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初以來,官方一直貫徹推行限制戲曲自由發展的“戲禁”政策,它與程朱理學共同作用于戲曲場域,對戲劇撰寫的取材范疇和內涵表達均產生了鉗制性影響。因此,明初劇壇在宮廷作家和皇族作家的引領下,出現了明顯的文人劇作教化風尚。發展至明代中前期,經由《伍倫全備記》《香囊記》的示范和帶動,出現了文人撰寫教化劇的熱潮,“綺麗風”也隨之突顯,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人戲曲的雅化趨向。明代晚期,文人曲家反撥了教化風潮和綺麗風格的弊端,重塑了突出曲學、劇學、音樂、文詞等多元內涵的藝術性審美體系。
教化劇作為承載著劇作者“寓教于樂”的文化自覺與政治想象的特殊門類,在明代中前期的戲曲創作領域呈現出大興其盛的繁榮局面,筆者試就該時期戲曲的生態特征與劇作發展歷程進行討論分析。
一、明初的“戲禁”律令與儒學統攝
自明太祖開國以來,明朝官方即實行以管控、限制為主的“戲禁”文化政策。明初洪武、永樂以降直至明前期成化、弘治時期,所頒布的政令條規,多數內容涉及的是演劇管理、劇本刊行等傳播接受環節,對撰寫內容則沒有特別規約或直接的限制性規定。但部分針對演出、刊行的條款,實際上也鉗制了戲曲撰寫的取材和立意范疇。例如,洪武、永樂時期一再重申的“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賢神像”和“褻瀆帝王圣賢詞曲、駕頭雜劇”“拿送法司”,都明確地強調了帝王、名臣、圣賢的崇高性,甚至賦予其形象以“神像”這一神格屬性,凌駕于其他人物身份之上。
而從整個明代戲曲的發展情況來看,上述規定的效力從明初一直持續到晚明,得到了全面貫徹與謹慎遵守。為了規避劇本中出現的帝王形象,明朝前期的傳奇《千金記》和晚明時期湯顯祖的“臨川四夢”,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黃門官出場或在幕后選讀圣旨,來代替漢高祖、宋高宗等帝王形象的親自出場。
在身份認知方面,《千金記》更是做到了謹小慎微。該劇在前半段楚漢相爭的敘事過程中,劉邦雖有出場,但他的身份一直是“沛公”或“主公”;到了后半段滅楚建漢的敘事中,鑒于其身份已經轉為帝王,于是不再有出場戲份。這種前后期差異明顯的刻意安排,反映出明代文人作家對君主權威的尊崇與敬畏。
在這種崇、畏兼具的心態下,明代文人遵循官方意旨,恪守儒家觀念,遵照“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教化觀念,充分依托“神仙道扮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的規定,開辟合乎律法標準的取材與撰寫空間。
同時,儒學傳統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先秦時期,儒家已經形成了“興觀群怨”的經典詩學觀念,這也成為自西漢以來,中國歷代“文統”的審美核心構成要素之一。在戲曲、散曲創作十分活躍的元、明兩朝,文人群體對整個曲體文學系統的認知更是秉承了這一“文統”帶來的習慣思維。
就元代中葉到明初的文人曲論體系而言,先后有周德清《中原音韻序》、夏伯和《青樓集志》、鐘嗣成《錄鬼簿》、朱權《太和正音譜》、朱有燉所撰諸雜劇自序等,內容皆涉及曲體文學應承接“興觀群怨”的美學宏旨,反映忠孝仁義等倫理綱常。
在明初“戲禁”政令的整肅和引導下,同時也在儒家詩美規范與“文統”的傳承和制約下,明初文人積極調適寫作內容與立意旨歸,教化劇的撰寫傾向逐漸凸顯。
二、明初劇作的教化風尚
明初最重要的官方肯定和推崇戲曲執行教化功能的事件,就是明太祖初年對高明進獻南戲《琵琶記》的公開欣賞與贊譽。當時,明太祖令教坊司每天在宮內搬演部分《琵琶記》折子戲,并夸贊該劇“如山珍、海錯,貴富家不可無”。明太祖的這一行為和言論對當時及之后的宮廷文人、皇室作家的戲曲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例如,在洪武到永樂時期,一直服務于朱棣陣營的御用文人賈仲明,即便在度脫劇《呂洞賓桃柳升仙夢》中,也不忘在唱詞里加入“整綱常免差役,仗才智撫黔黎”“荷方今圣主恩,俺夫妻受誥賜”這些官政箴言與頌圣致辭。他創作的雜劇《鯁直張千替殺妻》,描寫了屠戶張千在結義后殺死出軌義嫂,隨后認罪伏誅的市井人物故事。這一作品的用意既在于警示女性遵守婦道倫常,也在于通過書寫張千順從官府逮捕、慷慨就刑的過程,宣揚舍生取義、遵從官府律法的義士之風。
活躍于永樂至宣德時期的藩王作家朱有燉,在理念上將詩與曲并舉,認為曲體文學同樣承載著“興觀群怨”的詩美傳統。此外,朱有燉《誠齋樂府》中所錄雜劇,不論取材于歷史故事、民間草莽傳說還是市井時事新談,都將忠孝節義等倫常標準作為塑造人物、敘述故事的重點。其劇作《香囊怨》《煙花夢》《悟真如》,皆取材于洪武至宣德時期妓女群體中從良、守節的真實事件,其表彰節婦、烈女和宣揚貞潔觀念的意圖不言自明;進獻給宣德皇帝的《得騶虞》,全劇都在宣揚皇帝的賢能圣明。
三、明代中前期的教化劇撰寫熱潮
在上述曲學理念、創作實踐的合力推動下,文人教化劇的撰寫經驗日漸豐富,最終催生出新的教化劇撰寫熱潮。根據文人撰劇的實際情況來界定,在成化、弘治時期(1465—1505),明代文人傳奇的寫作,明顯進入了一個以教化為創作主旨、輔之以雅化書寫特征的階段。該階段一直持續到嘉靖中后期,隨著《南詞敘錄》《曲藻》等文人曲論所關注的曲律、詞采的品鑒成為審美的主流內容,教化劇的熱潮才終于消退。簡而言之,大約從《伍倫全備記》成書的成化十四年(1478)到《南詞敘錄》成書的嘉靖二十年(1541)之間,有60余年的時間,文人撰寫傳奇多熱衷以教化為綱目。
在這一時期,先有丘濬受《琵琶記》啟發,將《琵琶記》所強調的忠、孝兩種觀念,拓展至慈、孝、忠、貞、悌、義、睦、恭等多種倫常規范,基本覆蓋了整個社會交往關系諸方面的標準;《伍倫全備記》劇中的人物亦采取伍倫全、伍倫備兩個“五倫全”“五倫備”的諧音,作為主角兄弟二人的姓名。從劇情內容到表現形式,全劇實際先預設了何為教化、如何教化的母題,然后圍繞全方位涵蓋教化的各種內容來設置具體情節,遂敷衍成篇。以伍氏兄弟的家庭生活場景為起始,逐漸擴展至親眷、朋友、師門、君臣乃至漢番華夷之辨,出場人物處處以五倫綱常為準則,最終也形成了其樂融融的大團圓結局。
這種因小見大、逐步深入、囊括社會全景式的寫法,在當時而言實屬首創,因此獲得了許多文人的追捧,繼而出現了效仿其框架思路,并嘗試在文筆技巧上推陳出新的《香囊記》。從劇情內容來看,《香囊記》并不能在道德倫常的覆蓋面和情節鋪敘的新穎程度上超越《伍倫全備記》;但由于邵燦以雅化的詩文為唱詞、賓白的新書寫內容,形成了對宋元俚俗戲曲語言風貌的沖擊,引發了當時文人戲曲在寫作風格與審美情趣上的深度變異。
具體而言,自宋元至明前期,戲曲寫作一直遵守以淺近風格的語體為基本特征、以靠近民間世俗化審美的“本色”“當行”為審美規范。邵燦反其道而行之,在《香囊記》中頻頻使用八股文為唱詞、文言文為賓白,并把文史典故與古人詩句大量嵌入到唱、白之中,迎合了當時文人的雅化審美意趣。
借由這次審美變異所帶來的影響,文人群體以雅文學成分撰寫戲曲的風潮興起,即文人傳奇劇在行文格調上的“綺麗風”由此出現。同時,詞曲文采的綺麗特別是八股、典故的使用,也和題材、立意偏重教化的嚴肅格調相配適,綺麗文風和教化內涵實際構成了一個“形神兼備”的美學共同體。誠然,從戲曲長遠的發展歷程來看,以教化為核心立意的取材狹隘之失與綺麗文風的極端典雅之弊,都阻滯了戲曲植根市井民間、雅俗共融的正常發展,會遭到文人曲家的抨擊與反撥。但也應看到,整個明代中前期,在《伍倫全備記》《香囊記》的深刻影響下,文人撰寫傳奇已普遍于審美意趣中包涵一部分教化意蘊。
如《雙忠記》《精忠記》《寶劍記》《白袍記》皆是書寫英雄功績,在塑造主角形象的過程中,標榜全力盡忠、恪守節義的價值觀念,英雄故事與忠孝內核渾然一體;又如《劉漢卿白蛇記》《馮京三元記》《還帶記》都設置了主角助人不計回報、終獲善果的敘事脈絡,實際是借助善惡果報的傳統文化心理,對觀眾行勸諭諷諫之實。
四、明代中后期教化劇的衰落
進入明代中后期,經由梁辰魚創作的《浣紗記》深受江浙地區文人、士大夫的歡迎與追捧。劇作演出所使用的“水磨調”即魏良輔改良后的昆山腔,亦隨之風行劇壇,并漸有超越弋陽腔,成為新的南戲聲腔盟主的趨勢。延至三十多年后的萬歷初年,明神宗還設置“四齋”,訓練內廷宦官學習昆腔演?。鹤越现帘本デ灰蚱淝徽{聲韻的華美,而廣為流行。
在這同一時間段,嘉靖、萬歷文人曲學迅猛崛起:李開先《詞謔》、徐渭《南詞敘錄》、何良俊《曲論》、王世貞《曲藻》、王驥德《曲律》等一系列文人曲論先后問世。諸曲家強調戲曲創作與品鑒既關乎音樂,又關乎字聲;既是逐支散曲的審美,也是整體故事的設計藝術。這些理念使文人戲曲審美重新走到以音樂、格律、敘事為核心要素的藝術本質論的視野中。同時,在重新布局的美學位序中,教化風旨被歸置為戲曲美學的一個普通成分,綺麗文風也遭到了有力反撥,堆砌典故、賣弄學問、語言風格的華而不實等,都成為這一時期文人曲論系統的重點抨擊對象。
在晚明曲學體系中,戲曲教化觀念也逐步與重視音樂聲韻、戲劇結構的晚明戲曲藝術性審美系統相融合,最終穩定在新的戲曲美學體系中。在明代第一部戲曲品評論著《曲品》中,呂天成記錄了晚明士大夫戲曲審美的標準——“南戲十要”。在這套由十個要素排序構成的體系中,關乎音樂形式、戲劇演出的藝術學標準分列前九位,世風教化標準則位于第十名。審美位序的下降,映射到晚明的創作風潮中,即是才子佳人劇創作數量的激增,并且作者和論者均普遍重視劇中音韻、格律的合音樂性與可唱性等實際演出問題,由此,《弦索辨訛》《度曲須知》《方諸館曲律》等論著專門對音樂體式、字聲法度、作詞規則乃至歌唱技藝進行了
闡述。
綜上所述,明代文人戲曲的創作歷程中,出現了萌發自元末明初,并在明代中前期大興其盛的教化劇撰寫熱潮。它一方面產生了取材范圍狹窄、戲劇結構圖解教化意識等鮮明弊端,另一方面經由“綺麗風”助推了戲曲的文人化書寫走勢。進入明代中后期,教化劇的熱潮才消退,文人曲家最終構建了突出曲學、劇學、音樂、文詞等多元內涵的藝術性審美體系。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項目: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代‘戲禁’文獻整理與戲曲生態研究”(21YJC751027)。
作者簡介:張藝馨(2002—),女,山東濟南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古典戲曲美學。
通信作者:王斌;郵箱:wangbin82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