有明確清晰的思路,更充分地讓聲音為內容服務,為后續錄制和剪輯打好基礎。
微電影音樂和音效錄制主要有兩種。第一,同步錄音。這種方式往往使用在演員自身表演中伴隨的一些簡單動作,在微電影《成都》中,趙雷坐在小酒館和店主喝酒的時候,水杯放到桌面的聲音,小酒館女店主在列清單時寫字的聲音,都可以進行同步錄音,這些動作不會影響演員的表演,產生的聲音也是自然出現的,不需要特意強調。第二,素材導入。這些成套的音效來自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如海浪流水、蟲鳴鳥叫。這些聲音相對較難采集,使用素材導入的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王家衛導演為奔馳汽車拍攝的2021年新春微電影廣告片《心之所向》中,展現汽車性能等引擎發動的鏡頭配合的都是特效音,因為這些細小的聲音在拍攝過程中大多難以捕捉,使用素材導入的方式可以提高整個團隊的拍攝效率。
二、音樂與音效的作用
唐代戎昱在《聞笛》中寫道:“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詩人用聽著越來越冷清哀鳴的笛聲側面表現到夜深更加急迫的思家之情,在詩人當時的心境下,笛聲已經不再是平日里那么婉轉悠揚,一個個音符吹出的都是對家的思念。影視藝術作品是在文學和戲劇之后出現的藝術樣式,同樣吸取了百家之精華。聲音不是平鋪直敘地直接傳遞給觀眾,而是包含了表象和內象,這就賦予了聲音在影視藝術中不同的內涵。根據創作者的不同需求,同一音樂或音效在不同情境下會傳遞出不同的情感,音樂和音效在微電影創作中也起到諸多作用。
(一)參與敘事
在微電影作品中,音樂與音效通常不以主角身份出現,而是以配角的形式輔助主角完成敘事,在微電影作品中的主角即鏡頭,鏡頭表現了一定時間段內攝影機攝錄畫面運動的過程,經過后期的剪輯將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但單獨的畫面一幀幀閃過過于直白,這就需要聲音的配合。
在影視藝術作品中,聲音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沒有聲音的畫面是不完整的,除了一些特定的聲音留白處理。在影片《成都》中,結尾時導演用一首歌曲引出畫面,趙雷坐在舞臺上凝視著臺下,觀眾席的前女友也在深情地望著他。畫面沒有過多的對白,當音樂搭配畫面時,觀眾就能明白二人的關系。雖然前女友在影片前面部分并未露面,但結合歌詞內容觀眾也能清楚知道二人的身份,這體現了聲音對畫面內容的補充作用。
(二)情緒的表達
“音,聲也。生于心,有節于外。謂之音。”充分展現了聲音與情緒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聲音看作情緒的外在表現。微電影作品中的音樂與音效是為影片服務的,情緒的表達也應該與影片的整體基調相符合。在情緒的表達上,音樂與音效起到襯托的作用,能夠增強情緒的感染力。在廝殺打斗的鏡頭中,經常會用到節奏較快的音樂,體現出戰爭的激烈和殘酷;在一些溫情的影片當中,往往會采用柔和的曲調來烘托情緒,給人一種春風吹拂的感覺。微電影《成都》中也有許多用音樂來表達情緒的地方。當男生陪同小酒館女店主采購時,除了兩個人的微動作和眼神,影片還配合使用了一首輕柔的曲調來表現出兩人暗生情愫,整個畫面都洋溢著浪漫和幸福,讓觀眾也沉醉在愛情之中。
同時,音樂與音效在微電影中還可以營造氣氛。同一畫面配上不同的聲音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音樂會隨著人物情緒和畫面情緒的改變而改變。反之,人物情緒和畫面情緒也會影響音樂。如同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創作者在進行聲音處理時會根據不同的情感表達營造出不同的氣氛。在微電影《成都》中,當歌曲搭配趙雷唱歌的畫面時,營造的是一種孤獨、悲涼的氣氛,是對曾經美好愛情的回憶和惋惜。而同一首歌搭配男生和小酒館店主在后臺秘密約會的場景時,營造的便是一種對愛情美好的向往,觀眾感受到的是浪漫而不是悲涼。就像歌詞里唱的那樣,“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穿進褲兜”,展現出一對戀人剛剛戀愛時的懵懂。只是簡單的兩個鏡頭轉換,同一首歌就營造出了截然相反的氛圍。
(三)塑造人物形象
音樂與音效在微電影中有較強的造型能力,尤其是在刻畫人物內心形象時,音樂和音效能將人物內心外化。比如,一些作品會用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音反映人物內心焦灼的心理狀態,用心跳的砰砰聲來反映人物的緊張,通常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將聲音進行夸張處理,以凸顯人物的心境。
在影視作品中,有時一個人物出場會帶有自己的背景音樂,這個背景音樂的選擇也是符合該人物設定的。一些高大的人物出場多使用步伐矯健的鏡頭搭配鏗鏘有力的背景音樂,可以以此來展現人物在敘事內容中的身份、地位、社會關系等,展現友善的、和藹的人物形象時,則會選擇更加柔和的背景音樂。以喜茶首支劇情短片《橘之味|阿公篇》為例,當男孩看到橘子想起自己的阿公,腦海中浮現出阿公為他剝橘子的場景時,背景音樂是緩緩的、淡淡的,影片的節奏放緩,搭配著暖色調的鏡頭,十分溫馨,背景音樂也襯托出記憶中的阿公是溫柔、和藹可親的。
三、關于微電影中音樂與音效的思考
微電影作為國內剛剛興起的一門藝術形式,目前的制作流程和體系并非十分完善,尚處在摸索階段,尤其是在微電影聲音制作方面,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但近幾年微電影的聲音制作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創作團隊對微電影音樂和音效的制作標準也越來越高。
科技技術的發展為微電影的聲音制作帶來了無限可能,微電影聲音的質量也是今非昔比,聲音的還原度越來越高,一些擬音的手法也越來越詳盡。相較于聲音的發展,微電影的出現相對較晚,在聲音介入影視藝術時,蒙太奇理論也擴展到了聲音領域,默片時期的鏡框式的電影美學被徹底打破,聲音已經將畫內空間延伸至畫外空間,影視聲音的制作技術也有一定的基礎。對微電影音樂和音效進行分析時,已經不是早期數量有限、制作簡單的單聲道,多聲道立體聲已經是現在聲音制作的最低標準,越來越多錄音設備和技術的發展,讓制作人對聲音質量的把控越來越嚴格,音樂和音效的使用也越來越真實。對于中國微電影制作行業而言,尤其是聲音制作方面,仍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提升的地方,不能止步于眼前的成績。
首先,大力投資培養專業人才。隨著這些新興藝術門類的快速發展,行業對優秀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長,藝術市場上出現了人才短缺的情況,尤其在聲音制作方面。對此,各高校可以開設微電影聲音制作方面的課程或社團,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國的教學模式大多是沿襲蘇聯模式,過度集中于本專業的教學,導致學生思維存在一定局限,沒有足夠精力去關注教學周邊等,實踐能力也相對較低。要解決此類問題,設定一些實踐活動是十分有必要的。微電影并不是單一的一個學科,它的內容知識是跨專業的,是一種集體智慧的結晶。微電影發展日新月異,習得全面的知識也只是一個基礎,尤其是對于配音導演、聲音指導等專業型復合人才而言,目前課程的設置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這些高級人才是微電影聲音制作最稀缺的乃至是中國電影行業最稀缺的,今后要加大相關人才的培養
力度。
其次,培養大國工匠的匠人精神。一部優秀的作品呈現是由優秀的構思設計、精良的制作組成的,一些優秀的電影作品在創作階段就有聲音指導和聲音設計的參與,使得聲音和劇情相得益彰。微電影音樂與音效的制作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細心的系統工程,往往一部微電影會有幾十個或上百個音軌,一部好的作品凝聚了大量工作人員的心血,需要不斷錄制、調試,以達到最終接近完美的呈現效果。在制作期間,經常會出現音效師調試錄制了一天甚至幾天都達不到導演想要的效果的情況。所以說,微電影的音樂與音效的錄制需要有敬業的態度,需要有一種永遠追求完美、永遠都想更好一點的工匠精神。
再次,促進微電影音樂和音效制作風格化。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藝術反映的不單是生活本身,而是包含了創作者主觀意識形態的生活。許多微電影作品塑造一個人物往往要考慮到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征、地域風格、民族文化等因素,他們引導著創作者對聲音的創作構思,最終形成微電影聲音獨特的創作風格。就像在展現風土人情的微電影時往往會選擇保留人物的方言,在音樂上也會選擇帶有明顯地域風格的音樂,和影片內容相互呼應。微電影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同時,間接促進了微電影音樂與音效發展的風格化。毋庸置疑的是,這種多元化、風格化的發展也反過來促進了微電影音樂與音效的快速發展。
四、結語
在全球一體化、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微電影音樂與音效的制作也在闊步向前,向影視制作行業發出了新的挑戰。長久以來,影視都在刺激著人們的視聽思維,音樂與音效的作用在微電影中更是不容忽視。沒有聲音制作的發展,可能依舊會停留在默片時代,是聲音的出現豐富了影視藝術,豐富了微電影。它們不僅有助于刻畫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也讓藝術更加貼近生活,向人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微電影音樂與音效的制作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要與時俱進、提升自我,為時代發聲。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作者簡介:程嘉玲(199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廣播電視策劃創作與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