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韓國政府對音樂、時尚、廣播、游戲和動畫等文化產業的大力支持,以韓國流行音樂、韓劇等為代表的韓流文化火速席卷了亞洲,甚至在國際上形成巨大的影響力,韓流也帶動了韓妝的快速發展。如今,無論是韓流明星,還是韓國音樂、韓劇、韓國綜藝節目都對中國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國內不少“Z世代”的年輕人受韓流的影響,對韓國的彩妝、化妝品、美容、時尚等美學產業充滿了興趣。韓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韓國近代妝飾的變革起于1910—1920年這一時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韓國已形成了獨特的妝飾風格。這一流變的過程,對今天韓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析這一流變軌跡和歷史根源,對我們理性看待這股韓流有積極的意義。
本文對近代韓國女性妝飾的發展歷程、審美特征進行分析,對韓國當下女性妝飾風格及其影響力背后的文化流變軌跡進行探索,以期對豐富中國妝飾文化提供參考。
一、妝飾的起源
妝飾由化妝、發型和配飾三部分組成,是用來修飾身體的。面妝是臉部的化妝與修飾,包括畫眉、涂脂、抹粉、妝靨、斜紅、花鈿等;發式指各類經過修剪和設計的發型;發飾是簪、釵、步搖等各種裝飾在頭發之上,起到穩固發髻或美化裝飾作用的飾品。
在原始部落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化妝穿戴配飾,由此可以看出妝飾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服裝心理學—時裝及其動機分析》中記載:“在許多原始部落,婦女習慣于妝飾,但不穿衣服,只有妓女才穿衣服。在薩利拉斯人中間,更加符合事實。”由此可見,原始社會妝飾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妝飾成為一種藝術。作為新時代的藝術美,妝飾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通過妝飾美化自己,彌補缺陷,增強自信心,表達自己的個性特點。
二、韓國妝飾文化的流變及特征
朝鮮半島在1910—1945年被日本殖民長達35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半島隨之分成朝鮮和韓國。1945年前朝鮮半島的妝飾文化,是包括韓國在內的整個半島的妝飾文化。當今韓國女性的妝飾風格是由朝鮮半島分裂前的妝飾演變而來。為方便敘述,本文把未分裂前朝鮮半島稱為“朝鮮半島”或“朝鮮時期”。
(一)朝鮮王朝時期的等級妝飾
1910年前后,半島女性的妝飾還是朝鮮王朝末期的典型妝飾,此時的朝鮮王朝剛結束200多年的封建統治。朝鮮王朝時期妝飾等級劃分是維護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妝飾是封建社會中彰顯身份等級的重要方式,它在封建社會中起到了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重要作用。朝鮮王朝時期,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思想較為保守,嚴禁男女之間的交往,存在著森嚴的階級關系。因此,女性的妝飾根據妓女、宮女和民間女性等不同的身份被細分為特定的標準。
在面妝上,朝鮮時期的正室和妾室的面妝有很大區別。對于正室的要求是素雅、勤儉持家。正室的面妝整體上是氣色健康、淡雅、樸素的感覺。膚色健康并微微地透著水光感。腮紅自然,不濃艷,能提升氣色。眉妝纖細彎曲,呈拱形,比妾室的眉妝略寬、略粗,有棱角一些。樸素的櫻色紅唇,不過度修飾。而妾室和妓女面妝較濃艷,膚如白玉,纖細修長的彎眉,櫻色的面頰和紅唇。
朝鮮時期女性的發式較為簡單,但未婚少女和已婚婦女的發式有很大不同。未出閣的少女梳著一條長辮,在辮根和辮梢系上彩色的頭繩,發髻較為樸素,通常會戴著金屬簪。婚后的女子便將長辮挽發于腦后(即盤發女子代表已婚)便于區分。受等級制度的影響,已婚婦女在發式上多追求“繁美”,以皇室的繁美作為流行趨勢。《明史外國傳》中記載:“帝嘉其能慕中國禮,賜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珮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墜,及經籍彩幣表里。”到朝鮮王朝末期,朝臣及宮中婦女在一些正式場合皆穿著圓衫并戴加髢。“加髢”是一種佩戴假髻,它的款式繁多。盤發的技術和髻上名貴的發簪代表著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和
財富。
在化妝品方面,1916年第一款“樸家粉”散粉上市,深受人們的喜愛,成為當時的熱銷商品。
(二)變革時代的女性妝飾
1920年,朝鮮半島第一次從歐洲引進化妝技術及化妝品,半島的女性由此開始逐步受到西方化妝造型的影響。早期化妝技術以法國的浪漫女性風格為主。后期受日本留學風潮的影響,面妝有了細微的調整。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女性吳英珠,在華興百貨店開設了第一家美容院,并且引入了新的化妝理念,眉毛呈月牙狀、口紅只涂下嘴唇的妝容開始流行起來。朝鮮半島著名舞蹈家崔勝喜于1926年赴日本學習,登上了報紙。1930年崔勝喜成為朝鮮半島第一位廣告模特,是新女性代表的象征。她的舞蹈無論是在韓國,還是在日本、中國、美國都廣受歡迎,甚至在歐洲也很受歡迎。作為20世紀30年代的新女性,崔勝喜留下的照片是分析那個時代面妝特點的最好參照。
當時沒有普及彩色照片,因此只能從黑白照片上進行研究,對面部彩妝的研究比較困難。可以發現,其眉尾低于眉頭,呈微拱形、細長的一字眉。從眉頭到鼻根骨處的陰影是相連的,并且眼窩深邃。妝面突出了面部棱角,使臉型結構更加立體。唇部是歐美唇妝,唇峰形成兩個邊緣線明顯的山峰,輪廓線清晰。與1910年的朝鮮半島的面妝相比,這時候的面妝更加接近西方的流行趨勢,變動較大。
在發式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短發20世紀20年代后在西方女性中較為流行,在韓國、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很流行。短發發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波波頭,另一種是手指波浪卷。20世紀20年代,朝鮮半島最流行的發型是手指波浪卷。但在20世紀30年代,可以看到優雅的頸線,呈圓弧狀且飽滿的波波頭短發更受歡迎,發型的長度普遍在耳朵之下肩膀之上。帽子作為發飾,是時代的縮影,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女性的帽子的形態逐漸簡化,20世紀初出現了造型簡潔的鐘形帽。隨著西方浪漫主義登陸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也刮起了鐘形帽的熱潮。
在化妝品上,進口的化妝品受到女性的追捧,與本土的化妝品相比,進口的化妝品包裝及品質都更好。繼“樸家粉”上市后,1920年首爾有了第一家百貨店,銷售“樸家粉”和進口化妝品。
朝鮮時期的女性早期追求的是開朗活潑的形象,1940—1945年,女性形象不單單是熱情柔美,還融入了剛強的品質。伴隨著朝鮮半島與外界交流的密切和新派女性陣容的龐大,短裙、高跟鞋、遮陽傘逐漸成為時尚潮流單品。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認同并向往自由戀愛,妝飾風格也沒有之前那么硬朗。大眼睛、寬嘴巴、淡妝、嫵媚又剛強的長發,成為當時朝鮮半島上具有新時代傾向的主流審美,妝容的變化代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自由意志的覺醒。
(三)風靡亞洲的“韓系”妝飾
當代韓國女性的妝飾特征顯著,整體給人一種溫柔、精致、和諧的感覺。迅速在亞洲刮起“韓系”風潮,使得亞洲很多國家的女性紛紛效仿。當代韓國妝飾逐漸成為一種固有的審美風格。
面妝上,整體妝感看起來溫柔、干凈、精致且完美。眼妝、唇妝、眉妝等在同一色系,使整個面部色彩協調統一。底妝追求輕薄自然,健康清透,水嫩滋潤的肌膚是韓系妝容的關鍵。眼妝精致靈動,不刻意濃重。眉型上講究溫和、自然,沒有強烈的線條感。唇色自然紅潤、飽滿,不刻意勾勒唇部輪廓。
發式上,韓系發式有一種飄逸、優雅的感覺。在韓國流行的空氣劉海、八字劉海、側分劉海,突出了精致的面部輪廓和面部特征。發型顏色上,主要有黑茶色、棕色、咖色等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光澤度強,給人以知性高雅的精致感。燙發末梢兩側隨性向外翻轉,蓬松地散落在肩膀
后面。
化妝品上,韓國化妝品中的許多品牌深受海內外女性的歡迎和喜愛。相較于歐美國家的化妝品,韓國化妝品更適合亞洲人的膚質,這也是韓國化妝品在亞洲熱銷的重要原因之一。韓國女性妝飾發展對中國女性妝飾的發展具有參考和借鑒作用,對中國妝飾的發展有一定積極的影響。
三、韓國女性妝飾文化的變化分析
朝鮮半島淪為日本殖民地35年,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妝飾也隨之改變。妝飾文化的變化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政策有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被迫接受日本的洗腦教育,生活習性越來越日化。各種西方的商品大量涌入日本及其殖民地,同時西方文化思潮也隨之滲透到被日本殖民的朝鮮半島。另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影響,這一階段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的人士。西方的妝飾文化對韓國的審美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韓國女性妝飾風格自然也隨之大變。
韓國的美容相關行業很早就流傳到中國,對中國的妝飾文化有一定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韓國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中韓建交以后,雙方在教育、經濟等方面往來密切,民間交流更加頻繁。經濟上,兩國貿易由小規模進口迅速發展為全方位的貿易合作。教育上,韓國明星、影視劇、綜藝等韓流中出現的妝飾文化對中國的妝飾審美影響較大。近年來中韓留學生交流頻繁,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學生赴韓學習妝
飾等。
四、結語
韓國女性不同時期的妝飾體現了韓國女性審美風格的變化。通過對韓國女性妝飾文化流變軌跡的梳理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朝鮮半島女性的妝飾風格變化較大,20世紀初趨向于保守,20世紀20年代趨向于革新。這兩個年代朝鮮半島妝飾文化存在的差異,是不同年代女性審美傾向不同的反映。妝飾風格的變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朝鮮半島的歷史文化背景、西方文化的滲透等。在外部文化的刺激下,韓國的妝飾文化逐漸趨同并全球化。隨著中韓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韓流”涌動,但只要恰當利用,“韓流”也可以對中國妝飾文化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誠信女子大學)
作者簡介:李靈雙(1998—),女,山東日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影視藝術設計與化妝品產業經營。